當前位置:文思屋>文案寫作>讀書筆記>

我們仨讀書筆記範文

文思屋 人氣:1.57W

讀完某一作品後,想必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心得,需要好好地就所收穫的東西寫一篇讀書筆記了。但是讀書筆記有什麼要求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我們仨讀書筆記範文,歡迎大家分享。

我們仨讀書筆記範文

我們仨讀書筆記範文1

七月初與《我們仨》失散了,怎麼也找不到,一直認為失散與家以外的地方。卻不想8月初時被一直念念不忘此事的兒子苦尋到了《我們仨》。

兩次閱讀這本書有著不同的心情。先前讀了《我們倆老了》、《我們仨失散了時,我正好在醫院等待身體檢查,先生就把我帶進了她的夢:先生與家人在一條古棧道上的離離合合、聚聚散散、虛虛實實,亦幻亦真。這個夢是她們一家在一起走過的最後一段人生路的寫照,是對錢鍾書先生和錢瑗濃濃的親情回憶。

失而復得,接著讀《我一個人思念我們仨》是著墨的篇幅,娓娓道來的是一個家庭最普通最平凡的一個個日子。書中有許多細節感動著我:夫妻之間相互的支援和扶攜,而同甘共苦的風雨人生,讓他們對彼此更加依戀和關愛。圓圓的出生,透過一個個小故事,彷彿看到這個其樂融融的家裡,處處有歡笑,有情調,有趣味。父女倆是“哥們”,父母關愛女兒,女兒也懂事、自覺,不讓父母操心,對爸爸和媽媽,真像是貼身的小棉襖,關懷備至,體貼有加。出差時喜歡記錄所見所聞或思念之情,在家的也會記下瑣瑣碎碎的事情,這些他們稱之為“石子”,有空會經常在一起“把玩欣賞”。書後也附了不少“石子”,“我們仨”的相親相愛都在“石子”裡有著真真實實的反映。

寫到這裡,我似乎對《我們仨》又多了點感想在心頭。不由得想起給弟弟寫的信,無外乎是勸解弟弟與固執的父親。從我生在這個家庭裡,我們彼此相愛,卻很少去透露彼此的感情。從前是我們四個,現在我們又各自有了“小我們”和“小我們仨”。

我們仨讀書筆記範文2

“一個尋尋覓覓的萬里長夢,一個單純溫馨的學者家庭,相守相助,相聚相失”,它帶給我的不只只是感動,更是思考。

楊老先生說,人生沒有單純的快樂,快樂總夾著煩惱和憂慮。細細想來,似乎楊老先生和錢老的快樂大都是苦中作樂,他們沒有豐富的物質生活,亦沒有太多的浪漫,然而他們習慣了在生活上“格物致知”,尋找支點。

“我們一生坎坷,暮年才有了一個可以安頓的居處。但老病相催,我們在人生道路上已經走到盡頭了”,“一九九七年早春,阿瑗去世。一九九八年歲末,鍾書去世。我們三人就此失散了。就這麼輕易地失散了。‘世間好物不堅牢,彩雲易散琉璃脆’。現在,只剩下了我一人。”命運待她不公,在她年邁,經歷了無數苦難,理應享受天倫時,讓她在經歷了女兒的離去還沒緩過神來的時候,又讓她承受喪夫之痛。往者不可留,逝者不可追,楊老先生是堅強的,她沒有讓悲傷逆流成河,甚至,她連悲苦都沒能任情啼哭。我不知道楊老先生是懷著怎樣的心情寫下《我們仨》的,但我想,她在無可避免的傷感中定然也會覺得釋然、安然吧,她是如此摯愛至親,她寧願是自己承受所有傷痛留下來“打掃現場”,寧願所有的擔子自己一肩挑起,她向來承受慣了,向來就不是一個會感嘆“人生如夢”“若夢幻泡影”的人。但任是多麼堅強的人,也無法回首那最痛心的日子啊,於是她只能將它寫成萬里長夢了。

《我們仨》第一部,楊老先生說她做了一個夢,夢見鍾書一聲不響地撇下她自顧自走了。鍾書並不辯護,只安慰說,那是老人的夢,他也常做。也許是鍾書記住了此夢,不願意讓楊老先生忽然失去他,於是,他讓她做了一個萬里長夢。

第二部,楊老先生開始了古驛道之旅,從輕靈的夢,直到後來的沉重,再到不敢夢,讓人真切觸控到了楊老先生的苦痛,那麼真那麼深。丈夫和女兒同時病危,老人兩邊跑身體疲乏不說,每天還要忍受著隨時失去至親的心痛,而且,她還不能將悲苦啼哭,她得忍著,然後換用一種心情寬慰雙方,這可苦了老人家了。

送一程,說一聲再見,又能見到一面。離別拉得長,是增加了痛苦還是減少痛苦呢?在旁人看來,把離別拉得如此之長,想必是多增了痛苦,正所謂長痛不如短痛。然而,在楊老先生心裡,她應該是想陪他走得更遠的。想必鍾書亦懂,故贈予了楊老先生一個萬里長夢,可以且行且見,且行且散。

讀完第二部,我迷失了。迷失於楊老先生的夢裡,一度分不清真假,她的夢太真了,尤其是她夢裡與圓圓和鍾書的對話,是那麼地深切,那麼地令人動容,此情此景太溫馨,也太殘忍。我想,讀者們是寧願迷失也不願重回現實的。

這艘船,滿載著離情,愛情,哀愁,不捨與思念,最終,船負載不了這許多,還是沉了,而楊老先生也被一陣旋風捲回現實,落在往常變了夢歇宿的三里河臥房的床頭。不過三里河的家,已經不復是家,只是楊老先生的客棧了。

第三部,楊老先生回憶了過去種種,也為我們展現了他們仨的過去生活。楊老先生總是說自己最笨,什麼都不會,是最沒用的人。可就是她,一生中無論遇到什麼問題,她總能說“不要緊”,而且為了鍾書,她從一個連飯都不會做的小姐甘願成為“灶下俾”,在鍾書死後,還能默默地整理他的手稿,不去追求自己的藝術。這一生,她把自己的一切奉獻給了這個家,她與世無爭,與人無爭,只求三人安好,能相守在一起,這種愛是多麼深沉,多麼地令人動容啊!沒有死去活來,沒有海誓山盟,他們的愛,是他生平第一次劃火柴為的是為她做早飯;是她為了他甘當“灶下婢”;是茶餘飯後的一起“探險”;是天各一方時為對方記下瑣碎的生活日記;是久別重逢時把“石子”掏出來細細把玩……這種愛,任時空轉換,不會流逝,只會慢慢沉澱,並開出花來,散發出恆久的芬芳。

她一生追求簡單,“我和誰都不爭,和誰爭我都不屑;我愛大自然,其次就是藝術;我雙手烤著生命之火取暖;火萎了,我也準備走了”,這便是她一生的寫照。

人世間不會有小說或童話故事那樣的結局:“從此,他們永遠快快活活地一起過日子”,

人間也沒有永遠,好在,還有那“一艘船”“一個萬里長夢”,如今,“一艘船”終於將她渡得那“萬里長夢”裡去,一家人團圓相親,再也不醒來。

我們仨讀書筆記範文3

一切沉重都未露出端倪的時候,她與愛人在異國享受他鄉的樂觀;大半輩子坎坷飄搖的時候,她珍惜苦中作樂、忙裡偷閒的'點滴生活。一家人自相遇到失散,平平淡淡享受親情溫暖、家庭幸福的日子。楊先生堅持在法國留學的那一年時間是她最快樂的日子,我卻從阿圓來到家中之後深切體會到了一種溫馨的、踏實的情感,她每每寫到女兒,必是憐惜、喜愛的自豪語氣。

一對可愛的父女從她的筆下跳脫紙卷,學識淵博卻生活不能自理的“拙手笨腳”錢鍾書,聰穎懂事卻“隨父造反”的楊絳“平生之傑作”錢瑗。一家三口,從年輕時的相互扶持,到年老後的相互依偎,他們心態平凡,只願相聚不生離便一切滿足。有愛人陪伴,有女兒承歡,這就是家,親人離世,家人已去,家便成了客棧,老人的心在思念中空蕩著,在孤寂中充盈著。從質樸簡潔的語風中走過三人的一生,歷盡曲折卻僅存溫情。

楊先生在書中寫道:世間好物不牢堅,彩雲易散琉璃脆。單是書中的章節名稱就能夠字字印證此話:我們倆老了;我們仨失散了;我一人思念我們仨。儘管句句引人心酸,我讀完卻沒有傷痛難抑、同情憐憫之心,反而愈是心如止水、羨慕不已。悲歡離合,動盪不安在她的筆下都如此順其自然地隨時光而過,甚至沒有留下什麼痕跡,更沒有怨恨,沒有自憐,沒有委屈不公。在她眼中,世間只愛侶、女兒二人,重心皆在家人身上,一同做學問,一同“探險”,一同把玩“石子”,其樂也融融。

二人的離世,令人悲慟,卻不招人絕望,這般年紀的先生,一路走來總歸會看淡。曾經的肝腸寸斷、心如死灰,如今卻是一番無陰無晴的平靜述之,平淡而不貧乏的文字懷念的是從前快樂的生活,相伴的幸福。先生是在憶自家的氣息,用一顆百歲老人沉澱的心尋找至親相會的通途,無旁人無關,不為告白與揭露,更非寫與他人博取同情與圍觀。

語氣淡而情感摯,文字平而意不乏。你能夠在書中看到自己的影子,看到生活中的父母天下一般普通,精彩的日子只因闔家團圓。先生毫不矯正揉造作地緩緩道來,叫人牽腸掛肚。讀一讀這本書,在還來得及之時,感相聚之幸,惜陪伴之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