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思屋>辦事指南>社保政策>

延遲退休改革需精細設計“慢慢來”

文思屋 人氣:2.59W

延遲退休改革 還需精細設計

延遲退休改革需精細設計“慢慢來”

人社部部長尹蔚民14日稱,我國是目前世界上退休年齡最早的國家,平均退休年齡不到55歲。經中央批准後,人社部將向社會公開延遲退休改革方案,通過每年推遲幾個月,逐步推遲到合理的退休年齡。

實行延遲退休或有其必要性。第一,我國人口的平均預期壽命已達70多歲,平均退休年齡不到55歲,工作時間與壽命等量延長有其合理性;第二,相比世界其他國家60至70歲的退休年齡,我國的年齡界限的確偏早。第三,我國正面臨老齡化加速局面,社保金的收支壓力不容忽視。

儘管“延遲退休”確有合理性,但還應考慮其中所涉及的問題複雜性。針對不同勞動群體的現實情況和利益訴求必須進一步進行更為全面細化精準的方案設計。

從性別來看,不同性別的男女職工如何具體實行延遲退休,就不能簡單“一刀切”。目前我國平均退休年齡之所以不到55歲,實際上主要是由現行男女退休年齡差距太大造成的。因此,“延遲”方案仍應考慮男女不同步的問題。

從工作崗位和勞動性質來看,部分體力勞動者隨著年齡增長勢必“力不從心”,而一些白領崗位則可能“越老越吃香”。這些背景下,“延遲”方案更具制度彈性和可選擇性,以便不同人員自主選擇。

與“延遲退休”改革相對應的,應當建立更完備的社會養老保障體系。比如,在養老保險制度方面,一方面,要通過“適時適當降低社會保險費率”,降低人們延遲退休後的社保繳費負擔,另一方面,也要通過“健全多繳多得激勵機制”,激勵人們主動延遲退休,並提高延遲退休之後的養老待遇。同時,也要通過“增加社保政府財政投入”、“劃轉部分國有資本充實社會保障基金”,不斷增強養老保險基金實力。

在來自就業、生存、養老、社會運轉等多方面的壓力下,延遲退休改革不能單兵突進,只有針對不同人群設計更周密的方案,才能維護更多民眾的福祉。
 

延遲退休還是得“慢慢來”

所謂延遲退休需要“慢慢來”,包含兩個方面,其一是延遲的步伐必須漸進緩行。其二,在具體政策的安排上,也需要綜合考慮各方能力和利益,讓企業、員工都能各得其所、各得其利,而不是把延遲退休的職工強行“塞”給企業就算完事。

2010年9月,也就是大約5年前,本報曾發表社評《退休年齡調整需要充分的預熱》,其基本的觀點是,延遲退休勢在必行,但不僅在實際推進中必須漸進緩行,而且應該在輿論上提早預熱、吹風,讓即將面臨延遲退休壓力的民眾做好充分的心理準備。其時,時任人社部副部長王曉初在一次新聞釋出會上公開提及延遲退休的必要性和初步設想,事實上已經開始了預熱的過程。

日前,人社部部長尹蔚民提出,人社部準備向社會公開延遲退休改革方案。而且,方案的設想已經基本成型,即通過小步慢走的方式,每年推遲幾個月,逐步推遲到合理的退休年齡。也就是說,經過過去的5年時間,預熱程式已經基本結束,延遲退休不僅正式提上議事日程,而且已經開始進入正式推進的階段。

日前又有媒體通過相關專家獲知,多家研究機構參與提供的方案中, “清華方案”和“社科院方案”最受矚目。比較而言,清華方案相對激進,方案設想以每年延遲一年的速度,到2030年,男女職工的退休年齡將同步延遲到65歲。而社科院方案則相對比較溫和,即以每幾年延遲3個月的.速度,經過20年的過渡期,實現延遲5年退休的目標。

而據人社部部長尹蔚民“每年推遲幾個月”的表述,未來真正推出的討論方案,似乎將介於清華方案的“每年推遲1年”,和社科院方案的“幾年推遲3個月”之間,成為介乎激進與溫和之間的一種折中。

這種折中的選擇看似太過中庸,其實也自有其必然的道理。

延遲退休是牽扯幾乎每個百姓切身利益的重大且敏感的事項,不管是本報曾經提出的“預熱”過程,還是相關部門極其慎重的決策過程,都是由這種敏感所致。而且,即使預熱過程已經完成,公眾已經對延遲退休的必要性有了比較充分的瞭解,並做好了相應的心理準備,延遲退休政策的落實仍然需要“慢慢來”。

就中國社會的老齡化趨勢,和由此帶來的養老壓力而言,延遲退休不僅勢在必行,甚至已經刻不容緩。但正如影響延遲退休政策的因素相對複雜一樣,延遲退休政策給社會帶來的影響也必然相當複雜。一方面,因政策調整而不得不延遲退休的職工,可能產生諸多不滿和不適。另一方面,這些能力巔峰已過,又可能並不情願留在工作崗位的員工,究竟還能在工作崗位發揮多大作用、創造多少價值,也很難讓人有樂觀的預判。尤其在今天的社會,越是充滿經濟活力的新技術企業,越是對職工的年輕化有強烈的依賴。由此,如果技術創新能力和盈利能力強的企業,因延攬了大量青年才俊而輕裝前進,而大量延遲退休人員都沉澱在競爭能力相對落後的產業和企業,則很有可能繼續減弱了這些企業的競爭能力乃至生存能力。

簡言之,如果對職工延遲退休之後如何繼續煥發激情、創造價值,沒有相應的政策支援和引導,則延遲退休很可能同時給職工和企業帶來困擾。對於社保部門而言,確實能夠實現多收少支、減少養老金壓力的目的,但對於企業而言,除了為職工再多繳幾年養老保險之外,可能沒有其他任何正向收益。如果這樣的局面真的出現,則延遲退休政策,就成了養老難題向職工和企業的硬性轉嫁。

因此,所謂延遲退休需要“慢慢來”,包含兩個方面,其一是延遲的步伐必須漸進緩行。其二,在具體政策的安排上,也需要綜合考慮各方能力和利益,讓企業、員工都能各得其所、各得其利,而不是把延遲退休的職工強行“塞”給企業就算完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