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思屋>演講稿>說課稿範文>

關於高中美術說課稿範文五篇

文思屋 人氣:1.13W

作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時常會需要準備好說課稿,說課稿有助於提高教師理論素養和駕馭教材的能力。那麼寫說課稿需要注意哪些問題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高中美術說課稿6篇,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關於高中美術說課稿範文五篇

高中美術說課稿 篇1

我說課的內容是高一年級美術鑑賞中的《中國古代雕塑欣賞》。我主要從教材分析、教法運用、學法指導和多媒體教學過程演示四個步驟加以闡述:

一、教材分析

本課的內容、地位、作用

本課的內容對學生來說是比較陌生的,且知識內容對學生吸引不是很大,但是本課卻是知識傳授與欣賞融為一體的綜合課,教學內容是按雕塑發展的時代背景來編排的,對影響較大的典型作品進行了詳細介紹。其中主要是對陵墓雕刻、

佛教石窟造像作較為系統的介紹。使學生在對雕塑時代背景的瞭解下,重點突出雕塑藝術的知識。本課將以雕塑圖片/錄相和學生的分析回答為主線,教書的引導講解為輔,使學生在感受美的同時瞭解到雕塑的發展及其獨特的地位。

二、教學目標

根據《美術教學大綱》和教材的要求,本著是提高學生藝術感知能力和審美辨別能力,使學生了解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思路,確定本課的教學目標為:

1.使學生了解中國古代雕塑藝術在歷史發展的各個階段的重要成就和藝術特點,從而豐富學生的雕塑藝術知識,提高審美能力,增強民族自豪感和愛國主義情感。

2.瞭解陵墓雕刻、佛教石窟造像在中國雕塑史上的重要地位,並掌握其發展的歷程

3.中國古代雕塑是個藝術寶庫及其背景,是各個朝代勞動人民創造的產物,在歷史上曾經被帝國主義瘋狂侵略,產生了不可彌補的損失,以激發學生的愛國熱情,懂得珍惜祖國文化遺產。

三.教學方法

1.任務型教學法

這篇文章內容較難理解,我設計了一些有關雕塑生動的故事讓學生對此課內容感興趣。再通過講解與比較大概瞭解各時期雕塑,從而完成教學任務。

2.多媒體教學法

這一課主要利用多媒體展示影片相關圖片和錄相,讓學生直觀和形象生動地瞭解有關雕塑的背景和形象。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增強學生學習興趣,加深學生印象。

3. 問答式教學法

提出有關問題,然後通過觀看圖片回答問題。有助於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有目的的去觀看,效果更佳。

四.教學重點和難點

2、要點:①知道中國古代雕塑一般的表現形式。

②瞭解中國古代雕塑發展歷程。

③對其代表作品欣賞,瞭解其藝術特點。

3、教學重難點:古代雕塑呈現形式和重要作品的欣賞。

五、教學過程

教學過程:匯入:提問

你在什麼地方看到過雕塑?

它們是什麼樣的?你知道它們的名字嗎?

它們都是用什麼材料做成的?

答:雕塑的材料可以是石頭、金屬、泥土、木頭等。

雕塑和繪畫相比在外在的形式上有什麼不同?

雕塑是有實在體積的形象,我們用手就可以摸得著。

(直接入題)平時所說的“雕塑”,指的是什麼?

1、涵義

雕塑──雕塑是以一定的物質材料和手段,在實在的三維空間內佔據一定的空間位置塑造可視的靜態藝術形象的一個藝術門類。作為雕塑作品而言,三維空間的體積是其藝術語言最根本的東西,所以作品本身的凹進、凸現、間隔、斷裂、穿透、大小是雕塑作品的目的之一。儘管雕塑也可以實現由三維到二維空間的轉換,但是立體空間才是其生命根本之所在。

2、種類

下面兩件雕塑作品在表現手法上有什麼不同?

從表現形式可分為圓雕、浮雕

(這裡將浮雕和圓雕以概念結合例項的形式讓學生理解)

3、想一想:

怎樣欣賞雕塑作品?

瞭解作品產生的時代背景通過感受、體會作品的藝術魅力,進一步理解作品所表達的主題思想分析雕塑作品的藝術特點。

(形象美、材質美、藝術性)

師言:瞭解了雕塑的表現形式,那讓我們看看中國古代雕塑。

⑴教師板書:概術

陵墓雕刻

佛教石窟造像

⑵網路環境下學生自主學習探究

教學活動(一)陵墓雕刻

陵墓雕刻產生的背景:

在封建社會裡,帝王、貴族為了鞏固他們的統治地位,炫耀其顯赫聲勢,而盛行厚葬。在他們的陵墓區裡,耗費巨大的人力、物力,製作了大量陵墓雕刻作品。這些雕刻作品代表了當時最高的藝術水平,體現了鮮明的時代特徵,成為中國古代雕塑藝術最重要的部分。

欣賞:中國古代雕塑──陵墓雕刻

欣賞任務:霍去病陵墓雕刻

教師提出問題:

①說 一說:

霍去病墓石雕的藝術特點

②學生討論,回顧教師提出的問題並作回答。

形體單純、古樸,構思獨特,氣魄雄偉,力量沉厚。作者通過岩石

的自然形態,產生聯想,某些部位甚至不施一鑿一錘,極富藝術創造力。

教學活動(二)中國古代雕塑──石窟造像

佛教造像產生的原因

在我國曆史上有一段長期分裂割據的時期,人民生活極端困苦,自然地會嚮往有一個能解放他們的救星出現統治者也需要一種法寶來證明自己作威作福是理所當然的,使人民甘願受宰割。佛教就這樣出現了。因此當時的統治者都大力推崇佛教,開鑿石窟雕造佛像。

欣賞任務:我國四大石窟簡介

在我國,自魏晉、十六國和南北朝開始鑿的石窟有15處,其中最著名的佛教石窟造像有以下四個石窟群:

甘肅敦煌石窟

甘肅天水城東麥積山石窟

山西大同市西郊武周山南崖的雲岡石窟

河南洛陽市南郊的龍門石窟

六、教師課後總述:

1、陵墓雕刻產生的社會原因:是帝王貴族為鞏固他們

統治地位,炫耀其顯赫聲勢,盛行厚葬而產生的。

2、佛教石窟造像產生的原因:

在戰亂的年代,人民要尋求得到解脫的精神支柱,統治者要尋求鞏固政治的理論根據。佛教恰恰提供了這樣包治百病的精神藥方。隨著佛教的傳播,石窟雕刻得以產生。

3、石窟造像、陵墓雕刻的發展歷程和藝術特點。

時代特點:在什麼樣的特定社會環境裡,就有什麼樣與之相適應的作品的出現。沒有遊離於時代背景之外的藝術。如陵墓雕刻與佛教造像。

民族風格:古樸莊重、深沉雄大、氣魄巨集偉、想象神氣、富於審美理想,是中國古代雕塑作品突出的特點。

4、課後探究作業(網上查閱)

查閱《擊鼓說唱》《昭陵六陵》的相關資料,概其藝術特點。

高中美術說課稿 篇2

我說課的內容是人美版高中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美術鑑賞第1課《培養審美的眼睛》。我主要從教材分析、教法運用、學法指導、教學手段和教學過程五個方面加以闡述。

一、 教材分析

(一)教學目標

本課作為高中整個美術鑑賞教學的開篇,對後面的教學具有指導意義。通過本課的教學,使學生初步瞭解什麼是美術鑑賞,美術鑑賞的一般過程和特徵,以及學習美術鑑賞的意義,由此掌握美術鑑賞的方法,培養學生“審美的眼睛”。

(二)重點:培養學生送審美的眼睛,讓學生掌握美術鑑賞的一般方法,認識美術鑑賞對於個人未來人生髮展的重要價值和意義。

(三)難點:如何結合例項講清美術的主要分類方法、美術鑑賞的概念和美術鑑賞一般過程或方法。

(四)內容結構:本課主要分四個部分,第一部分提出學習美術鑑賞的必要性,第二部分說明什麼是美術鑑賞,第三部分為美術作品的分門別類,第四部分是美術鑑賞的意義。

二、教法:

本課涉及的新知識主要以基本概念為主,所以我採用了講授法、對於相關的作品採用演示法。

三、學法:

記錄、觀察、理解、記憶

四、教學手段:

多媒體課件

五、教學過程:

1 、匯入: 隨著社會的進步和經濟的發展,人們在滿足了物質生活的需要之後,對精神生活的要求也越來越高。當我們面對數量眾多,風格各異的美術作品時,如何來辨別作品的好壞,如何認識和理解藝術家的表現方法,作品的意義,對作品的價值的判斷以及會從內心產生喜歡或厭惡等的情緒反應。所有這些疑問的產生,都涉及到了美術的鑑賞問題。

教師活動:展示圖片:張萱的《搗練圖》米勒的《拾穗》達利的《內戰的預感》康定斯基的《即興之31》

提出問題:a、你喜歡哪幅或者哪幾幅作品,為什麼?b以上有你感到厭惡或不解的.作品嗎?為什麼?c你能說說其中有關作品的表現有哪些獨到之處嗎?

學生活動:帶著問題觀察展示的作品,踴躍的回答問題。

教師點評:大家對美術作品的這些疑問或者觀點,都涉及到了美術鑑賞的問題。 那麼什麼是美術鑑賞,美術作品是怎樣分類的以及學習美術鑑賞的意義是什麼? 下面我們就來學習。

2、什麼是美術鑑賞?

基本內容:先從對天安門廣場的感受和對天安門的審美認知中,說明鑑賞並不神祕,而是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然後從具體的美術作品入手,以張萱的中國畫《搗練圖》和法國畫家米勒的油畫《拾穗者》,來介紹美術鑑賞的一般過程和方法,闡明什麼是美術鑑賞及其物件、過程、目的和本質特徵等。

通過對徐悲鴻的《奔馬》和梁楷的《太白行吟圖》以及吳冠中的《根扎南國》三幅國畫的欣賞以及對各自相關知識的查證,得出他們的內涵是不同的。所以美術鑑賞是被動接受與主動參與的綜合的審美活動。

美術作品的直觀和相關知識是美術鑑賞的基礎,這就要求鑑賞者必須首先具備美術的基本知識,識別美術的基本型別和一般表現方法,然後才能進行實質的鑑賞活動。

那麼美術作品有哪些型別呢?這就涉及到了美術作品是如何分門別類的問題。

教師活動:(1)、分別展示天安門的圖片、張萱的中國畫《搗練圖》和法國畫家米勒的油畫《拾穗者》,徐悲鴻的《奔馬》和梁楷的《太白行吟圖》以及吳冠中的《根扎南國》

(2)、提出問題:a、看到天安門我們聯想到什麼?(提示:造型的、歷史的、情感的) b、《搗練圖》和《拾穗者》兩幅作品有什麼區別?(提示:畫種、服裝、國家、貧富、) c、《奔馬》《太白行吟圖》《根扎南國》都是中國畫嗎?

(3)、根據學生的回答,總結有關理論和觀點。

學生活動:欣賞圖片,探究問題,回答提問。

(設計理由:1、在欣賞圖片中,逐步訓練學生區分不同美術形式的能力,2、培養學生勤勞善良的美好情感)

3、美術作品是如何分門別類的?

總體而言,美術作品都被歸為空間藝術的範疇,在這下面,美術根據其藝術門類劃分為:繪畫、雕塑、建築、設計、書法、攝影。在此基礎上,還可以按照其材料、功能、題材和內容等分別作更細緻的劃分。依照美術作品在形式語言上的不同特徵劃分出了以寫實性客觀再現為主的“具象藝術”,以寫意性主觀表現為主的“意象藝術”和以藝術語言的本體性表現為主的“抽象藝術”。

在此基礎上,還可以按照其材料、功能、題材和內容等分別作更細緻的劃分。

依照美術作品在形式語言上的不同特徵劃分出了以寫實性客觀再現為主的“具象藝術”,以寫意性主觀表現為主的“意象藝術”和以藝術語言的本體性表現為主的“抽象藝術”。

教師活動:(1)根據以上分類,分別展示課本相關圖片,

提出問題:A、各個圖片分別代表哪種藝術門類?(老師給予引導。)

B、你還發現你生活中還有那些美術作品,它們屬於以上那種藝術門類?

學生活動:欣賞圖片、勤于思考、勇於回答問題。

4、美術鑑賞的意義

以上我們學習了美術鑑賞的概念和美術作品的分類,那麼我們為什麼要學習美術鑑賞呢?主要是美術作為上層建築,是社會存在的產物,具有三個方面的社會功能,即:

認識功能:通過美術作品認識不同時代、不同民族、不同文化、不同社會制度的人們的生活、歷史、風俗、行為、器物、觀念等、甚至認識既可以通過由美術作品中所表現出來的內容,也可以通過美術作品的形式本身來實現

教育功能:美術作品的題材所表現出來的內容和主題對觀眾形成的思想和道德上的感染與影響,以培養人們在對待自然、社會、人生、他人以及自我判斷上的積極的觀念與熱情,具體而言就是熱愛祖國、熱愛生命、銳意進取。

審美功能:培養人們對美的事物、美的形式的辨別力、敏感力和感受力

教師活動:(1)展示庫爾貝的《篩谷的婦女》馬蒂斯的《舞蹈》(2)、教師安排學生閱讀課文,總結以上的三個概念(3)提問說明以上三個概念的主要內容

學生活動:帶著問題思考並回答問題

總結:人的審美能力是與其知識和道德相聯絡的直覺能力,只有經過不斷的訓練,人的審美能力才能逐步得到提高,才能達到像德國哲學家海德格爾所說的那樣,在世界上“詩意的棲居”

5、總結回顧:

這節課,我們學習了美術美術鑑賞的概念、美術作品是如何分門別類的以及美術鑑賞的意義等,使我們從巨集觀上認識了美術以及美術鑑賞的基本知識,為我們今後進一步學習相關的知識打下了基礎。

6、板書設計:

一、什麼是美術鑑賞 ?

就是運用我們的視覺感知、視覺經驗和相關知識對美術作品進行歸類、分析、判斷、體驗、聯想和評價,從而獲得審美享受,它是一個綜合的審美活動。

二、美術作品是如何分門別類的?

繪畫、雕塑、建築、設計、書法、攝影

三、美術鑑賞的意義?

認識功能:通過美術作品認識不同時代、不同民族、不同文化、不同社會制度的人們的生活、歷史、風俗、行為、器物、觀念等、甚至認識既可以通過由美術作品中所表現出來的內容,也可以通過美術作品的形式本身來實現

高中美術說課稿 篇3

一、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初步瞭解和認識什麼是意象藝術,如何來辨析意象藝術。

【過程與方法】

通過比較分析,初步掌握什麼是意象藝術,通過對意象藝術的藝術形象和藝術語言的分析,以及藝術家的意圖方面來辨析意象藝術的主要特徵。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理解意象藝術的創作構思,提高審美素養,開闊眼界,理解多元化藝術。

二、教學重難點

【重點】

意象藝術的藝術特點。

【難點】

感受意象繪畫所表達的藝術家主觀的精神世界。

三、教學過程

環節一:設定情境,匯入新課

教師展示一組繪畫作品,分別是《布羅格利公主像》《帶帽的婦人》,引導學生觀察其中的不同。並說一說自己喜歡哪一組,為什麼?引出馬蒂斯的一句話“夫人,那不是一位女士,那是一幅畫”,帶著疑問揭示課題。

環節二:欣賞作品,探究意象藝術

(一)感知怪異

多媒體展示一系列意象藝術的作品,引導學生並談一談對這些作品的第一印象是什麼?(怪異)

繼續追問:這些作品為什麼會產生“怪異”的感覺?

學生回答,教師總結:造型與色彩誇張

(二)分析怪異

1、展示蒙克的《吶喊》,引導學生觀賞並思考:作品描繪了什麼內容?給你以什麼感受?

學生回答:一個受到驚嚇的人,給人一種神祕不安的感受。

2、繼續引導學生欣賞作品並小組討論:蒙克是如何描繪這種不安的?試從色彩、形象、線條等方面進行分析。

學生交流探討,教師總結:

①造型—骷髏般神經質的人物;

②色彩—紅色與深藍、墨綠形成鮮明瞭對比;

③線條—直線與曲線形成對比

3、教師點名蒙克會描繪不安是與他的生活經歷分不開的,有哪位同學分享一下蒙克的相關資料?

學生自願分享,教師總結:蒙克,1863年出生在挪威一個知識分子家庭,然後相繼經歷了父母與姐姐的死亡以及妹妹的精神分裂,這一系列的打擊使蒙克深深的感受到了恐懼與不安。

(三)解釋意象藝術

意象藝術到底是什麼?怎樣理解意象藝術?有什麼特點?

學生總結回答,教師總結:意象藝術是對客觀世界的主觀表達。

環節三:交流探討,辨析意象藝術

1、討論問題:意象藝術的“怪異”與藝術家的觀念是怎樣的關係?你能舉例說明嗎?

意象藝術的怪異源自於藝術家對客觀世界的主觀表現,美術作品不僅可以再現客觀世界,而且可以表現藝術家的個人情感、觀念和意識。

舉例:《星月夜》表現的是一個被高度誇張變形並充滿強烈震撼力的星空景象,運用的平直、粗短的線條,表現出一種寧靜;而上面的這些則是運用了一種彎曲的線條,這樣形成了強烈的對比,表現了梵高當時意象的一種特點,體現出了抑制的強烈感情。

2、展示一系列的意象藝術作品與具象藝術作品,並且設定辯論活動:你是否認為意象藝術比具象藝術更有表現力?為什麼?

學生辯論,教師總結:意象藝術更傾向於心理真是而不是眼見的真實的傳達,儘管它可能“怪異”甚至“醜陋”,但它在藝術上卻更集中、更典型,因而形成它突出的長處,從整體上超越了具象美術在形象和時空上的限制,延伸了我們對事物和現實的認識,使我們對事物和現實有了更為全面和巨集觀的把握。藝術家的主觀能動性在意象藝術中發揮了決定性的作用,使我們看到或者感受到了現實中沒有也無法呈現出來的東西。

環節四:小結作業,拓展提高

1、總結回顧意象藝術的特點。

2、課後作業:觀察自己身邊的藝術形象,說說哪些是屬於意象的造型。

高中美術說課稿 篇4

一、教材分析

1、教學基本思路

a、本課的教學主要是圍繞民間美術這一主題而展開的,在教學過程中,要讓學生從瞭解民間美術與普通人的生活之間的重要關係以及它所具有的重要意義入手,讓學生認識到在長期的歷史發展中,勞動人民創造出了豐富多彩的民間美術作品,這些作品的審美價值與其他美術作品相比毫不遜色。在此基礎上,讓學生進一步深入瞭解民間美術的一些常見形式、表現手法以及其中的寓意。

B、教學材料分析

教材內容主要包括四個方面:

1.民間美術與人們的生活之間有著密切的關係。

2.民間美術的主要類別。

3.民間美術所具有的審美價值與社會價值。

4.民間美術獨特的形式語言與表現手法以及其中的寓意。

民間美術在中國乃至世界的其他地區,都有著悠久的歷史和豐富的內涵。它是一種自發性的美術形式,是人們在長期的生活實踐和積累中,為了滿足自己的審美需求以及祈求幸福的願望,而逐步發展起來的一種獨特的美術門類。

本課主要圍繞中國的民間美術這一主題來展開教學,目的是讓學生了解民間美術的重要意義和價值,從而能夠自覺地保護這一傳統。教材通過大量的圖片和一些深入淺出的論述,向我們分析了民間美術的內涵以及一些相關的知識。首先指出,民間美術紮根於人們的具體生活,甚至滲透到生活的每一個角落。它與人們對美的要求以及祈求幸福的願望密切相關。在這方面,教材就民間美術的種類以及與生活的關係列舉了若干圖片,目的是讓學生對此有直觀的認識。在此基礎上,教材進一步指出民間美術的價值:

①它是研究民俗的重要途徑;

②它體現著勞動人民質樸、自然的創造力,有著專業美術不可替代的價值;

③它影響著人們的生活,為人們帶來一些風格獨特的生活用品。

④它是民俗活動的重要組成部分。

⑤它是藝術家們重要的靈感源泉之一。

接著,教材又進一步深入分析了民間美術獨特的形式語言以及它們的內涵,列舉並分析了一些有代表性的例項。

2、教學目標

理解民間美術與人們的生活之間的密切關係;瞭解民間美術的主要類別;認識民間美術所具有的審美價值與社會價值;瞭解民間美術獨特的形式語言與表現手法以及其中的寓意。

3、教學重點、難點及確定依據

a .民間美術所具有的審美價值與社會價值。

b.民間美術獨特的形式語言與表現手法以及其中的寓意。

4、三維教學目標及確定依據

知識與技能:學生要在學習中瞭解分析類似的美術現象的方法,學會舉一反三。初步掌握基本美術欣賞語言的表達方式和方法,來表達自己的情感和思想。形成美術基本素養。

過程與方法:學生能以個人或集體合作的方式參與欣賞討論,豐富視覺審美經驗,發展美術鑑賞能力。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學生能體驗美術活動的樂趣,獲得對美術學習的持久興趣;激發創造精神,陶冶高尚的審美情操,完善人格。

5、課程資源的開發及有機整合

結合學生的生活實際和生活經驗,可以找一些錄影資料來給學生觀看,尤其是關於本地民俗的資料片。或者找一些教材中所列舉的一些中國現代導演拍攝的電影中涉及到民俗與民間藝術的內容,使學生認識到民間藝術所具有的巨大價值。讓他們在體驗中意識到民間美術的重要價值。在教學中,教師要引導學生認識到民間藝術是中國傳統美術的重要門類,也是中國文化重要的組成部分。我們要認識並且注意保護優秀的民間美術作品和形式。

可以建議學生分小組來完成,去圖書館查詢本地區的資料或者詢問一些長輩。如果條件允許,在本地區又有很有特色的民間美術形式被保留下來的情況下,教師可以組織學生以集體活動的形式來進行現場調查與體驗。在此基礎上,學生可以運用自己製作或者收集的一些民間美術作品來裝飾自己的居室,然後與同學們交流裝飾居室時的構思與所產生的效果以及自己的感受。

二、學法指導

1、學情分析:學生對本地民間藝術耳聞目染較瞭解。但對其它民族民間藝術瞭解甚少。

2、心理調節的方法指導:,學生可以運用自己製作或者收集的一些民間美術作品來裝飾自己的居室,然後與同學們交流裝飾居室時的構思與所產生的效果以及自己的感受。

3、知識建構的方法指導:瞭解民間美術也可以激發學生的創造思維,促使他們瞭解多種美術形式。引導學生製作一些簡單的作品,提高他們的興趣。讓學生進一步深入瞭解民間美術的一些常見形式、表現手法以及其中的寓意。

三、教學方法及手段

教學方法的選擇及依據:主要運用啟發式教學方法,激發學生的聯想和思考能力。

理論依據:〈〈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中指出:倡導學生主動參與、樂於探究、勤於動手,培養學生收集和處理資訊的能力、獲取新知識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交流與合作的能力。

多媒體課件、圖片等資料進行教學。

四、教學程式

創設問題情景匯入、激發興趣誘發探究

高中美術說課稿 篇5

一、說教材

1、教材分析:

《靜物構圖》是選取湖南美術出版社、現代美術教育研究所出版的《普通高中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選修)《繪畫雕塑》系列中的《繪畫》模組第二課《形的視覺印象》的延伸內容。這一課包括客觀物象在平面上呈現的形體、特徵及我們怎樣梳理客觀物象給我們的印象,我從中選取怎樣梳理客觀物象給我們的印象這一節加以擴充套件靜物該怎樣構圖,作為本節課的內容。本課從首先請同學們把自己最喜歡的照片或圖片進行描繪,然後通過活動,讓同學們給與意見,結合教師所說的理論知識進行修改再創造。採用學生上臺手繪、師生交流的形式教學,既加強了課堂的互動能力,又調動了學生探討學習的積極性,還可以對他們進行藝術再創作。

2、教學目標:

美術繪畫課教學的目的是通過美術繪畫基礎知識的傳授,使學生學會運用繪畫的理論,進而培養學生動手繪畫創作的能力。根據高中學生心理、智力發展水平以及當前美術教學的實際情況,我確定本節課的教學目標為:

(1)知識目標:

掌握有關靜物構圖的基礎知識

(2)能力目標:

A。提高學生的觀察靜物取捨的能力

B。培養學生對靜物素描動手繪畫能力

(3)發展目標:

A。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

B。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

C。培養學生開拓新思維的能力

(4)情感目標:

A。培養學生認真學習的態度和探索新知識的興趣

B。培養學生以審美之心來感受生活,創造生活

3、教學重點和難點:

教學重點:

(1)靜物構圖的基本形式

(2)靜物構圖的基本原則

教學難點:靜物構圖的基本形式,如何取景

4、教師準備:

靜物作品圖片、知識

5、學生準備:

簡單的靜物:本子,書籍,筆,橡皮擦,文具盒等一些學習用品

二、說教法學法:

本課的教學過程主要強調師生的互動,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教師只是作為學生主動建構知識的幫助者、促進者,而不是知識的傳授者、灌輸者。因此本節課的基本設計思路就是教學過程中學生的自主探究知識能力的培養,讓學生保持高度的探索欲、嘗試欲,並通過與實際生活的聯絡,更多地體驗一種成就感,進一步激發他們強烈的創造慾望,繪畫慾望。本課的基本教學程式如下圖:

生 體會生活總結體會討論探究知識擴充套件再創生活

互 動

師 引導體會說出問題啟發點撥彙總歸納

在本節課的教學中,設計了兩個活動,讓學生通過活動來自主建構自己的知識體系。首先是回憶自己生活裡的美麗圖片,自己是怎麼把這些情景拍攝下來的,自己有過什麼樣的想法沒有,也可請學生上臺來大概繪畫一下自己有過的好的設想或作品,並闡述一下自己的構思,之後師生一起進行點評,說出優點和存在的一些問題,並請同學提出一些修改的意見,之後教師結合構圖的基本知識點進行講解構圖的要素進而講到生活中隨處可見的靜物,並講解靜物構圖的基本形式和基本原則,結合我所畫的靜物構圖進行分析和闡述。然後要同學們結合靜物構圖理論,自己用眼前書桌上的東西擺設一組靜物並進行取捨描繪,之後再請同學上臺繪一次,並說明自己的想法,怎樣和靜物構圖理論知識結合,我們給與一定的意見,進行完善,並最後總結。在教學中,教師應分強化自己的角色意識,始終以學生的朋友身份出現,讓學生時刻感受到與教師處於平等的地位,相互交流。在設計活動時要注意活動的趣味性,以活躍課堂的氣氛。

三、說過程:

1、提問:以前出去拍照,你會怎麼拍攝,怎樣構思,有沒有重點?或是自己喜歡的圖片是怎麼樣的,喜歡的是它的什麼?

學生回答

2、活動(一)請同學們把自己美好的回憶再描繪一下,並請同學在臺上進行描繪,闡述自己的觀點

3、大家一起進行點評,提出意見,老師也會提出意見並轉入思考自己該怎樣梳理一些身邊不注意的靜物,該怎樣發現美,並創造美

4、教師結合自己的靜物作品講解靜物構圖的基本要素和基本原則,並分析作品是如何進行的,另外注意存在的一些常見的構圖錯誤,分析錯誤。

5、學生結合知識要點對自己前面的作品進行修改,並相互交流,完了之後,再創作一幅作品活動(二),就拿自己的學習用品作為道具,進行擺設,取景,描繪,並請同學上臺來展示。大家可以發表意見完善作品

6、總結內容,並發動學生課後去室外取景,並描繪下來

四、說注意事項

1、在活動(一)的時候是要求學生圖說並茂,叫兩個學生上臺就可以了,不拘束學生的思維,暢談自己的設想

2、在活動(二)中,要強調學生結合理論知識來重新認識靜物構圖,並自己創作一幅談自己的感受

3、在學生在下面繪畫時,教師應下臺觀察,選擇有畫的好的或很有想法的同學上臺描繪講解,適當的發問學生這麼畫的緣由

4、本課的內容緊密聯絡生活,加上活動式的教學法,課堂的氣氛非常活躍,教師應注意調控課堂紀律,把握好課堂的活躍程度。

五、小結

本節課以活動驅動為主線,以學生的自主探究學習為中心,充分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學生勤於動手、敢於創新,課堂氣氛活躍;從教學效果看,知識目標完全達到,能力、發展和情感目標基本實現。

以上闡述了靜物構圖這一節課的有關設想,不足之處,請各位領導、各位老師批評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