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思屋>演講稿>說課稿範文>

關於高中美術說課稿彙編七篇

文思屋 人氣:1.78W

作為一位傑出的老師,常常要寫一份優秀的說課稿,編寫說課稿是提高業務素質的有效途徑。寫說課稿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高中美術說課稿7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關於高中美術說課稿彙編七篇

高中美術說課稿 篇1

一、說教材

下面來談一談我對教材的理解,本節課選自人民教育出版社高中(美術鑑賞)的第九課。在新課標的學習內容中,屬於五大學習系列中的美術鑑賞模組,本節課的主要內容是瞭解中國民間美術的種類和藝術風格,即通過欣賞、解釋、評價等方法,結合學生已有生活經驗,逐步提高學生對民間美術的認識,增強對中華傳統文化的崇拜,提高審美情趣。

二、說學情

接下來是第二部分——學情分析。高中生已經具備了一定的鑑賞能力,有一定的文學修養和歷史知識的積累。欣賞是欣賞者對作品內涵意義及其價值的認識,欣賞需要一定的知識和修養,高中生具備了這樣的能力,但卻力不從心。因此,需要教師的正確引導,使學生的思維能力得到充分的培養和鍛鍊。

三、說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目標:明確民間美術的基本概念,瞭解我國豐富多彩的民間美術的表現形式、民間美術的藝術特徵以及民間美術與民俗的關係。

過程與方法目標:通過對我國不同地區、不同習俗的民間美術作品欣賞,形成對中國民間美術作品的初步欣賞能力。

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目標:瞭解我國豐富多彩的民間美術形式,養成健康的審美情趣,從而瞭解家鄉本土的美術,進而熱愛鄉土美術,並逐步提高傳承鄉土美術的意識。

四、說教學重難點

基於以上對教材、學情的分析和教學目標的設立,我確定本課的重點和難點是:

重點:理解民間美術的基本特點以及民間美術與人們生活之間的密切聯絡。

難點:瞭解中國民間美術中最有代表性的藝術樣式以及民間美術與民俗的關係。

五、說教學方法

新的美術課程提出要特別關注學生個性和創造精神的培養,幫助學生建立符合各自個性天賦的視覺思維方式,這就決定著學生要具有豐富而自由的創造力。

因此,我採用的教學方法是直觀演示法、討論法、情境教學法、欣賞法、聯想法等。

六、說教學準備

俗話說“巧婦難為無米之炊”,好的教學準備能夠提高課堂的教學效果。為此,我做了以下準備:課前佈置學生搜尋相關材料、預習瞭解本課知識點、多媒體課件、有民間美術特徵的實物等。

學具準備:民間美術相關資料收集、剪刀、彩紙等。

七、說教學過程

環節一:設定情境,音樂匯入

採用音樂的匯入方式,開展本節課的教學活動。為此,我將播放民俗音樂《喜洋洋》,並且提出問題:過年有哪些傳統習俗?中國傳統春節有哪些民俗活動(東北、西北、南方)?(小組討論回答)引導同學們說出自己的感受,從而自然的引出今天的課題:《美在民間——中國民間美術》。

環節二:欣賞圖片,講授新知

為了培養學生自主學習和探索的能力,我設定了小組討論的環節來引導學生進行新課的學習。我會出示圖片《對猴團花》《大阿福》和《兔爺》泥塑,詢問:哪些作品是民間美術?如何來界定民間美術?說出理由。針對這節課的重點,我將採用小組討論的形式,引導學生合作探究,尋找答案,目的是鼓勵他們相互交流,大膽發言,使本節課的重點得到解決,培養了學生獨立學習的能力。

環節三:拓展延伸,情感表達

考慮到學生的實際水平和課堂練習時間,並結合本課的教學重難點,展示作品提出問題:目前,很多民間藝術由於民俗活動的消退而逐漸消失,有人認為傳統的民間美術已經逐漸脫離了我們現代生活的需要,你如何看待這個問題?是否有必要保留民間藝術?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進行討論並發表自己的觀點。在學生討論的過程中,我會巡視檢查討論的結果,讓學生在輕鬆的氛圍中體驗民間美術的樂趣。

小組討論並選代表發言,由教師總結民間藝術與現代設計的應用,如服裝紋樣、家居等方面相關知識。

環節四:小結作業,動手實踐

在課程即將結束時,以提問式的方式引導學生對本節課的重點加以回顧並逐步形成良好的價值觀,學生可以對本節課的知識有一個更加系統的認識。

最後,為了使學生能有更高層次的提高,我會給學生留一個拓展延伸的作業:

1、學生回憶民間美術的定義、種類、特點及其寓意等知識。

2、佈置課外作業:實踐——剪窗花。

高中美術說課稿 篇2

一、說教材

本次說課的內容選自湖南美術出版社高中美術鑑賞第三單元第5課《進入歷史》。本課教材內容分三個層面:1.展示以歷史故事為題材的繪畫作品;2.指出畫面內容及形式特點;3.不同歷史題材畫作所隱含的歷史文化特點。其中教材所選用的歷史繪畫有中國漢代畫像石、唐宋明清的卷軸畫、現代油畫(並附有照片作為比較),西方中世紀時期的掛毯和19世紀的法國繪畫,作品均以重要歷史事件和歷史人物為中心。過去的歷史事件已經消逝不見,而繪畫及其他歷史遺物卻成為展現往昔時代的最好視覺影象,這些影象有助於學生以一種更為生動直觀的方式去了解、掌握歷史。

二、說學情

高中階段的學生具有更強的探究精神,思維比較活躍,見解獨到,同時觀察能力與感知能力增強,在美術學習中也希望瞭解更多本質性的、美術理論方面的知識,能夠深入的瞭解事物的細節,並能用較準確的語言來表達,但是並非發展的盡善盡美。因此本課側重於從學生個人的角度去體會在成為歷史證據的同時,繪畫不是直接照搬歷史事件,而是以藝術的方式對歷史進行再現。材料的不同、風格的差異,都會對歷史的再現造成影響。

三、說教學目標

基於對教材的理解和學生情況的把握,我將本課的教學目標從如下三個維度進行設定:

知識與技能:瞭解分析美術作品背後的藝術語言以及美術的社會功能,掌握類似美術作品的欣賞語言及其表達方式和方法,並能運用鑑賞方法鑑賞美術作品。

過程與方法:通過欣賞對比、合作探究,理解美術作品所反映的歷史事件與典故,能夠以專業的美術術語賞析相關美術作品,提高美術鑑賞能力。

情感、態度和價值觀:體驗美術活動的樂趣,獲得對美術學習的持久興趣;激發創造精神,陶冶高尚的審美情操,完善人格。

四、說教學重難點

根據美術學科的特點和本課的現有知識,我的教學重難點確立如下:

重點:理解美術作品所反映的歷史事件與典故。

難點:以專業的美術術語賞析相關美術作品,提高美術鑑賞能力。

五、說教法、學法

為了更好地突出重點、突破難點。在教法上我主要採用情境教學法,範例教學法、比較法、合作探究法。在學法上主要通過觀賞、探討,嘗試體驗進行創造表現,開闊學生眼界、提高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

六、說教學準備

好的教學準備能夠提高課堂的教學效果。我特意做了如下準備:多媒體課件、相關視訊、圖片、學生課前蒐集的相關資料等。

七、說教學過程

從新課程標準的教學建議出發,我將充分發揮現代教育技術的作用,運用多媒體輔助教學,變靜為動,融聲、形、色為一體,為學生提供生動、形象、直觀的觀察材料,激發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具體環節如下:

環節一:激趣匯入

上課開始,我會以輕鬆的談話方式開始課程,提問學生:當你想去了解歷史的時候,都會利用哪些渠道?學生自由發言,教師總結:除了通過查閱史料、參觀博物館、領略不同歷史時期的建築、運用網路等資源外,古今中外的很多美術作品也是帶領我們進入歷史、瞭解歷史的另一條渠道。順勢匯入新課《進入歷史》。

通過問題情境的設定,吸引學生注意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順利帶領學生進行新課的學習。

環節二:描述分析

我通過播放幻燈片展示作品,引導學生欣賞閻立本的《步輦圖》。針對畫面內容,向學生提出下列問題:為什麼畫面當中只有一個人坐著而其他人都站著呢?為什麼是女人來抬步輦?為什麼坐著的人比其他人都畫得大一些?學生根據課前蒐集的相關資料回答問題,我會總結:畫面描述吐蕃國王派使臣祿東贊拜見唐太宗,希望與大唐聯姻的場景。坐著的是唐太宗,身穿便裝,在一群宮女的簇擁下,接見吐蕃使者祿東贊。利用女性的美貌和柔媚,來緩和戰場上的衝突,將唐太宗畫的身形高大展示身份尊貴以及大國姿態,整體呈現出唐初各民族之間的平等與和睦。

接下來,我與學生一起欣賞教材中的作品《荊軻刺秦王》,要求學生仔細辨認畫面上的人物和道具,以及構圖上的特點,同時思考問題:同樣是反映歷史事件的美術作品,為什麼該作品能夠產生一種緊張的氣氛?學生回答後,我總結:畫面場景圍繞柱子展開,畫家並不要求歷史的真實,秦始皇長什麼樣子並不重要,關鍵是通過刺秦王的場景為進入石祠中祭拜死者的人營造出一種歷史的氣氛。畫面描述的就是匕首刺中柱子的那一瞬間慌亂的場景。

然後,我將組織學生分組,並播放幻燈片,展示董希文的油畫作品《開國大典》以及照片《開國大典》的圖片資料,帶領學生對比分析:油畫與歷史照片相比,在人物安排、神態等方面均做了哪些改動?為什麼?學生分組進行討論並回答問題,我會補充:畫家在作畫時將人物的位置進行了精心安排,神態上也做了相應的藝術處理,這樣組織畫面是為了渲染開國大典這一盛事的舉辦,記錄了歷史性的一刻。

之後,講解除了一些重大的歷史時刻,還有一些美術作品中會有權利的體現,我會出示作品《瑞鶴圖》,與學生欣賞並提出問題:屋頂上這麼多鶴有什麼特殊的寓意?師生共同總結:在古代,祥瑞和奇觀都反映著一個國家或者朝代的興衰情況。畫家截取了宮殿的屋頂,真實的為我們再現了今天早已不見的北宋宮殿的莊嚴。空中的白鶴圍繞著屋頂成一個環形盤旋,這是天下太平的象徵,對這個景象的描繪是對皇權合理性的一種強調。而宋徽宗親自畫的這幅作品告訴人們:只有作為皇帝的他才有權利享有這個奇觀。

本環節通過這樣的安排,讓學生用發現的眼睛去欣賞,並在合作探究中解決問題,培養了學生獨立學習,合作學習的能力。在這一環節中我提出了一些符合學生的認知並且具有探究性的問題,寓知識於趣味之中,增強學生對相關歷史作品的認識。

環節三:總結解釋

教師提出問題:總結一下美術與歷史的關係?請學生談一談自己看法。學生回憶作品並進行回答:美術作品反映歷史。我將總結:人類永遠有對歷史的認識、渴望和想象,除了寫下來的文字,美術的影象是一種重要的表達方式。透過這些影象,藉助相關的資料,能使當代的人們走進歷史,與歷史對話。

該環節通過總結的方式,幫助學生加深重點知識的理解,為後面的課堂活動做鋪墊工作。

環節四:拓展延伸

我會展示《拿破崙加冕》《加萊義民》《美杜薩之筏》《大衛》,組織學生欣賞,並以小組的形式討論回答以下問題:作品表現的是什麼歷史事件?選取的是什麼樣的特定場景?突出了哪些細節?為什麼要這樣處理?表達了作者怎樣的觀點或立場?小組之間討論,選出代表回答問題。必要時教師補充一些背景知識,說明美術作品與一般歷史事件的關係,從而加深學生對本課課題的理解。

本環節既鞏固了本節課的知識,又鍛鍊了學生語言評述與鑑賞的能力,培養了其合作交流的意識。

環節五:小結作業

師生共同對藝術中的歷史與歷史中的藝術加以小結。最後鼓勵學生在平時生活與學習中留意以歷史為表現物件的藝術品,自己提問並尋找答案。

安排學生課後選擇一幅反映歷史事件的美術作品,要求學生在下節課口頭回答自己的發現。

這一環節從學生的角度檢驗本堂課的教學設定和教學效果,真正踐行“學生為主”的教學理念,時刻以學生的接受程度和學習反饋為標準來提高自身的教學素養,探究更貼合學生學段的教學方法。

八、說板書設計

高中美術說課稿 篇3

教材分析:

《西方現代藝術》是普通高階中學《美術鑑賞》(人美版)第13課的內容,從教材內容上來講,學生對各種型別美術作品的鑑賞知識有了大致瞭解。因此,本課的目的是圍繞“個人主義與形式主義的匯合”這個主題,對西方現代藝術作一個概括的歷史性梳理,使學生對西方現代藝術有一個整體的瞭解和把握。課中我採用“欣賞與實踐結合”“音樂與美術結合”的設計方案。課中既有美術鑑賞部分又有設計活動製作展示部分。只是在教學設計裡各自側重點、所佔比例不同。“教學目標”符合《高中美術課程標準》的指導精神:“提高學生的美術素養、涵養、美感,豐富生活情趣和終身愛好美術的情感,培養人文精神,完善人格”。

內容結構:

本課分引入、講授、討論,體驗四部分,為更好地瞭解它們各自的特點。所選作品都是在美術發展有代表性的,包括一些有影響的西方前衛藝術。但是,對於它們的價值和作用,則要具體分析,不可一概而論。本節課以西方現代繪畫的幾個主要流派為主要內容,領會西方現代藝術的特點。

學情分析:

根據高中學生年齡的特點,求知慾強,獨立思考能力爭強,很有分析評論的能力,同時,他們又不僅滿足與現在教學內容,喜歡創新,喜歡刺激,喜歡獨具匠心,喜歡博覽群書,更喜歡在網路上收索他們喜歡且易接受的資訊。另一方面,他們的藝術基礎不是很紮實,藝術素質高低差別大,接受藝術的能力不均衡。根據這些我考慮在本課教學中,加些互動以調動學生的積極性。

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對西方現代前衛藝術及其思潮有一定的分辨能力,學會鑑賞與評述的基本方法。並敢於大膽的在實踐中運用。

(2)能力目標:培養與提高學生觀察、鑑賞、評述、創新、實踐等能力。

(3)情感目標:培養學生熱愛自然、熱愛生活、熱愛藝術,培養其積極向上的生活態度。

教學重點:引導學生鑑賞西方現代繪畫流派。主要介紹後印象主義、立體主義、抽象主義、表現主義及超現實主義,

初步理解其藝術特性及表現手段。

教學難點:西方現代繪畫各流派的特點及總體藝術風格體現。現代派藝術較為複雜,歷史的

評價不一,學生的理解難度較大。

教學準備:電教裝置、教學課件、影像資料、體驗材料。

學生準備:看教材、資料圖片素材、體驗材料

教學預見:學生可能對現代藝術不一定喜愛,可能難於接受,學生課前溝通不了沒有一個預先的認知過程。學生可能會不願對作品進行評述,教師要隨機性的啟發,引導其語言表述評作品的能力,儘量讓所有學生都參與教學之中,發揮學生的想象力、創造力,表現力。

教學評價:口頭評價、教師評價、學生自評、互評等。

教學形式:教師講述、學生欣賞、討論、遊戲、展示等。

教學過程:

一、組織教學:分組形式

二、匯入:聽後印象派音樂家斯特拉文斯基《春之祭》,提問方式引入課題《西方現代藝術》

三、新授部分:

(一)、西方現代藝術

背景:自從19世紀末後印象派畫家們從根本上改變了西方美術的寫實傳統,加之人類進入

20世紀後,科學技術迅速發展,國際交往的日益頻繁,各種社會思潮層出不窮,從20世記

初在法國產生的野獸派繪畫算起到20世紀末,有名稱的美術流派多達二三十個,以馬蒂斯、

畢加索、達利等代表現代繪畫的風格特點,可謂百花齊放,百家爭鳴!但總體上都具“個人

主義與形式主義“的特性。

教學形式:(觀看課件)。

鑑賞目的:圍繞什麼問題去觀看?看後學生了解些什麼?

(1)圍繞現代藝術特徵,(2)瞭解西方現代主要繪畫流派。

1、特點:企圖突破以至完全擺脫或否定西方繪畫注重寫實的傳統,強調錶現畫家的主觀情感和藝術形式的探索。

2、代表流派:後印象派、野獸派、立體派、未來主義.、抽象派、超現實主義等。

(1)後印象派:把對形式和繪畫媒介的探索理智化和系統化,從而開創了西方20世紀現代藝術的新紀元

例:塞尚《咖啡壺邊的女人》,作為法國珍寶參加上海世博會。

(2)野獸派:產生20世紀初的法國。隨意運用色彩和線對形體表現,並加以誇張、變形。例:(法)馬蒂斯《舞蹈》

(3)立體派:打破傳統以固定視點表現物件的手法,開創把形體解體,再重新組合,從而出現與常態不同,創造鮮明個性和強烈的藝術震撼力的形象,表達作者強烈的主觀情感。例如:(西班牙)畢加索《格爾尼卡》

(4)未來派:產生20世紀初義大利。特點強調錶現運動和速度。體現“前衛、喜悅、興奮、_”。

例:(義大利)巴拉《拴著鏈子狗的動態》

(5)表現派:表現事物的內在實質;要求突破對人的行為和人所處的環境的描繪而揭示人的靈魂;要求不再停留在對暫時現象和偶然現象的記敘而展示其永恆的品質。

例:(挪威)蒙克《吶喊》

(6)行為藝術:也稱行動藝術、身體藝術、表演藝術等,國外目前通用的用法是performance

art,它是在以藝術家自己的身體為基本材料的行為表演過程中,通過藝術家的自身身體的

體驗來達到一種人與物、與環境的交流,同時經由這種交流傳達出一些非視覺審美性的內涵。

觀看視訊。

討論:1、你覺得行為藝術能接受嗎?

2、西方現代藝術的特點是什麼?

(二)、開闊視野,綜合欣賞:(選擇放映)

(三)、體驗活動,“假如我是藝術家”

學生做重構練習,自由組合、分組活動、學生展示:(自評、互評、師評)

背景播放印象主義音樂家德彪西《月光》

1(五)、課堂小結:(教師)

西方近代美術的演變,曾被人喻為一個傳奇性的故事。由19世紀末到20世紀初,人們千變萬化的價值觀念,打開了許多未曾探索過的道路。一直到現在,“現代美術”仍是個令人迷惑的名詞,一些被公認為藝壇巨人的畫家,如塞尚、馬蒂斯、畢加索雖已成為藝術的傳奇人物,卻仍然經常被一般人所忽略,畢加索的立體派或荒唐或有趣,馬蒂斯的野獸主義或美觀或滑稽。當然,無論何種藝術形式,所反映和表現的都是現代社會變化給人們帶來的社會心理特徵,都是藝術家對藝術表現形式的探索。反映這個時代人們極其複雜而豐富的思想感情,作品對映社會和人生,採用的語言是荒謬,寓意,抽象,但確是西方現代社會和精神生活的重要寫照。其中的積極成果豐富了人們的審美經驗,開拓了藝術的視覺表現空間。

高中美術說課稿 篇4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中國畫從題材內容來分類,分為人物畫、山水畫和花鳥畫三大類。在整個教材中佔有重要的地位。本節內容屬於民族文化傳統類教材,對學生進行傳統文化教育和激發民族審美情感都具有重要的意義

2、教學目標

①知識目標:讓學生對中國繪畫的藝術特點作基本的瞭解和認識。

②能力目標:通過引導學生掌握欣賞美術作品的方法,提高學生的美術欣賞能力

③美育目標:通過美術作品的欣賞,使學生開闊眼界,增長知識,陶冶愛國主義情操。培養學生健康的審美趣味,樹立正確的審美觀點。

3、教學重點難點

教學重點:引導學生對我國悠久的文化傳統和繪畫藝術作基本的瞭解和認識

教學難點:涵蓋面比較廣,無法詳細地進行介紹。引導學生掌握美術作品的欣賞方法,提高美術欣賞能力。

二、教學方法

教學方法是教育觀念的具體體現、是實現教學目標的重要手段。我根據“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的教學原則,採用以下教學方法

1、比較分析法:通過中國作品《朝元圖》與外國作品《蒙娜麗莎》的比較,學生能夠形象地分析並得出結論:中國古代人物畫生要的造型手段是“線條”。

2、引導探究法:美術作品欣賞是個體的審美活動。繪畫作品是靜態的物質形態,如果讓學生獨自找出審美的切入點,並展開欣賞,最後得到健康審美感受,是比較困難的。這一過程需要教師的逐步引導,所以我採用“引導探究法”。

3、運用投影儀輔助教學

三、學法(主要培養其思維能力)

美術欣賞活動是一種個性化的情感活動。在教學生掌握美術作品欣賞方法的同時,也應使學生的思維能力得到充分的培養和鍛鍊,比如:

1、描述:形象思維為主。

2、感受:由形象思維轉為抽象思維為主 感性認識 理性認識

3、理解

4、評論:上升為創新思維。

四、教學程式

教學過程

匯入探究課題:由祖國燦爛文化,優秀繪畫傳統匯入課題“形神兼備遷想妙得”,講解關鍵詞“形”、“神”。

新知探究:

環節1:

我國早期的獨幅繪畫作品——帛畫

重點介紹我國古老的帛畫《龍風仕女圖》,瞭解中國畫基本形態確立時期的繪畫水平和藝術風貌。

請同學們迅速瀏覽課本1—2段,請第一組的一位同學回答,同組的同學補充,教師總結講述。

《龍鳳仕女圖》這幅古畫是古代葬儀中使用的旌幡,反映了當時楚國上層社會流行的死後昇天的意識。在畫面中,描繪了龍鳳在引導墓主人的靈魂昇天的情景:畫面右下方有一位側身行進的婦女,髮髻高盤,闊袖長袍,雙手合十,其上方有一龍一風正騰空飛舞,引導仕女前行。此畫以毛筆繪成,畫法為線條勾勒兼平塗著色,構圖主次分明,造型生動。

環節2:

敦煌莫高窟壁畫

瞭解《鹿王本生圖》繪畫故事情節。對學生進行道德教育

環節3中國古代人物畫

《步輦圖》:閻立本 這幅作品忠實地表現了唐代中央政權與邊遠民族的友好交往,具有重要的歷史價值。人物動態較為拘謹而重面部特徵的刻畫。

《文苑圖》韓晃 描繪了文人雅集的場景。構圖疏密得當,設色淡雅,筆法細勁流利,衣紋略作顫筆,人物刻畫細緻入微、動態各異、形神兼備。

《采薇圖》:畫中人物刻畫生動傳神,森森然正氣溢與筆端。衣紋簡勁爽利,以襯托人物剛直不阿的性格。樹石畫法粗簡,墨色溼潤。

《張卿子像》:明代肖像畫的代表作,畫家對人物面部的刻畫細膩,富有體積感,衣紋用筆簡潔,人物比例適度,體態自然,栩栩如生,體現出畫家非凡的觀察與表現能力。

《漁翁漁歸圖》:清代畫家黃慎的作品,畫面人物動態生動,富有生活情趣。此圖為水墨大寫意,水墨交融,畫家以狂草入畫,畫風粗豪奔放,氣勢貫通,別具一格。

環節4

中國古代山水畫

重點欣賞:(北宋、南宋、元代的山水畫作品)

1、設疑、討論、解疑

剛才的欣賞對中國山水畫的發展有了初步的瞭解和感受,看到同學們有種意猶未盡的感覺,很想再進一步去理解山水畫的內涵,好!接下來就讓我們以小組合作討論的方法來欣賞幾幅較典型的山水畫作品。

2、圖片:北宋范寬《溪山行旅圖》

南宋佚名《深堂琴趣圖》

元代倪瓚《六君子》

3、小組討論搶答

螢幕出示:(1)這3幅在選材和表現手法上有什麼異同?

(2)這3幅畫分別表現了怎樣的意境?

(3)你比較喜歡哪幅作品,為什麼?

小組代表發言:

小結:同學們說的很精彩,觀察的也很仔細,能夠說出一些內涵的東西,老師著重講解一下這三幅作品更深刻的意義。

范寬的《溪山行旅圖》以俊偉屹立的大山、一瀉千尺的飛浴、路邊淙淙溪水及山路上的驢隊行旅為物件,真實的畫出北方山川的壯美,使人如身臨其境。他所畫的崇山峻嶺,往往以頂天立地的章法突出雄偉壯觀的氣勢,又用碎而堅實的筆墨皺出富有質感的山石,山麓畫以叢生的密林,成功的刻畫出北方關陝地區“山巒渾厚,勢壯雄強”的特色,被譽為“得山之骨,與山傳神”。

《六君子》圖是倪瓚的作品,三段式平遠構圖,近處有六棵樹,中隔大片湖水,畫上端有一疊遠山,以渴筆畫山石樹木,山石作折帶,皴間用披麻效,樹木頗具姿態,景物不多而充滿深秋時的淒涼靜寂氣氛。畫上有黃公望等人的題詩。所謂“六君子”也就是畫中的六棵樹。畫家為這些樹木寫照,另有寓意,黃公望的題詩己點明。倪瓚的作品筆墨鬆秀簡淡,絕少有設色者,甚至連圖章也不用,畫中多長詩,作楷書,力求樸素清雅,其畫風在元明兩代中也獨具特色。

《深堂琴趣圖》此畫雖不知何人所作,但從畫面中可看出畫風嚴謹不苟,水墨設色兼工,皆精而不冗,洗練而有情致。畫幅雖小而神氣迥出,表現悠遠的空間及濃郁的詩意。

環節5

中國古代花鳥畫

中國花鳥畫不是僅僅為了準確地描繪現實中的花卉禽鳥,而是集中地體現了中國人與自然生物的審美關係,藉此抒發白己的情感,間接地反映社會生活,體現一定的時代精神。

讓我們以小組合作討論的方法來欣賞幾幅較典型的花鳥畫作品,請一位同學回答,同組的同學補充,教師總結講述。——

《芙蓉錦雞圖》:體現了趙估所倡導的觀察物象要細緻入微,寫實表現要精準傳神,畫面構成要有詩的意蘊的美學思想。

《榴技黃鳥圖》:所繪黃鳥造型準確,富有生趣,畫面渲染精妙,富彩鮮潤,體現出畫家對花鳥情趣的觀察達到精細入微的程度,融注了宋人對自然界的獨特審美情懷。

《荷花水禽圖》:畫面上孤石倒立,殘荷斜掛,一隻縮著脖子、好像瞪著白眼的水鳥孤零零地蹲在石頭頂上,顯得極其冷落孤僻,很像是畫家的自我寫照。全畫筆墨簡練,畫中大片空白更增強了作品悲涼的氣氛,正如古人所說的“無畫處皆成妙境”。

五、課堂小結

這節課我們欣賞和分析了中國古代繪畫作品,中華民族的祖先為我們留下了豐富多彩,輝煌燦爛的繪畫藝術瑰寶,而我們通過從帛畫、壁畫、人物畫、花鳥畫、山水畫中領略到中國古代繪畫的風采。下節課我們將要學習外國古代繪畫擷英,請同學們提前預習。

高中美術說課稿 篇5

教學目的:

通過本課教學,使學生對的性質、畫法、各種藝術風格和獨特的藝術傳統,有所瞭解,有所認識,達到開闊眼界,增長知識,陶冶情操,培養健康的審美趣味,懂得如何領會和感受藝術的美,提高藝術欣賞能力和樹立正確的審美觀點。

教學重點:

引導學生著重理解獨特的藝術傳統。

教學難點 :

如何理解"意境"?追求意境的創造,既是的重要藝術傳統之一,也是中國古代美學思想的重要方面。

教學時間:1課時

教具準備:圖片、錄象資料、自制課件。

教學過程 :

一。組織教學: (常規)

二。引入新課:

今天學習第十課。 (出示課題,開始使用課件)

本課內容為欣賞。通過對典型的名作的賞析,瞭解的性質、畫法,各種藝術風格和獨特的藝術傳統。

1. 的性質和它在中國古代繪畫中的重要地位:

上兩節課我們已經瞭解到,中國古代繪畫習慣按傳統分成人物、山水、花鳥三個畫科。 的主要描寫物件是自然風景。它不但表現了豐富多彩的自然美,而且體現了中國古代人民的自然觀與社會審美意識,甚至從側面間接地反映了社會生活。

中國山水畫作為一個獨立的畫科比人物畫晚,但它在中國繪畫史上得到了突出的發展,並且在長期的發展中,形成了多種畫法和藝術風格。主要的有:青綠山水、水墨山水、淺絳山水、小青綠山水、沒骨山水等。

青綠山水——青綠是指中國畫顏料中的石青和石綠,用這種顏料作為主色的山水畫稱作"青綠山水".其中又有大青綠、小青綠之分,前者多勾勒、皴筆少,著色濃重,如《千里江山圖》後者是在水墨淡彩的基礎上略施青綠兩色,如《遊春圖》。

淺絳山水——在水墨勾勒皴染的基礎上,敷設以赭石為主色的淡彩山水畫。

水墨山水——以渲染為法,用筆簡練奔放,強調水墨效能的發揮。

1. 名詞解釋:

"外師造化,中得心源"—— "造化"是指自然,"心源"指心靈感受。"外師造化,中得心源"的大 意是,山水畫家創作既要以自然為師,同時又得力於畫家對自然的感受。它正確地指出了中國山水畫創作的基本原則,對後來中國畫的發展有深遠的影響。

"南北宗"——是明代畫家董其昌借用唐代佛教禪宗分為南、北二宗,來解釋自唐至明數百年的繪畫發展,他按繪畫的創作方法和畫家的身份,將唐以後的山水畫也分為南北二宗,將水墨畫法的文人畫家比作"南宗",將青綠畫法的職業畫家視為"北宗".例如,唐代的王維、李思訓,後世稱為"南北宗".

北宋的山水畫,雖然在所描繪的自然景物中包含著畫家對這些景物的感受和理想,但更主要的還是以客觀地描寫自然物為主。代表人物是范寬、郭熙和王希孟。

範 寬《溪山行旅圖》 絹本水墨

首先映入眼簾的,是佔據畫面約三分之二,聳立在中的主峰,右側有深谷瀑布,另一邊矮小的側峰。中景與主山間,被雲氣阻絕,烘托出主山高不可攀的氣勢。這幅畫構圖並不複雜,細部的描寫卻很仔細,顯 示出畫家有高度觀察能力和寫實的工夫。描寫的手法也極其生動自然,而且合乎自然的規律。 范寬運用深黑的墨色,和扭曲顫動的筆觸,畫山石的輪廓和皴紋,分出岩石的塊面,然後用濃淡層不同,雨點般的短線,順著石塊組織的方向,逆筆皴擦,產生明暗深淺的立體感,而且加強了由皴紋引導的山石的動勢,賦予山石強韌的生命力。

《 溪山行旅圖 》中,山的地位遠遠超過人物,它顯示了中國傳統的宇宙觀:大自然生生不息,恆古不滅,人類則如同山中行旅,只是一介短暫停留的過客。

王希孟《千里江山圖》

南宋的山水畫與北宋的山水畫有明顯的不同,突出表現在追求詩的意境。許多南宋山水畫的標題就很富有詩意,如寒江獨釣、風雨歸舟等。()著名的山水畫家有馬遠、夏圭等。

從以上作品可以看到,中國古代畫家善於運用空白的藝術手法,稱之為"以白當黑".南宋的山水畫儘管題材、場景、畫面小得多了,但由於極力追求詩的意境,善於進行大膽的藝術概括,運用以少勝多 的藝術手法,作品的意境更為濃厚、鮮明,顯示了中華民族美學傳統的重要特色。

元代的山水畫在意境的創造上更強調主觀抒發與個人風格的創造。代表畫家有倪贊、王蒙等。

(2) 其次,在空間的處理上,採用"以大觀小"、"小中見大"的手法。

就是把山水畫家自己看作是一個巨人,面對自然,就象人觀盆景狀。這樣,千里江山也可盡收眼底,或用長卷的形式表現,如《千里江山圖》,長達11米。或以中國畫特有的高遠、平遠、深遠的構圖方法,畫十分繁複的山嶺,如《溪山行旅圖》、《早春圖》、《青卞隱居圖》等,其空間處理突出地體現了中國山水畫獨特的構圖方法。創造的這種獨特的處理空間關係的藝術手法,既體現了中國畫家獨特的觀察自然的方法,同時也蘊含著中國民族的審美胸襟,體現了中國人的自然觀。

(放映錄象)

(3)此外,中國山水畫在長期的發展中,形成了許多行之有效的表現程式。

如表現各種山石就有各種皴法,什麼披麻皴、雨點皴、荷葉皴等。在這些表現程式的應用上,主張靈活運用,不斷有所發展。在山水畫的筆墨技法上,也更為豐富多變,如筆法中包含上述的山石的多種皴法和點苔法等;墨法中溼者為"染",幹者為"擦",還有"破墨"、"積墨"等等。可見,也同樣形成了自己獨特的藝術傳統和體系。

(放映錄象)

三。小結 (課件使用完畢)

高中美術說課稿 篇6

一、說教材

《戰爭與和平》是湘教版美術鑑賞領域第三單元燦爛的美術世界的第六課。本節課主要是通過欣賞與戰爭有關的美術作品,引導學生了解美術作品本身的特點,瞭解戰爭與美術作品的關係,感悟戰爭的殘酷,珍惜當下的幸福生活。同時學會鑑賞美術作品的方法,逐步提高學生的藝術鑑賞能力,提高審美素養。

二、說學情

高中階段的學生已經具備了一定的鑑賞能力,具有更強的探究精神,思維比較活躍,見解獨到,同時觀察能力與感知能力增強,在美術學習中也希望瞭解更多本質性的、美術理論方面的知識。能用較準確的語言來表達,但是並非發展的盡善盡美。因此本課在教學設計上會更多的採用教師引導,然後拋磚引玉的方式展開,鼓勵學生合理運用不同的美術鑑賞方法,聯絡生活實際理解作品。

三、說教學目標

根據以上的分析和新課標的理念,我確定瞭如下三維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欣賞優秀的中外藝術作品,感受藝術家源於戰爭的藝術表現形式和思想內涵,初步瞭解戰爭與美術的關係。

過程與方法:通過觀察、思考、討論,體會藝術作品的特點,提高審美能力。

情感、態度和價值觀:體會今天美好生活來之不易,增強熱愛和平的美好情感。

四、說教學重難點

根據美術學科的特點和本課的現有知識,我的教學重難點確立如下:

重點:瞭解作品的內容、形式和特點等,探究藝術作品與戰爭的關係。

難點:理解藝術作品中所蘊含的思想情感。

五、說教法、學法

在新課程理念的指導下,我不斷學習與更新著教學理念。我們的教學必須是從學生的角度出發,以學生的生活實際經驗和美術學習之間建立聯絡,並在教學活動中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積極性。因此,我將基於以上的考慮,結合美術學科的學習特點和教材內容,採用討論法、提問法等。

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我們要鼓勵他們獨立思考和交流協作,因此,在學法的指導上我主要安排了自主學習法、合作探究法。

六、說教學準備

同時為了輔助我的課堂教學,我還準備了資料豐富的多媒體課件等。

七、說教學過程

根據學生的認知規律,大部分學生學習以感性認識為主,而感性認識事物的特點是生動性、直觀性和具體性,根據學生的這種規律,為了促進教學目標的實現,本節的教學我以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為指導思想,重在培養學生的自主探究、自主發展的綜合素質,實現學生的主動發展,具體的教學環節我是這樣設計的:

環節一:匯入新課

新課程標準指出: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是推動學生積極學習的一種強大的動力。為此,我將利用多媒體展示長城的圖片和紀錄片,引導學生認真觀看並談一談觀看後的感受及其對長城的瞭解。揭示課題《戰爭與和平》。

通過視訊的方式引導學生認識到長城的雄偉壯觀,並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環節二:描述分析

首先,我播放秦始皇陵兵馬俑的相關視訊,簡單介紹兵馬俑的概況,請同學們認真觀察兵馬俑的圖片並提出問題:通過觀察,我們發現兵馬俑的兵種和職級都不一樣,你們來說一說,你們都看到了什麼?

兵馬俑的色彩、製作方法和裝備上有什麼特點?製作兵馬俑的原因是什麼?通過這種針對具體的提問,同學們能夠更有目的的進行欣賞,同時找到問題的答案:兵馬俑是由步兵、騎兵、弓箭手、將軍等兵種組成的。他們在一開始的時候顏色豐富、亮麗,光彩奪目(現在大部分已經看不到了),兵馬俑主要是給秦始皇殉葬,秦始皇想要通過這隻地下軍隊保衛他。

接下來,我會繼續展示兵馬俑面部的細節圖,並提出問題:兵馬俑的面部、五官有什麼特點?學生通過細緻觀察得出結論:兵馬俑的面部形狀各異、五官各有特點,都不一樣,非常生動傳神。

我趁熱打鐵繼續出示圖片《大衛》和《聖德列薩祭壇》請同學們與兵馬俑作比較,並說出中國雕塑的特點,同學們經過觀察、思考,不難得出答案:中國的雕塑注重整體,在細節上不做精緻刻畫,生動傳神等。

在這個環節我結合學生的已有認知提出一些有趣的問題,並且層層深入,激發學生探究慾望的`同時也加深了對兵馬俑的認識。

環節三:總結解釋

而後我將展示委拉斯貴支的《佈雷達的投降》,提出問題:畫面描述了怎樣的故事?你能感受到作者什麼樣的思想感情?學生欣賞思考後回答,教師總結:藝術作品對於戰爭來說不僅僅是歌功頌德,更重要的是藝術家通過畫面表達對戰爭更加深刻的思考,警醒人們客觀清醒的看待戰爭。學生若有所思,我繼續發問:戰爭有什麼影響?學生回答:人民家破人亡、生靈塗炭。教師總結:戰爭對藝術家的創作也有影響,在干擾藝術家創作的同時也讓藝術家反思戰爭。由此,我們也在課堂推進的過程中體會到了戰爭的本質是什麼?它是毀滅、破壞和長久的苦難。以總結的方式,幫助學生加深重點知識的理解,為後面的課堂活動做鋪墊工作。

環節四:欣賞評價

課程接近尾聲,我繼續展示西漢銅鏡和李公麟的《免冑圖》,提出問題:從文字和畫面的內容上來看,你們覺得古代的這些藝術家傳達了一種什麼樣的思想感情?學生們爭先恐後的回答:人民不希望戰爭,祈禱和平昌盛。

擁有美好的希望是好事,但是我們要如何做才能夠得到和平呢?這個振聾發聵的問題讓同學們沉思良久,最後異口同聲的說:心存敬畏、理解尊重、化干戈為玉帛。

通過作品的欣賞,使學生對戰爭與和平藝術有了進一步的瞭解,從而啟用學生思維,拓展視野。

環節五:小結作業

為了更好地激發學生持續的學習興趣,在這個階段我先帶領學生回顧本節課的知識點,總結重點知識,再次引導學生感悟藝術的美,並激發學生對和平生活的熱愛,請他們回到家後蒐集有關戰爭的資料,用文字或者繪畫的形式表達自己的情感。

這一環節從學生的角度檢驗本堂課的教學設定和教學效果,真正踐行“學生為主”的教學理念,時刻以學生的接受程度和學習反饋為標準來提高自身的教學素養,探究更貼合學生的教學方法。

八、說板書設計

為充分體現課程內容,以便於學生能夠理解掌握,我的板書清晰、直觀、明瞭,重難點突出:

高中美術說課稿 篇7

一、說教材

《託物寄情》選自湖南美術出版社美術教材選修模組《美術鑑賞》第三單元第三課,屬於高中美術鑑賞模組,主要內容是涉及美術與自我的關係,即藝術家個人經歷造成的內心世界是如何在其美術作品中體現的。主要包括“言”志與“抒”情,通過對傳統繪畫作品的賞析,理解中國畫託物寄情的特點,通過本課的學習逐步提高學生的藝術鑑賞能力,養成健康的審美情趣。

二、說學情

高中的學生具有更強的探究精神,思維比較活躍,見解獨到,同時觀察能力與感知能力增強,在美術學習中也希望瞭解更多本質性的、美術理論方面的知識。對於中國畫託物寄情也有一定的理解但是並不全面。所以在教學中我要為學生提供更加豐富的感性材料,幫助學生理解知識。

三、說教學目標

根據以上的分析和新課標的理念,我確定瞭如下三維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熟知中國畫託物寄情的特點並且能夠理解作品中所傳達的情感。

過程與方法:通過對美術作品的描述、分析、評價等,認識美術作品與生活以及藝術家之間的關係,從而理解託物寄情,提高審美能力。

情感、態度和價值觀:養成善於觀察、善於發現的好習慣並且增強熱愛生活的意識,感悟美術作品所滲透的情感,從而陶冶情操,提高美術素養。

四、說教學重難點

根據美術學科的特點和本課的現有知識,我的教學重難點確立如下:

重點:美術作品中所表現的藝術家的個人情感。

難點:美術作品中滲透出的藝術家個人情感的審美價值。

五、說教法、學法

教師只是作為學生主動建構知識的幫助者、促進者,而不是知識的傳授者、灌輸者,所以我採用了以下的教法與學法:教法為情境法、展示法、實踐練習指導法,而學法則用自主探究法、比較分析法。

六、說教學準備

採用PPT課件輔助教學,既加強了課堂的互動能力,又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還可以對他們進行藝術薰陶。

七、說教學過程

根據學生的認知規律,大部分學生學習以感性認識為主,而感性認識事物的特點是生動性、直觀性和具體性,根據學生的這種規律,為了促進教學目標的實現,本節的教學我以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為指導思想,重在培養學生的自主探究、自主發展的綜合素質,實現學生的主動發展,具體的教學環節我是這樣設計的:

環節一:激趣匯入

精心設計好匯入,無疑是一堂課成功的關鍵一步,它的目的是引人入勝,使學生興趣盎然的融入到活動中去,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為此,我將引導學生朗誦描寫植物的詩詞,進而總結出古人運用繪畫的方式傳情達意,揭示課題《託物寄情》。

通過這樣的方式來引起學生的興趣,讓學生自然而然的進入學習狀態,並進入本課的學習。

環節二:描述分析

接下來我會直接提出問題:誰知道中國傳統繪畫中的“四君子”?為什麼稱它們為“君子”?學生結合已有的認知水平能夠快速的回答出四君子,即梅、蘭、竹、菊,並且講解每一種植物都有一定的氣節的呈現,引導學生初步認識中國傳統繪畫的表現題材。

《課程標準》中強調美術課程需要凸顯視覺性。所以,我將展示《墨梅圖》引導學生觀察並思考問題:作品給你什麼感覺?表現了畫傢什麼情感?學生回答後,我會予以肯定並總結出作品傳達了畫家孤芳自賞的性格。緊接著我會展示《墨梅圖》上的題詩“吾家洗硯池頭樹,個個花開淡墨痕”,並再次引導學生思考畫家傳達的情感,從而師生共同總結出畫家還傳達了對異族統治的不滿。在此時結合作品的筆墨特點我會丟擲問題:畫家為什麼要畫成“墨梅”?請學生交流探討進而引導學生認識水墨是中國傳統繪畫的形式,王冕是借用傳統的表現方法,但在這裡又賦予了新的含義:“不要人誇好顏色”,看重的是梅花的高尚品格。

託物寄情並不僅限於具有固定情感象徵意義的植物,還有畫家筆下特定的情感,為此我將展示徐渭《墨葡萄圖》提出問題:結合題款思考徐渭傳達了什麼情感?怎麼傳達的?在學生回答後我會講解徐渭的生平經歷並總結出徐渭透過作品,表現了徐渭狂放灑脫、憤世嫉俗的性格,表現了一個落魄悵然的文人形象。

此環節運用多媒體輔助教學,變靜為動,融聲、形、色為一體,學生能夠更容易的掌握美術作品的特點和藝術規律,調動學生自主學習和參與教學的積極性,同時培養學生的辨識能力。

環節三:總結解釋

通過作品的賞析,學生已經熟知了託物寄情在植物上的表現,進而我會引導學生總結出中國傳統繪畫通過對植物的人格化,寄託自己的精神情感,表達更深層次的自我。

這樣總結的方式,幫助學生加深重點知識的理解,為後面的課堂活動做鋪墊工作。

環節四:欣賞評價

最後,我設定了“欣賞評價”的環節,主要是讓學生對所學知識進行遷移運用,理解本課的精髓,說出自己的收穫。故此我將展示《墨蘭圖》《墨竹圖》《菊花小鳥》等作品,並且設定小組討論:作品傳達了畫家怎樣的情感?師生總結,共同感受。

通過對多個作品的欣賞,使學生對各種藝術風格,世界多元化藝術有了進一步的瞭解,從而啟用學生思維,拓展視野。

環節五:小結作業

在課程即將結束時,以回顧式的方式引導學生對中國畫託物寄情的表現特點進行歸納和梳理,讓學生對本節課的知識有一個更加系統全面的認識。

為了加深學生對於託物寄情的認識,我佈置了一個拓展延伸的作業:思考四君子在其他的美術門類中的運用。

這一環節從學生的角度檢驗本堂課的教學設定和教學效果,真正踐行“學生為主”的教學理念,時刻以學生的接受程度和學習反饋為標準來提高自身的教學素養,探究更貼合學生學段的教學方法。

八、說板書設計

為了充分體現課程內容,以便於學生能夠理解掌握,我的板書清晰、直觀、明瞭,重難點突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