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思屋>演講稿>說課稿範文>

幼兒園說課稿小班科學範文彙總七篇

文思屋 人氣:1.57W

作為一位傑出的教職工,常常要根據教學需要編寫說課稿,藉助說課稿可以提高教學質量,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那麼大家知道正規的說課稿是怎麼寫的嗎?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幼兒園說課稿小班科學7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幼兒園說課稿小班科學範文彙總七篇

幼兒園說課稿小班科學 篇1

“幼兒關注和發現生活中的科技成果。”這個目標屬於科學領域的範疇。《綱要》中提出:從生活或媒體中幼兒熟悉的科技成果入手,引導幼兒感受科學技術對生活的影響,培養他們對科學的興趣和對科學家的崇敬。這裡提到了幾個關鍵詞:生活、熟悉,可見我們選擇的科技成果的內容應該是從孩子的生活出發,為幼兒所熟悉的。

根據這個指導思想,我選擇了“手機”,因為現在的家庭中至少有兩部手機,有的甚至更多,孩子用手機打過電話、拍過照片、玩過遊戲、聽過音樂,他們對手機有一定感性認識,教師把課的重點定位在引導幼兒感受科學技術對生活的影響。

但作為小班第一學期進行的教學內容,我選擇了幼兒最為熟悉的兩大功能:打電話與拍照入手,引導幼兒去關注和發現手機的其它功能,讓孩子感受科學技術對生活的影響。

活動目標:

1、通過觀察、比較、討論等手段,讓孩子瞭解手機的部分功能,使幼兒知道手機給人們的生活帶來了很大方便。

2、通過打電話遊戲,讓孩子初步感知點與數的對應,學習打電話的方法。

重點:

通過觀察、比較、討論等手段,讓孩子瞭解手機的部分功能,使幼兒知道手機給人們的生活帶來了很大方便。

難點:

學習打電話的方法。

活動過程:

一、通過觀察、比較、討論等手段,讓孩子瞭解手機的部分功能。(解決重點目標)

1、觀察比較固定電話與手機的相同點與不同點,知道手機的功能之一:打電話。瞭解手機的特性:小巧、攜帶方便,人們隨時隨地都可以使用它。

2、比較照相機與手機,瞭解手機的功能之二:拍照片。(出示平時用手機給寶寶們拍的照片進行引導。)

3、瞭解手機的其他功能:(如打遊戲、聽音樂)

師:科學家可聰明瞭,他們發明的手機本領越來越大,除了可以打電話、拍照以外,你還知道手機有什麼本領嗎?(如聽音樂,可現場演示)引導幼兒去關注手機的其他功能,進一步感受科學技術的發展和變化。

二、運用手機的最大功能學習打電話:(解決難點目標)

師:寶寶現在想不想爸爸媽媽,可是,我們在幼兒園,爸爸媽媽在上班,怎麼辦呢?(教師在這裡要注重情感的引導)

教師有選擇性地提供一組號碼的小圓點,讓孩子數數小圓點的數量,數對了,電話就通了,並讓孩子真實地與家長進行對話。

教師在小結時要提醒幼兒不能隨便打電話。

三、延伸活動:

引導幼兒繼續去關注手機的其他功能(如攝像、鬧鐘、上網等功能),進一步感受科學技術的發展和變化。

我對這個活動設計的思考:

1、能從生活中幼兒熟悉的科技成果中選材。我們對孩子的教學既要來自於生活,又能迴歸生活,為生活所服務,我所選擇的“手機”孩子既熟悉又陌生,熟悉是因為孩子在家中經常接觸父母的手機,對它有一定的瞭解,陌生是因為手機中有許多功能是孩子不熟悉的,因為父母怕孩子弄壞自己的手機而不讓他們玩,所以這裡就有許多教師可以挖掘的教育價值,引導孩子感受科技成果對人們生活的影響。

2、注重各領域的結合。在第二環節中我設計了打電話,通過打電話遊戲,讓孩子初步感知點與數的對應,通過真實地打電話學習打電話的方法,在這裡,既注重了各領域間的整合,又培養了孩子的口語能力。

3、手機作為一種通訊工具,除了為我們的生活提供方便外,還有其情感因素在裡面,我們可以通過手機打電話、發簡訊,向朋友或家人表示問候,是人們情感交流的工具。在活動設計中我注重了對幼兒情感的引導。

幼兒園說課稿小班科學 篇2

活動目標:

1、感受電話的有趣和給我們帶來的方便。

2、學習打電話的方法,能有禮貌和別人打電話。

3、能主動地和同伴打電話。

4、願意大膽嘗試,並與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5、激發幼兒對科學活動的興趣。

活動準備:

娃娃家的遊戲場景、電話機

活動過程:

1、娃娃家的場景,引起幼兒活動的興趣。

師:娃娃家的爸爸媽媽想請娃娃單位爺爺奶奶來做客,可以通過什麼方法和爺爺奶奶聯絡呢?

2、學習打電話的方法。

師:爸爸媽媽應該怎樣打電話給爺爺奶奶呢?

幼兒自由地打電話,教師觀察並請幼兒講講自己是怎樣打電話的?獲得正確打電話的經驗,師生共同講講怎樣打電話:首先撥號再接通、通話時要問好,說自己找誰?再告訴別人自己是誰,最後要和別人說再見,才能掛電話。

3、遊戲:我和你打電話幼兒兩人一組互相打電話,邀請對方來家做客,鞏固打電話的方法。

幼兒園說課稿小班科學 篇3

設計意圖:

在《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中對科學領域有明確的定義:

幼兒的科學學習是在探究具體事物和解決實際問題中,嘗試發現事物間的異同和聯絡的過程。幼兒在對自然事物的探究和運用數學解決實際生活問題的過程中,不僅獲得豐富的感性經驗,充分發展形象思維,而且初步嘗試歸類、排序、判斷、推理,逐步發展邏輯思維能力,為其它領域的深入學習奠定基礎。

幼兒科學學習的核心是激發探究興趣,體驗探究過程,發展初步的探究能力。成人要善於發現和保護幼兒的好奇心,充分利用自然和實際生活機會,引導幼兒通過觀察、比較、操作、實驗等方法,學習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幫助幼兒不斷積累經驗,並運用於新的學習活動,形成受益終身的學習態度和能力。

幼兒的思維特點是以具體形象思維為主,應注重引導幼兒通過直接感知、親身體驗和實際操作進行科學學習,不應為追求知識和技能的掌握,對幼兒進行灌輸和強化訓練。

在《落下來》這個活動中,我既結合著科學活動的核心和幼兒的思維特點,又結合著《綱要》的要求進行。《綱要》中提出:教育要貼近幼兒的生活來來選擇幼兒感興趣的事物和問題,要積極引導幼兒對身邊常見事物和現象的特點,變化規律產生興趣和探究慾望,怎樣對幼兒的探究慾望創設一個寬鬆、開放、和諧的氣氛是設計科學活動必須要考慮的問題。物體的下落,對於孩子並不陌生,幼兒都有的生活經驗,所以給他們創設了一個和諧的氣氛激發幼兒的探究慾望。

在本次活動中,我為幼兒提供了生活中熟悉的材料,創設了3個嘗試點,引導孩子通過探索,層層深入的感知物體下落的速度、形態、及落地後的樣子的不同,以及與物體本身與外力都有一定的關係。

從而設計的'活動目標是:

1、觀察、比較物體下落時的現象,對物體的下落現象感興趣。

2、能用記錄的方式和語言來表達觀察到的現象。

3、在探索的過程中體驗成功的快樂。

本活動的重點是:

讓幼兒在自主探索活動中,感知物體落下來這一科學現象。

本活動的難點是:

幼兒能用自己的符號來表示自己的發現。

活動準備:

為順利完成以上教學目標,在活動準備方面,特作如下安排:

第一次操作所需材料:卡紙、積木、海洋球、手帕、海綿、羽毛,紙杯、蛋糕盤、記錄單和筆。

第二次操作所需的材料同上,每人增加一份記錄紙和筆。

第三次操作同樣大小的手工紙人手一張。

說教法新《綱要》指出:"教師應成為學習活動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導者。"活動中應力求"形成合作探究式"的師生互動。

因此,本次活動我採用了適宜的方法組織教學,採用的教法有:

1、情境教學法:

愛玩是孩子的天性,設定一個有趣的能夠引起孩子探究動機的情境是科學教育活動的關鍵,因此我在活動中以"闖關"為前提,帶領幼兒進行一關又一關的挑戰遊戲,難度漸深,層層遞進,讓幼兒不斷有成功感的同時更加樂意主動地去進行挑戰,增加了幼兒探索的興趣。

2、動手操作法:

它是幼兒科學活動的基本方法。《綱要》指出"提供豐富、可操作的材料,為每個幼兒都能運用多種感官,多種方式進行探索提供活動的條件"本次活動安排了三次操作活動。第一次是引起興趣後第一次操作,讓幼兒感知物體下落這一現象,並引導幼兒能夠用語言進行描述。第二次操作是在讓幼兒掌握"同一高度、同時落下"這一要求,觀察物體下落的現象。這個過程中我也嘗試著讓幼兒通過合作的方式完成。探索後能用自己的符號來進行表格的記錄,從中瞭解物體下落是與物體的輕重等因素有關。第三次操作,讓幼兒在自主探索中發現,原來同種物體的下落與形狀、大小以及風力有關。

3、觀察、記錄法:

新《綱要》指出"用多種的方式表現、交流、分享探索的過程和結果"因此在探索、感知物體下落現象的環節中我引導幼兒以觀察、記錄等形式來表達他們的探究過程和發現,以此從中得出相應的結果。本次記錄也重在讓孩子積累記錄的經驗,所以在重點方法的記錄上我和孩子們進行了探索。

說教學過程本次活動,以《新綱要》為指導,借鑑建構主義理論及做中學思想,由淺入深,由表及裡,讓幼兒在互動式、開放式、探究式的教育活動中,自主地、能動地學習。

各環節具體安排如下:

1、創設遊戲氛圍,激發幼兒探索的慾望,引導幼兒觀察物體的下落現象並清楚表達。

興趣是幼兒產生學習動機的重要因素,因此,我以"闖關遊戲"開始,激起幼兒想玩、想探索的興趣。結合著幼兒的興趣進行了第一次操作,讓幼兒通過自己的操作感知物體下落這一現象,並能夠用語言進行描述。

2、觀察、比較兩種物體下落現象的不同,用記錄方式表達觀察到的現象。

第二次操作,在操作中感知"同一高度、同時落下"的兩種物體下落現象的不同,用記錄的方式表達觀察到的現象。

首先進行老師示範,讓幼兒初步感知"同一高度"及"同時落下"。《綱要》指出"提供豐富、可操作的材料,為每個幼兒都能運用多種感官,多種方式進行探索提供活動的條件",因此,我為幼兒準備了多種多樣不同的物體,讓幼兒通過操作認識到"同一高度,同時落下",為之後的環節奠定基礎。

這一環節通過幼兒親自動手操作來感覺到自己有新發現,體驗到發現的樂趣和求知的快樂。在操作完成後,我們鼓勵幼兒用自己的符號來記錄,發揮了幼兒的想象及創造力。從幼兒的記錄表中,我們總結出一些關於記錄"速度"的一些好的記錄方法,並且通過記錄表也發現原來物體的下落速度與輕重等因素有關。

3、第三次操作,探索同樣的紙出現不同的下落速度。

第二次操作,我們是讓孩子發現不同物體下落的不同現象,第三次操作則是更進一步,主要是讓幼兒去探究讓相同物體下落速度有明顯區別的方法。

在這一環節中,我先出示兩張相同的紙讓幼兒去猜測是否會同時落地,製造懸念,再次引起幼兒探究的興趣,在老師示範後,幼兒發現原來兩張相同的紙也並不是同時落到地上的,從中引出,風力與物體下落的關係。在探索改變紙下落速度的過程中,我放手讓幼兒自己去尋找方法,讓他們去折、去團、去撕……從幼兒自己的操作中,我們總結出原來物體下落和形狀也是有關的。

科學活動重在讓孩子探索,激發幼兒的探索興趣。活動中,我充分以幼兒為主體,和幼兒在探索中解決問題。每一次的操作都是一個挑戰,挑戰的難度逐漸加大,在一次次的挑戰中,一次次的成功中,我們讓幼兒感受到了成功的喜悅以及自豪感,同時讓幼兒對科學探索更加有了興趣及信心。

幼兒園說課稿小班科學 篇4

 (一)教育目標

如今,科學教育的價值取向不再注重知識的傳遞,而是注重兒童的的好奇心、求知慾、探索欲和熱愛科學的情感。所以,根據這一要求,我將本次活動目標指定如下:

1、鼓勵幼兒參與科學活動,激發幼兒求知慾及對科學活動的探索精神。

2、能從動物的區域性判斷出是哪種動物,並能合作將動物完整的拼出來。

3、通過活動培養幼兒細緻的觀察能力和動手能力,初步培養幼兒的合作能力。

(二)教材內容方面

根據制定的目標,選擇相應的內容也是置關重要的。確定了活動《猜猜它是誰》,還要結合我班幼兒的具體情況。我根據主題活動《動物王國》裡的內容,結合本次活動,收集相關的遊戲材料,巧妙地將一些幼兒認識的動物設計在遊戲轉盤中,並將這些動物分割成二至四塊成為孩子們喜歡的拼圖,讓幼兒通過這些分割圖推斷出是哪個動物,及在拼圖遊戲中讓幼兒掌握整體與部分的關係。使幼兒在遊戲中能積極參與科學探索活動,增強求知慾,充分發揮幼兒的主動性,提高對科學活動的興趣。

本次活動重點是:鼓勵幼兒參與科學活動,激發幼兒求知慾及對科學活動的探索精神。

難點是:理解部分與整體之間的關係。

 (三)教學方法:

我在設計本次活動中,採用了以下方法:運用觀察法,有目的、有計劃的引導幼兒進行科學探索活動,觀察法也是幼兒探索科學的基本方法,能使幼兒運用多種感官直觀、生動、具體地認識事物,提高幼兒感官的綜合活動能力。利用拼圖遊戲,將動物的整體圖片拆開,分成若干片,再讓幼兒拼完整。操作法,提供給幼兒合適的材料,讓幼兒在自己的活動實踐過程中進行探索。教師運用幼兒喜愛的遊戲形式,使幼兒在遊戲中進行科學探索活動。

 (四)教學過程

1、開始部分

教師帶領幼兒走進大森林的場景中。引導幼兒觀察大森林的場景:“小朋友,我們現在來到了大森林,大家看看大森林裡漂亮嗎?裡面有什麼?”讓幼兒通過觀察,增強幼兒對本次活動的興趣。激發幼兒的好奇心。通過提問:大森林是誰的家呢?直接匯入課題,給孩子一個已有經驗的回憶,引導幼兒說出自己已經認識的動物名字,加深幼兒對動物的印象,激發幼兒對動物的喜愛之情。並使幼兒瞭解大森林是小動物的家,豐富他們的感性經驗和審美情感。鼓勵幼兒大膽、清楚地表達自己的想法。為下面內容奠定基礎。

2、遊戲部分

①遊戲:《玩轉盤》

轉盤上是一些幼兒認識的動物的頭部圖片,教師出示大轉盤,請幼兒自己將轉盤的指標轉起來,指標指到哪個動物,並說出動物的名字。該遊戲的難度不大,動物的特徵明顯,易於每一位幼兒的獨立操作,提高幼兒的動手能力。能針對動物的頭部進行推斷動物名字,初步學習推斷的方法,瞭解整體和部分的關係。同時,幫助老師瞭解幼兒對動物的認識程度。將枯燥的認知活動轉變成幼兒喜愛的遊戲活動,在遊戲中掌握知識。

②遊戲:《找動物》

請幼兒將老師藏在大森林裡的動物部分圖片找到,這些動物並不是完整的,有的是動物的身體、有的是動物的腳、有的是動物的頭。在找到後,還要推斷出它是誰,然後告訴大家自己找到了什麼動物。通過幼兒的尋找活動,培養幼兒細緻的觀察能力,以及喜愛科學活動的情感。為幼兒的探究活動創造寬鬆的環境,讓每一位幼兒都有機會參與嘗試。通過講述自己找到的動物,培養幼兒語言表達能力。

② 將動物的部分卡片送到小動物的家裡。

教師將動物的完整圖片展示出來,讓幼兒通過自己手中的部分動物卡片找出相應的動物圖片,進行對應擺放,瞭解整體和部分的關係。進一步加深幼兒對動物的認識和了解。

3、結束部分——《拼圖遊戲》:

請找出相同動物圖片的小朋友,合作將動物的部分拼成一個整體的動物。通過操作活動,能觀察到動物的分割部分的特徵,並能相互配合進行拼圖,將動物圖片拼完整。注重培養幼兒的觀察能力和動手能力,嘗試培養幼兒與同伴之間的合作能力。

延伸活動:《玩拼圖》

在區域活動中,幼兒人手一份動物拼圖,能獨立將拼圖完成。注重培養幼兒的觀察能力和獨立操作能力,提高幼兒對動物的瞭解。

幼兒園說課稿小班科學 篇5

一、活動目標

1、認識紅色

2、激發幼兒參與活動的興趣

3、初步培養幼兒觀察能力

二、活動準備

箱子、紅色實物若干、卡紙大兔子若干、足夠數量的小兔子、足夠數量多種顏色的花

三、活動過程

1、直接匯入

今天老師給小朋友們帶來一個神祕的箱子,老師想請一起來看看這箱子裡有什麼呢?

2、摸一摸

教師示範:出示箱子,教師摸出第一樣紅色的實物,引導幼兒說出紅色。

老師想請表現最棒的小朋友也來摸一摸(教師強調規則)

幼兒遊戲::讓一幼兒摸出實物,並引導說出紅色。(遊戲重複四次)

教師小結:今天我們從神祕的箱子裡摸出了好多紅色的東西哦!有紅色的??,紅色的??……

3、變一變

師:我們摸出了那麼紅色的東西,就是沒有紅兔媽媽,老師給小朋友變一個魔術,看能不能把紅兔媽媽變出來呢!你們準備好了嗎?魔術開始咯!(放音樂,出示兔子)

1、拿出不是紅色的兔子。

問:這是紅兔子嗎?(重複兩次)

2、第三次變出紅色的兔子。

小朋友們好,我是紅兔媽媽,我現在要回去看我的兔寶寶了。

4、給紅兔寶寶找家

師:我的紅兔寶寶不見了,怎麼辦?怎麼辦?(原來,紅兔寶寶迷路了,它們不懂路回家,小朋友們,我們一起幫助它,把他們送回家吧!

幼兒遊戲(播放音樂)

師:今天,我們幫助了紅兔寶寶,老師要獎勵小朋友一朵紅花,但是這紅花要小朋友們自己去找。找到以後馬上回到小凳子上坐好,不然紅花會跑掉的喲!

幼兒遊戲

四、教師小結

今天我們認識了紅色寶寶,真開心,現在請小朋友們帶上我們的紅花,跟著老師出去外面找更多的紅色寶寶吧。

幼兒園說課稿小班科學 篇6

一、設計意圖

《綱要》中指出:科學教育應密切聯絡幼兒的實際生活進行,利用身邊的事物與現象作為科學探索的物件。我這次活動的選材就來源於生活。石頭是構成自然生態環境的一種無生命的物質,同時也是幼兒經常接觸的事物,比如在幾次戶外活動時,我看到有幾個孩子特別喜歡去撿石頭玩,用石頭在地面上、牆面上、花壇邊等各地方敲一敲,一邊玩一邊興奮地叫同伴一起過來聽石頭敲擊所發出的聲音。我意識到這是一個很好的生成課程,於是就設計了這個小班的科學活動《奇妙的石頭碰碰響》,希望通過遊戲引起孩子們對探索不同的物體能發出不同的聲音的興趣,引導他們在“玩中學”在“玩中求發展”,就如《綱要》中所說:“要引導幼兒對身邊常見事物和現象的特點、變化規律產生興趣和探究的慾望。”發現和感覺到周圍世界的神奇,體驗和領悟到科學就在自己身邊,保持永久強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慾。

二、說目標

從“新綱要”科學領域目標的表述中可以看出:科學教育的價值取向不再是注意靜態知識的傳遞,而是注重兒童的情感態度和兒童探究解決問題的能力。根據綱要精神,結合小班幼兒年齡特點,我制定以下目標:1、感知石頭的基本特性,樂意參加玩石頭的遊戲,體驗玩石頭的樂趣。2、嘗試自由探索,發現硬的物體和石頭碰撞可以產生響亮的聲音,而軟的物體與石頭碰撞則沒有聲音,並願意大膽表述。

三、說重難點

本次活動的重難點為“通過探索,發現硬的物體和石頭碰撞可以產生響亮的聲音,而軟的物體與石頭碰撞則沒有聲音。”在活動中我採用了探索比較法來解決難點,通過兩次探索比較讓幼兒發現這一特性。

四、說準備

1、物質準備:幼兒人手兩塊石頭;若干件硬的物品(木頭積木,塑料積木,金屬勺子);若干件軟的物品(海綿,毛絨玩具,毛線團);厚墊子,桌子等。

2、經驗準備:已學習節奏樂《閃爍的小星星》。

五、說過程

我通過三個環節“感知特性--探索比較--拓展經驗”來達到活動的目標。1、感知特性一開始以“石頭展覽會”的形式激發幼兒的興趣,通過觀察發現石頭不同的顏色、形狀、質感,對石頭的基本特性有一定的瞭解,為後面的環節做好鋪墊。2、探索比較這個環節是活動的重難點所在。通過兩次探索比較,讓幼兒發現硬的物體和石頭碰撞可以產生響亮的聲音,而軟的物體與石頭碰撞則沒有聲音,並願意大膽表述。第一次以集體共鑑的方式,初步感知軟硬物體與石頭碰撞產生的不同現象;第二次通過自主探索,幼兒運用已有經驗的判斷進行初步猜測,經過探索驗證進一步感知這一現象。3、拓展經驗這是活動的延伸環節,進一步增強幼兒對探索石頭的興趣。

教學反思:

幼兒對事物的認識具有形象性、具體性的特點,喜歡直接參與嘗試,對操作體驗型的活動尤為感興趣。本次科學活動正符合了孩子們好動手、喜探究的心理特點。活動的目的是培養幼兒動手操作、主動活動的興趣和創造意識。材料的提供上既注意材料的平常性,又充分注意了材料的層次性、開放性,幼兒可以嘗試用不同的材料、不同的方法,主動探索,體驗成功的快樂。

幼兒園說課稿小班科學 篇7

一、活動設計意圖:

幼兒科學教育活動是指教師的支援和引導下,運用各種感官,通過主動、親歷的動手動腦的活動,對周圍事物、現象進行感知、觀察、操作,發現問題,尋找答案的探究過程。糖對於小班幼兒來說,是非常喜歡的,而這次的“做中學”實驗是在一次偶然的幼兒生活環節中,孩子將糖掉進了水裡,老師抓住了此次教育契機,不僅引發了幼兒主動思考,主動探索糖的變化,激發幼兒觀察的興趣,提高幼兒的動手操作能力。

這次活動屬於現象觀察類活動。對小班幼兒來說,“溶解”現象既無法理解的,又是容易觀察的。該活動立足於觀察溶解現象的發生過程,而不是講解糖為什麼溶解,符合小班幼兒的年齡特點。在活動中,教師引導幼兒自由討論溶解現象,允許他們通過自己的想象來尋求解釋,對於維護幼兒的好奇心以及養成其思考的習慣是有益的。

二、活動方案及修改意見:

小班科學《糖消失了》(第一研)執教:陳夢嬌活動目標:

1.通過操作發現糖在水裡會慢慢變小慢慢消失,水會變甜。

2.願意探索發現不同的糖在水裡的變化,並願意與別人交流自己的發現。

3.積極主動參與活動,對探索性活動感興趣。

活動準備:

1.方糖大量、人手一隻杯子。

2.大的透明杯子一隻、溫開水大量。

活動過程:

(一)探索性話題引起幼兒討論。

提問:1.小朋友,你們吃過糖嗎?喜歡吃嗎?

2.請你說說糖在嘴巴里會怎樣?(變甜、變小等)3.請你猜一猜,把糖放在水裡會怎樣呢?

(二)做試驗證實幼兒的推測。

1.教師:糖放到水裡到底會怎樣呢?讓我們一起來做個試驗吧。

老師把糖放到透明的大杯子裡,注入適量的開水,引導幼兒觀察。

提問:(1)看一看,糖發生什麼變化了?(變小)(2)猜一猜,糖到哪裡去了呢?

(3)剛剛還是沒有味道的白開水現在會變成什麼味道了呢?

2.幼兒猜測回答後請個別幼兒上前品嚐糖水,並把自己品嚐的結果告訴大家。

教師小結:糖在水裡會變小,慢慢的沒有了,水會變甜。

(三)集體操作,觀察糖在水裡的變化。

1.幼兒人手一粒糖一杯溫開水操作觀察提醒幼兒注意不把水潑掉,提醒幼兒有耐心。

2.集體品嚐糖水。

第一次討論意見:

1.教師在提問的設計,提問的時機上需不斷改進。

2.有幼兒提出糖為什麼會化時,應該讓幼兒對這個問題作出猜測,激發探索的慾望。

小班科學《糖消失了》(第二研)執教:趙青活動目標:

1.通過操作發現糖在水裡會慢慢變小慢慢消失,水會變甜。

2.願意探索發現不同的糖在水裡的變化,並願意與別人交流自己的發現。

3.積極主動參與活動,對探索性活動感興趣。

活動準備:

1.方糖大量、人手一隻杯子、攪拌棒若干。

2.大的透明杯子一隻、攪拌棒一支、溫開水大量。

活動過程:

(一)探索性話題引起幼兒討論。

出示方糖。

提問:1.這是什麼?你們吃過嗎?吃起來是什麼味道的呀?

2.請幼兒品嚐小塊的糖。

提問:糖放到嘴巴里發生了什麼變化呢?(變甜、變小等)3.請你猜一猜,把糖放在水裡會怎樣呢?

(二)做試驗證實幼兒的推測。

1.教師:糖放到水裡到底會怎樣呢?讓我們一起來做個試驗吧。

老師把糖放到透明的大杯子裡,注入適量的開水,引導幼兒觀察。

提問:(1)看一看,糖發生什麼變化了?(變小)(2)猜一猜,糖到哪裡去了呢?

(3)剛剛還是沒有味道的白開水現在會變成什麼味道了呢?

2.幼兒猜測回答後請個別幼兒上前品嚐糖水,並把自己品嚐的結果告訴大家。

小結:糖在水裡會變小,慢慢地融化到水裡面去了,水會變甜。

(四)集體操作,觀察糖在水裡的變化。

1.幼兒人手一粒糖一杯溫開水操作觀察。

2.提醒幼兒注意不把水潑掉,提醒幼兒有耐心。

(五)2.集體品嚐糖水。

第一次討論意見:

1.在匯入環節,怎樣能夠更好地激發幼兒參與活動的積極性,符合小班幼兒的年齡特點。

2.幼兒品嚐糖果的時候最先注意到的是糖果產生的甜味。教師應當在糖果的變化上適當的提醒幼兒感知糖果大小的變化。

小班科學《糖消失了》(第三研)執教:謝小雨活動目標:

1.通過操作發現糖果在水裡會慢慢變小慢慢消失,水會變甜。

2.對溶解的現象產生好奇,並願意思考“糖怎麼不見了”的問題。

3.積極主動參與活動,對探索性活動感興趣。

活動準備:

每人一小杯水,一塊方糖,以及用於攪拌的湯匙。

活動過程:

(一)讓幼兒觀察糖在水中溶解的過程,激發幼兒興趣。

1.師:你們的桌上有什麼?如果把糖放到水裡去會怎麼樣呢?今天請大家自己試一試,仔細看看,糖到水裡會怎麼樣?

2.幼兒試驗、觀察、表達、交流。

(二)引導幼兒討論溶解現象1.師:你們剛才看到糖放到水裡怎麼不見了?它真的沒有了嗎?到哪裡去了呢?現在又變什麼樣了呢?

2.幼兒討論、交流、思考、講述。

(三)進一步瞭解溶解現象,知道不同的東西溶解的速度是不一樣的。

1.教師出示水果硬糖、方糖、奶糖,並出示記錄表。

教師:這裡還有一些糖也會“化掉”,請你觀察一下,它們在“化掉”的過程中有什麼不一樣?

2.幼兒操作並觀察。

3.教師總結:原來不一樣的糖果,在水中溶解的速度也不一樣,方糖溶解最快,第二是奶糖,第三是水果硬糖。

(四)引導幼兒聯絡其他溶解現象,擴充套件幼兒的經驗。

1.師:你還知道有什麼東西像糖一樣,在水裡會“化掉”呢?

2.幼兒表達交流。

(五)小結:今天我們發現了一個有趣的現象:糖放到水裡去就不見了。請你們回家以後再試一試,還有哪些東西也是這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