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思屋>學習教育>學習總結>

國中美術教學設計與反思

文思屋 人氣:2.29W

美術教學設計與反思

國中美術教學設計與反思

隨著21世紀我國中學美術教育探索的日益深入,傳統的只重視專業知識與技能傳授的美術教學方式已經越來越不適應學生個性化發展和社會對新型人才的需求。因此,當中學美術教師面對諸多要求而嘗試新教學方式時,如何轉變傳統思維方式,進而找到設計教學的合理突破口,掌握實施新教學方式的策略,是我們急需共同探討解決的現實問題。下面,我從國中美術七年級上《面具的設計與製作》一課入手,就自己在該課教學中遇到的一些問題談一談我對美術教學設計原則的認識。

一、《面具的設計與製作》教學設計

《面具的設計與製作》一課是義務教育階段七年級上的學習內容,課程目標要求利用簡便易找、便於製作的材料,設計製作面具,將造型技法與色彩技法運用到面具的製作當中。

(一)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瞭解材料和創作的關係,通過製作面具發現面具的造型、色彩、材質特徵。

2.能力目標:培養學生捕捉和發現材料美感的能力,提高學生的藝術創作能力。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激發學生的藝術創作靈感、藝術感受能力和藝術欣賞能力。能從多元(歷史的、文化的)角度認識面具,尊重和保護人類物質文化遺產和非物質文化遺產,提升品德修養。

(二)教學重點:

1.發現材料、認識材料、運用材料;

2.瞭解面具的造型特點、表現形式和製作方法。

(三)教學難點:設計出具有新意、藝術效果獨特並符合表演角色性格特徵的面具。

(四)教具準備:教具準備:多媒體PPT演示;板書輔助教學;大量圖片及文字資料;學生收集的照片(自拍)及實物展示品;音樂素材若干等。

(五)教學設計過程

1.匯入:

(1)師:我現在給大家看一樣東西,你知道是什麼嗎?(生答:面具)

(2)師:你們知道這是什麼做的麼?(學生思考)

設計意圖:以興趣做先導,運用提問法來引發學生的好奇心。

2.材料的發現與利用

師:再來看一些面具,能看出這些面具是用什麼材料做的麼?(欣賞中外面具作品,在欣賞中,同學們發現面具的製作材料是多種多樣的)

設計意圖:開闊視野、瞭解有關面具的更多資訊、拓寬創作思路。

3.面具的造型(板書)

(1)師:戴著面具表演是不是一件很有趣的事呢?你願不願跟我們一起來做一個面具呢?(這時候我就告訴他們要作面具首先要了解人物特徵:設計典型的面具形象。)

(2)欣賞影片《馬蘭花》(看完後,同學們分組討論劇中人物,瞭解人物性格、特徵,考慮採用什麼樣的造型更適合這個人物,比如說小蘭,美麗善良,造型上是圓形的?尖形的?還是方形的?)

設計意圖:瞭解劇情,讓同學們腦海有很多的人物造型。

3.面具的設計與製作(板書)

(1)設計造型

引發學生思考:設計什麼風格的面具?(粗獷、奔放或細膩;寫實或抽象)

(2)選擇材料

面具所用的材料,在古時候以青銅、玉、陶為主,現代面具多用木頭,還有布、瓷、皮、銅、紙、棕、竹、瓢、泥、石膏,甚至塑料和玻璃鋼等。材料不同, 裝飾方法也不同。根據材質可雕刻,可繪畫,也可用紙浮雕的方法制作。

(3)設計色彩

用什麼樣的色彩表現人物的個性?(色調統一、色彩對比強烈)

面具色彩豐富,不同的色彩象徵不同的角色特徵,下面我們欣賞一些典型的藏面具吧,讓我們測試,看看你對色彩與人物的特點把握如何!

(4)動手製作

製作方法:選、剪、折、彎、疊、挖、扣、貼、粘等等很多的手段。

製作過程:①確定主題;②畫出草圖;③選材製作;④加工裝飾。

設計意圖:讓同學們瞭解製作過程,設計出富有個性的面具,體現出同學們的創新精神,突破教學中的難點。

4.體驗、展示、交流

(1)每組同學依次上臺表演本組節目

(2)師:你最喜歡哪組同學設計的面具?為什麼?或者你最喜歡哪組同學表演的節目?為什麼?(學生交流體會,讚美他人的優點,欣賞他人的成功)。

設計意圖:通過節目的表演活動,體驗所扮演角色的性格,展示所製作的面具。表演活動豐富了學生的情感,感受面具表演帶來的樂趣。從活動中瞭解了他人,瞭解自己。

5.課堂小結

(1)我們所做的面具是對環境的保護—廢物利用;

(2)給我們帶來更多的美的感受,並且可以裝點我們的生活;

(3)歡歌勁舞、交流情感。

(六)教學評價:

教師要引導學生自由發表意見,表述出自己的觀點,對學生的各種觀點加以正確的引導。

對教學設計原則的反思

第一,應該實現教學方法的多元化。在傳統美術教學過程中,教師使用的方法太單一,只是一味地灌輸,說教或強制,這樣只會讓學生產生反感心理,只能收到事倍功半的效果。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應該注重教學方法的改進,例如可以採用電影,錄影 範畫,甚至故事,遊戲或音樂等方式引導學生增強對形象的感受。

第二,應該關注學生的個性發展。蔣夢麟在談到教育的終極目標時曾說:“教育當因個人之特性而發展之。且進而至其極”。而傳統的美術教育較少考慮到學生的個性傾向和心理水平,違背了教育心理學規律及促進學生健康成長的宗旨,造成了揠苗助長與停滯不前的後果。因此,美術教育以學生髮展為中心,激發學生參與表現與鑑賞活動慾望的思想,這一角色的轉變,充分發揮了學生在美術課程學習中的主體作用,給學生創造了發現自己個性和創造能力的空間。

第三,應該與現實生活相結合。過去由於教育觀念的落後性和教材的侷限性等因素,美術教育存在著教學內容與現實生活脫節的現象。要真正實現美術教育的價值應該將美術與實際生活聯絡起來。只有這樣才能為學生提供機會,去體驗美術、工藝和設計的不同方法,參加各種小組、班級的藝術活動,並運用創造力、想象力和實踐技能創造出各種藝術作品。從而在真正意義上培養學生的審美意識、培養學生真善美的人格。

第四,應該由重“教”向重“學”轉變。傳統教學可以說是教師的事,新課程教學則是雙方的事,它更注重雙方的互動和溝通。傳統美術教學技能也強調語言的應用與提問技能,但在課堂上常常缺乏互動與迴應。因此,開展一些比賽性質的美術活動,鼓勵學生踴躍參與,豐富他們的課餘活動,也鍛鍊他們的創作能力,培養他們對美術的感悟、對美術的熱愛。 第五,應該實現評價的多樣化。要打破以繪畫測試一統天下的評價格局,一方面要注重對學生繪畫基礎能力的測量,也要評價學生的審美能力和審美情感;另一方面,還要提倡多種多樣的評價方法。當然,各位老師可以根據具體的情況靈活地創造出更多、更有效的評價方法。

以上是我對美術教學的.一些反思。總而言之,革新美術教學的任務任重而道遠。我們每一位美術教師都應該在教學實踐中認真總結教學經驗、不斷反思教學過程,提高教學效果,不斷探求和創新教學方法,以求提高美術課堂教學的質量,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二、國中美術課的教學反思

經常有不同學科的教師羨慕地跟我說,“你們的美術課最好上啦,學生上課積極性很高,上課輕鬆。”哎!我想想,如果真如他們所說的那樣就好了。那真可以說明這位美術教師的教學能力很強。

上好美術課,是每個美術教師的追求,也是每個學生的期望。我一直在思考,如何來調動他們的積極性,讓課堂既活潑又生動呢?在思考的同時,我在一次次實踐的檢驗中尋找答案。一節課要充分利用好,又要學生興趣能提高,就須讓精彩紛呈的藝術有機的與課堂教學互相利用,使各類藝術互相滲化,保持課堂內容的新鮮感例如我在上《校園的春天》一課的時候,我讓學生找有關標誌設計的資料,讓他們做課堂的主人,並結合2008年中國奧運會,展開學生們的興趣被大大激發。

課改後,國中美術課更重視的是激發學生的創造精神和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教師要積極為學生創造好的學習環境,增加文化內涵,傳統美術教學只重視專業知識與技能的傳授,脫離學生日常生活,這種學習觀念不僅很難培養學生的創造精神在新課改下教師應鼓勵學生在欣賞活動中開展探究性的 ,我總結了自己在上課時的一些優缺點。

1美術學習要從單純的技能,技巧學習層面提高到美術文化學習的層面,美術教學要創造一定的文化情境,使學生通過美術學習加深對文化和歷史的認識。在上《畫飛鳥》一課時候我沒有單單教他們國畫的畫法,而是講有關國畫的知識基名家名作以及他們的歷史背景,學生像聽故事一樣,慢慢吸收我說講的故事。讓他們瞭解文化了解國粹是我這一課的主要目的。所以光有好的課堂環境還不夠,美術作品,藝術家和學生間存在距離教師要在學生和藝術作品之間架起橋樑

2做為教師的我,沒有能加強美術與其他學科的聯絡,培養他們的綜合思維能力,知識沒能做太多的延展,只是在自己的美術領域裡傳輸知識,所以以後我要增加自己的各方面知識,

3 我在上課的時候 比較重視教學手段,如電影,錄影 範畫,甚至故事,遊戲或音樂等方式引導學生增強對形象的感受。

4在課堂上我 注重角色互換,拉近師生距離,不要讓學生產生上美術課是一種負擔,欣賞理解作品是一項任務,這樣的錯覺。

5做合理的評價,獲得學生的信賴。學生總是希望得到肯定作為教師首先要對學生積極參與的態度表示讚賞並做出合理的評價。

最後作為一名美術教師,以上都是我要努力去做。為我成為一名出色的教師打基礎!新課改倡導的美術教學,即要重視學生對藝術的感受,表現和創造力培養還要注重美術更多地與文化歷史,相聯絡,創造有利於學生自主學習的教學組織形式,讓學生在自主學習的教學組織形式,讓學生在寬鬆的氛圍中感受美,我在教學中努力用新的理念來組織教學,受到較好的效果

眾所周知,傳統美術教學只重視專業知識與技能的傳授,把學習僅僅侷限在書本上,脫離學生的日常生活實際,在這種學習觀念下,不僅很難培養出學生的創造精神,而且會泯滅學生學習的興趣,最終影響學生的發展。

新課程提出,學習目標應由“關注知識”轉向“關注學生”,課堂設計應由“給予知識”轉向“引起活動”得到“經歷、體驗”課改後國中美術課更重視的是激發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 教師要積極為學生創設好的學習環境,通過多種形式的活動,引導學生在美術創作活動中,創造性地運用美術語言;教師應鼓勵學生在欣賞活動中,開展探究性的學習,發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