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思屋>社會工作>創業指導>

給分享經濟創業者的忠告

文思屋 人氣:2.33W

什麼是“分享經濟模式”?經濟創業者要怎麼創業纔會成功呢?有哪些忠告可以幫助他們?

給分享經濟創業者的忠告

“分享經濟”的經驗與教訓

全美的企業都試圖抓住“分享經濟”潮流。從分享技能到分享住房、分享汽車,分享經濟正在改變許多行業。科技已經降低了門檻,讓每個人都可以提供模糊了“個人”與“專業”界限的服務。

僅消費者 P2P 出租市場的規模就達到 260 億美元。隨着 Airbnb 最近獲得了 100 億美元的估值,Lyft、Poshmark、Fitmob(美國一家提供健身房服務的公司)和 Uber(該公司在上一輪融資中的估值也高達 170 億美元)等一批創業公司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而消費者也受益於更低的價格、更高的服務品質及前所未有的便捷性,私人投資者也開始關注分享經濟領域。

但這種模式並不適用於每一個行業。根據多年來在分享經濟行業投資和管理企業的經驗,我認爲一家基於分享經濟模式創建的公司若想取得成功,那麼就必須具備以下幾個條件:

沒有痛苦

分享經濟模式尤其適合於那些讓消費者當前十分痛苦的行業。俗話說得好:“如果還沒壞,就不要去修。”在許多行業,消費者都滿足於現狀,在這種情況下,顛覆性產品很難獲得用戶普遍認可。Cherry 就是一個典型例證,該公司最初是一個按需定製的洗車服務。

如果消費者並不感到痛苦或煩惱,即便存在諸多不便之處,他們也很難去改變自己的習慣,適應新的環境。分享經濟模式只有在觸及消費者日常痛點的情況下才能起到最佳的效果,同時還必須與普通消費者每週多次使用的東西息息相關。

對於拼車和健身而言,消費者的苦惱尤爲明顯。Uber 和 Lyft 出現以前,在大多數城市搭乘私家車是不可能的事情,正是由於這種巨大的不便,司機才被迫接受信用卡支付,同時整個出租車行業也存在令人不爽的種種體驗。

再看一看健身行業的情況,每年人們在健身房方面的花費達到 750 億美元,但在健身房的會員中,有 60%的人甚至根本不去健身房鍛鍊,而全美日益嚴重的肥胖症和運動缺乏問題就是這種解決方法並未奏效的證據。Lyft 和 Fitmob 恰恰解決了這些痛苦之處,打造了一種快樂的體驗,只要一按按鈕就能獲得服務,而且服務價格低廉,讓消費者享受到傳統服務所不具備的益處。

定製爲王

雖然對於分享經濟市場而言,擁有一款設計精美的應用至關重要,但線下服務體驗更難以把握,同時帶來的衝擊也最大。相比按了屏幕按鈕就能享受某種服務,消費者所記住的更多是服務體驗。

在分享經濟中,質量和安全風險依舊很高,因爲服務提供方並不是某個品牌或是專業人士。出於這一原因,面向消費者量身打造一種愉悅、安全和持續的線下體驗就顯得尤爲重要,尤其是在口口相傳的作用至關重要的早期階段。

在服務確定了自己的文化和品牌,並擁有大量評價之前,每一個提供方都必須經過精挑細選,接受消費者的密切監督。分享經濟市場也面臨着一種誘惑,那就是敞開大門允許任何提供方向消費者提供相關服務,讓市場掌握話語權。但是,這種做法會帶來不同的消費體驗,可能導致負面的口口相傳變成“病毒”—一種惡性循環。

有了 Lyft,用戶就可以完全專注於線下體驗的質量。Lyft 在對司機資格進行評審時,也會問自己一個問題:我是否會僱這個人在頂級酒店的前臺工作?所以,這使得分享經濟的執行機制更多是基於人際圈及社區,而不是技術。

不能忽略政府作用

分享經濟當前面臨的最大挑戰之一是監管法規,這些法規既沒有令這些新服務的發展速度馬上慢下來,也沒有直接開綠燈。美國的現行監管結構專門針對於專業的、大型的企業,並沒有仔細研究消費者如何在業餘時間成爲服務提供方,或是考慮動用公共資源提供這些服務。分享經濟面臨的更大挑戰是,相關監管制度極少適用於全國,而往往是針對於某座城市或是某個州,對於創業公司而言,若想搞清楚這一點既費時又費力。

創業公司試圖忽略這些監管措施,但很少取得成功。一開始,創業公司可能會無視監管法規(如果你能在申請改變監管法規之前表明你獲得了消費者的支援,那麼就能在這場博弈中佔據更多主動),但最終不得不與政府和監管部門攜手,創造對各方(企業、消費者和監管部門)而言雙贏的局面。

法律法規也必須做出調整以跟上新技術發展的腳步,如加州政府爲拼車行業所作出的改變,這也是美國第一個爲這些創業公司創建新的監管結構的州。企業也有責任主動與城市監管部門進行合作,以減少遭關閉和業務暫停的`次數。我們看到,在 Airbnb 與紐約州政府當前的紛爭中,全美就有許多拼車服務遇到了這種問題。

在 Fitmob,我們面臨的挑戰是如何利用公園讓居民進行鍛鍊。美國公園管理處並沒有預料到戶外健身如此受歡迎,已經對公園的合理使用帶來了種種問題。在聽到一些用戶的抱怨後,我們主動與舊金山園林局取得了聯繫,最終達成了一個令我們雙方可以合作的協議。透過早早創建一種合作關係,我們可以預見到一些問題並提出有利於雙方的解決方案。

分享經濟模式投入並不低

一個常見的誤區是,分享經濟並不需要太多的資金,僅僅需要創業公司具備一定的軟件開發和設計能力,這與事實相差甚遠。Airbnb、Lyft 和 Uber 的融資額目前都達到數億美元級別。僅僅爲了推出 Fitmob,並證明它是一款適銷對路的產品,我們就透過股權和風投融資 900 萬美元。爲什麼呢?

首先,爲用戶量身定製產品並提供最好的“供應品”,在進入分享經濟行業初期有着至關重要的影響。分享經濟平臺往往需要多次補貼最好的服務提供方,讓它們放棄眼下的誘惑,解決“先有雞還是先有蛋”的問題。在消費者需求不可預測的時候,Lyft、Uber 和 Fitmob 都不得不給予服務提供方一定的補貼,以便將它們繼續留在自己的陣營。

其次,這些都是本地企業,需要針對性極強的“種子營銷”(seed marketing)才能讓“飛輪”運轉起來。一旦你抓住了某個市場的機遇,然後再去開拓新的市場,這就像是從零開始創建一家新公司。

最後,同其他創業公司一樣,在分享經濟領域同樣存在着對精英人才的爭奪,但這個領域的創業公司除了對技術的要求外,還需要這些人具備更廣泛的才能—他們需要那些瞭解本地市場情況的營銷、物流和市場專家,同時還能與監管部門輕鬆打交道。開發一款應用可能投入並不大,但提供持續的高品質服務並擴大至多個市場,沒有雄厚的資金實力是不可能實現的。

雖然多家公司正處於成爲分享經濟領域成功的全球性企業的快車道,但衆多創業者仍然在盡力搞清一些問題,如他們應該涉足哪種業務,哪種業務不適合這種模式。不過,有一點是肯定的,那就是分享經濟的未來一片光明。

共享經濟的罪與愛

在烏鎮的世界互聯網大會上,人家都談移動互聯網、大數據、虛擬智能,只有馬雲說:“我高興的是571億,幾億筆交易背後意味着信任。把錢寄給不認識的人買東西,把商品交給陌生人翻山越嶺送出去。”不愧是英語老師出身,馬雲總是在適當的時候,把一切歸功於“愛”。

尷尬的共享經濟

我們是否可以相信愛的力量,這聽起來是一個特別不着邊際的問題,但是在現實商業世界中,還就變成一個個具體問題。私家車共享在中國遇到的麻煩,就很典型。

2015年10月底,瀋陽市交通局則以“非法運營”爲由,叫停了滴滴打車的專車服務。而在北京,按照《北京市汽車租賃管理辦法》《北京市汽車租賃經營備案管理辦法》規定,用於租賃的車輛應當由汽車租賃經營者所有,且經過車輛備案。也就是說,私家車即便是掛靠到了租賃公司名下,只要沒有經過備案,仍是屬於“黑車”範疇。對此,滴滴專車方面也曾多次公開回應,滴滴專車的車輛來自於汽車租賃公司,並非媒體所報道的“私家車”。爲了驗證這一點,我每次上車都問,師傅您是自家車還是租賃公司的?得到的答案從來都是:聽說也有私人車掛靠的,但是我是租賃公司的。

本來是一個“善舉”,讓大家能夠互相分享自己的旅程,讓路上少點機動車,少點污染排放,結果還就是行不通。這讓我想起在美國加州高速公路上開車,朋友說:“我特別愛搭別人車上班,因爲兩個人就可以走快速道了。”可見,美國法律允許搭車行爲,鼓勵人們相互幫助。他們難道不怕非法經營?他們難道不怕責任事故難以界定?

共享經濟已經不是什麼稀奇的事了,人們透過互聯網把閒置資源分享出去,從而實現實時交易,並以此形成人與人的連接。

這種模式有多受歡迎,我們看看Airbnb的一組數據就略知一二:目前,全球已有100萬人透過Airbnb將自己的房子分享出去,這些房東遍佈190個國家近3.4萬個城市。有超過2000萬人成爲住客。2014年的夏天,透過Airbnb訂房的人數,單晚最高超過了40萬人。Airbnb不是透過互聯網連接了傳統意義上的旅遊資源,而是透過互聯網,把不是旅遊資源的“個人房產”變成了旅遊資源。有空閒房子的人在不影響自己正常生活的情況下可以獲得一定收益,需要旅行的人則可以在省錢的同時體驗與當地人的交往。這顯然是受到大家歡迎的。

當共享經濟的交易對象不再是冰冷的大公司,而是鮮活的個體時,每次交易都成爲一次社交行爲,滿載着愛與信任。就像美國拼車服務商Lyft的廣告語說的:“你的朋友有輛車。”只是這件事情,在沒有人與人之間基礎信任的地方就尷尬了。我們腦子裏浮現的永遠是“黑車”“無照經營”“缺乏監管”,進而有些人就直接把“黑車”和“犯罪”聯繫起來了,以至於我每次用易到用車或者滴滴專車的時候,家裏的老人就一直在視窗探着頭問,你坐這車安全嗎?

美國人是怎麼過來的

確實,共享經濟的發展並非一帆風順。2011年6月,Airbnb發生它創立以來首次惡性事故—“洗劫門”事件。一名叫作EJ的房東發現她舊金山的公寓被Airbnb上招來的房客洗劫一空。他在給Airbnb的信上寫道:“他們在我的櫃子上鑿了個洞,劫走了裏面的護照、現金、信用卡和我奶奶的珠寶首飾,不僅如此,他們又搜走了我的照相機、iPod(蘋果音樂播放器)、老式電腦和裝有我所有相片、日誌等備份的外接硬盤。他們掠走了我的一切。”這大概是所有人對共享經濟的顧慮了,沒有公司作爲中介,沒有品牌的背書,人和人之間如何能夠保障安全?

但是就是在這次“洗劫門”之後,Airbnb啓動了更加全面的安全應對措施,包括增加一倍數量的客服人員,創建負責安全與信任的部門,創建房主安全教育中心,設計增強工具來覈實用戶資料,促進租住訂購前房主與租客間的溝通和爲房主提供保險服務等。同時,每次預訂的資訊—預約、支付、房東與客人之間的溝通,以及評價—都在Airbnb的平臺上,公司能夠完整追蹤每一單交易。

對於每一次成長起來的新興商業模式,法律和監管都落後於業務發展,這是必然的。如何建立起安全保障體系,是現在所有的共享經濟、P2P業務都要考慮的問題。但其實,關於個人交易的信用和安全保障,是一個逐漸完善的過程,這條路,電子商務eBay走過,淘寶也走過。就像現實社會的案件會不斷推動法律的修正完善一樣。我們在網絡世界裏,面對遙遠的、無法當面接觸的交易對象時,能夠保障我們的是支付、評價、客服、溝通等一系列機制的完善。

電子商務發展了這麼多年,雖然還有人買到假貨,但是已經沒有人懷疑電子商務本身的存在意義和合理性了。eBay的創始人皮埃爾·奧米迪亞說過一段話:“我們不必刻意制定價值觀,我們的社區已經形成了自己的價值觀。我們需要與它協調一致,否則就不會有什麼作用。”於是,eBay員工的名牌上寫的價值觀第一條就是,我們相信人性本善(大多數人本質上是善良的)。

貼標籤效應與愛的保障

在“二戰”期間,美國由於兵力不足,而戰爭又的確需要一批軍人。於是,美國政府決定組織關在監獄裏的犯人上前線戰鬥。爲此,美國政府特派了幾個心理學專家對犯人進行了戰前的訓練和動員,並隨他們一起到前線作戰。訓練期間,心理學專家們對他們不過多地進行說教,而特別強調讓犯人們每週給自己最親的人寫一封信。信的內容由心理學家統一擬定,敘述的是犯人在獄中的表現是如何好,如何接受教育,改過自新等。專家們要求犯人們認真抄寫後寄給自己最親愛的人。三個月後,犯人們開赴前線,專家們要犯人給親人的信中寫自己是如何服從指揮,如何勇敢等。

結果,這批犯人在戰場上的表現比起正規軍來毫不遜色,他們在戰鬥中正如他們信中所說的那樣服從指揮,勇敢拼搏。後來,心理學家就把這一現象稱爲“貼標籤效應”,心理學上也叫“暗示效應”。

我們在教育引導方面,已經越來越意識到貼標籤效應的作用。家長老師們都想着法地表揚和肯定孩子,強化“好”的行爲,弱化“壞”的行爲。那麼,在對待新興商業模式的時候,也不妨多點正面的、積極的、有愛的想象。

更何況,不斷髮展的技術、逐漸完善的交易制度、一點點建立起來的評價體系,以及作爲背書的社交網絡賬號,方方面面都在保障交易安全。有了互聯網,我們終於可以把城市化進程中丟失的人與人之間的愛找回來了,這種愛的保障,不是彼此認識,是技術,是制度。真心不用懼怕這種愛的虛無,就像法制社會裏,沒有人懼怕惡的泛濫一樣。有制約,就有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