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思屋>社會工作>職場動態>

十六年沉浮,價值評價理性迴歸

文思屋 人氣:7.57K

1991年,MBA登陸中國大陸,成為身份和地位的象徵,頭上閃爍著耀眼的光環。2002年,熱潮到了頂點,之後兩年,報考人數一再下滑,社會上紛傳貶值之聲。

十六年沉浮,價值評價理性迴歸

誰能想到,MBA的精英身份會如此快地發生變化?

不過近兩年,報考MBA的人數已經回升,社會上各種說法在對立中取得平衡。

MBA失去了光環,但應有價值得以迴歸,人們對它的看法趨於理性化。

企業恩怨:價值縮水愛恨交加

中國的MBA教育最早可以追溯到上世紀80年代,一些國有大中型企業將人才輸送到國外進行MBA培養。

隨著經濟發展,市場上對MBA的需求激增,中國逐步發展了自己的MBA教育。清華大學首先試點,華南地區暨大、中大、華南理工等高校也較早開設了MBA教育。直至上世紀90年代中後期,MBA仍廣受人們追捧!暨南大學管理學院院長助理姜虹副教授說,上世紀90年代,各個學校的生源都相當好,2002年達到最高峰——5萬多人。

之後兩年,MBA跌入低谷,報讀人數每年下降20%。姜虹分析,原因是很多學生錯誤的自我定位,認為學了MBA後一定要做高層管理者,未能如願後,人們對MBA產生非議。

去年《經理人》雜誌向企業董事長、CEO、副總裁、總監等19萬多高階管理者以及人力資源部發放問卷調查,發現企業普遍都願意聘用MBA畢業生,但普遍評價不高,可以說是“愛恨”交加。

企業管理者對MBA的綜合能力、職業道德等專案的評價,平均得分均在6分和7分居多(10分制),處於中低水平。有企業高層表示,MBA畢業生有一定工作經驗,但有的眼高手低,有時還不如普通碩士好用!

許多學員審視自己:讀MBA,走馬觀花上了不少課,感覺也沒學到什麼;但回到企業,又覺得自己當高人一等。

MBA貶值的傳言一度甚囂塵上,不少人質疑:投入大量的精力、學費,甚至放棄工作,到底值不值?這種質疑很快在市場上體現出來:報考MBA的人數從2002年的最高點5萬多人一路下滑到2004年的.3.58萬人,很多二線院校MBA還出現招不夠人的情況。

市場分化:審識時務調低身價

學位教育市場這幾年發生了分化,MBA識時務“自貶身價”,定位悄然下調。

2002年,中國EMBA起步,意味著MBA的分層——大中型企業的決策層更適合讀EMBA,成為標準的精英教育,而MBA的受眾群調整為企業中低層。

同時ME(工業工程碩士)、MPA(公共管理碩士)、MPACC(會計碩士)等也都出現,分流著MBA原有的人群。暨南大學管理學院院長助理姜虹說,分流的結果是MBA熱度下降,該校的錄取比例從以前的1∶7逐步將到了1∶2.5。

由於前幾年MBA火爆,有辦學機構魚目混珠,降低了MBA本有的美譽度。有些機構搞個培訓,也冠名叫MBA課程進修班;辦一星期就叫MINIMBA。

另外,MBA學員年輕化,也造成MBA社會地位的下降。以前,學員都是在市場上打拼多年的企業高層。現在,許多學生畢業前就瞄準了MBA,工作剛滿三年,達到報讀MBA的最低標準,就匆匆前來。二十六七歲的年紀,社會地位和閱歷自然稍差。

不過,在經歷兩年低谷之後,2005年MBA招生情況又有好轉。2007年招生人數,也就是春季考試的報名人數大概是41000多人左右,已經數恢復到了2001年的水平。

“MBA其實就是一個管理崗位上的beginer(新手),不要把它看得那麼高。”華南理工大學工商管理學院副院長沙振權這樣描述MBA的新定位:現在不一定是管理精英,將來有望成為管理精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