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思屋>社會工作>職場動態>

打破鐵飯碗是一種歷史退步

文思屋 人氣:3W

打破鐵飯碗,本質是社會對個人的一種背叛,這不符合社會發展的本質。社會發展,總體方向應當是社會和個人和諧統一,社會就是個人溫暖的家,面對無限的生活和工作風險,社會為個人提供無限的關懷。當社會成為個人的家時,個人也就成為了社會的主人,個人也就不再是社會的奴隸,這是每個人都向往的情況。而當社會與個人相分離時,個人與社會,不是敵人,就是陌生人,在這種情況下,社會對個人也是不負責任的,同時,個人對社會也就沒有多少建設的積極性,現實的表現往往是破壞性的。目前,我們建設社會主義社會,建設和諧社會,目標就是要讓每一個人都成為社會的主人,社會就是每一個人溫暖的家,而不是將個人趕出社會,將個人與社會對立起來。

打破鐵飯碗是一種歷史退步

打破鐵飯碗,不是提高管理效率的理想途徑。一些主張打破鐵飯碗的人,其主要依據就是要提高工作效率。其實,提高工作效率的途徑是很多的,不一定非要打破鐵飯碗。提高工作效率,關鍵是要建立科學的考評體系,要真正實現按勞分配,要讓真正有勞動貢獻的人得到其應得的報酬,而不是動輒就以辭退工作為要挾。這就跟兩口子吵架一樣,一方若動不動就以離婚為要挾,就不是一種高水平的處理方式。對於工作也一樣,若管理者動不動就以辭退為要挾,這實質也是一種管理無能的表現。對於一些實際存在的懶惰者和消極怠工者,我們可以通過教育、處罰等手段進行管理,可以換崗或者調到合適的崗位,但不一定非要辭退。若只是辭退了之,放到社會上也是不好的,不利於社會穩定,就會只有區域性效率,而沒有社會效率。另外,對於一些嚴重違法亂紀的,可以通過法律手段來解決。從管理科學發展的趨勢看,真正實現了以人為本的管理,才是真正科學的管理,也才是真正有社會效率也有企業效率和單位效率的管理。

另外,對於社會發展而言,人比效率更重要。提高效率是一方面,但效率畢竟是社會發展的手段,不是目的,人本身才是目的。若僅僅為了提高效率,而忘記了人的存在,就是一種本末倒置的處理方式,本質是違揹人性的。從實際情況看,鐵飯碗的負作用確實是存在的,但不能因為有問題,就不顧更為根本的問題,或者為了解決小問題,而引出大問題,就是不好的。

打破鐵飯碗,也不符合馬克思主義建設理想社會的本義。馬克思設想的社會主義社會和共產主義社會,絕不是一個打破鐵飯碗的社會,而是每一個有勞動能力的人都有勞動並且在分配制度上是實行按勞分配和按需分配的社會,同時,馬克思也要求社會要儘可能保障每一個人勞動就業的權利,要努力提高勞動者的覺悟和勞動的自覺性,並且勞動要建立在平等的基礎上,這是馬克思對勞動就業制度的基本要求。馬克思反對的是人剝削人的社會和人奴役人的社會。

在資本主義社會,工人沒有鐵飯碗,資本家可以隨意辭退工人,這是資本家剝削工人最有效的手段,也是資本家奴役工人最無恥的方式,這是資本主義最壞東西之一,體現的是金錢對個人的極度壓抑和資本對勞動的嚴重剝奪,是嚴重不符合社會主義社會勞動者是國家主人的本質要求的。當然,在管理方面,我們也要借鑑資本主義勞動管理方面好的東西,但不能一切東西都借鑑,尤其是一些嚴重違揹人性的東西,更不能借鑑。

在現實中,我國的一些單位之所以出現人浮於事和低效率現象,關鍵是不正之風和特權所導致的,鐵飯碗不是主要原因。一些單位領導利用各種特權和關係,進了許多關係戶和不該進的人,結果導致效率不高,大家互相扯皮,單位內部矛盾重重,有關係的,有權力後臺的,跟沒關係和沒後臺的,就不一樣。但問題是,若打破鐵飯碗,這些不正之風和特權又會興風作浪,吃人害人,導致吃虧的往往是一些真正實實在在幹活的老實人和沒有關係和後臺的人,那些憑關係進來的人,本該是調整的,卻反而調整不了,而且調整到一個更好的地方。所以,在權力和關係不均衡的情況下,打破鐵飯碗,實質只是打破了弱者的鐵飯碗,或只是對弱者多增加了一道緊箍咒,而對於強者而言,不但打不破,反而鐵飯碗有可能變成金飯碗。比如一些國有企業的下崗分流,一些有關係的,有後臺的,不但沒有下崗,反而工資又漲了,因為下崗人的`工資可以加到他們頭上。另外,給人造成的影響似乎是單位效益也提高了,其實單位的運轉跟以前差不了多少,工資提高只是效益提高的一個假象而已。另外,在具體管理過程中,也會進一步助長不正之風,管理者這時就是神,其他人就是神的奴僕。作者在一些企業的調查中,就聽到順口溜:為了留住崗,青春獻給班組長。一個小小的班組長尚且如此,何況其他職位更高的管理者,最終的結果就是一級一級往上獻“青春”,大官吃小官,小官吃更小的官,最弱勢的,就是受到傷害最嚴重的。還有,打破鐵飯碗的制度,也給一些管理者打擊報復提供了一種合法的途徑。所以,保留鐵飯碗制度,對弱者也是一種變相保護,同時,也有利於對歪風邪氣作鬥爭,有利於鞏固勞動者的主人翁地位。

打破鐵飯碗,不利於提高人民的幸福度。幸福,是每一個人追求的終極目標。從經濟學角度看,幸福就是效用的滿足。如何提高效用滿足度和幸福度,偏好就是一個重要的約束條件。研究證明,對於人類而言,大部分人都是風險保守性的,都不喜歡風險,喜歡穩定。比如,為什麼那麼多人都願意考公務員,其中追求穩定就是主要的原因之一。由於大多數人都喜歡穩定,所以,建立穩定的就業制度就有利於提高社會的總體效用水平。當然,對於一些喜歡冒風險的人,可以例外,可以容許辭職,但不能強迫打破人家的鐵飯碗。但對於大多數人而言,鐵飯碗就是一種好的制度,有了鐵飯碗,人就安詳,自在,沒有鐵飯碗,人就焦慮,自卑。目前,我們要提高人民幸福度,就要儘可能讓更多的人有鐵飯碗,而不是相反。

打破鐵飯碗制度,也不利於建設休閒社會。打破鐵飯碗,就讓人不敢閒,只能不斷的“忙”,使人在忙碌中忘卻了自我的本質,似乎人生的意義就只剩下“忙碌”二字,“忙”就是幸福的代名詞。而從人生的本質追求看,“閒”才應是人生最重要的目的之一。亞里士多德說:“休閒才是一切事物環繞的中心”,“是哲學、藝術和科學誕生的基本條件之一”。著名英國思想家羅素曾說,能否聰明地用“閒”是對文明的最終考驗。柏拉圖說:“諸神憐憫生來就是勞累的人們,因而賜予他們一系列的節日,並由酒神、詩神、太陽神相伴,由此他們的身心獲得滋養,他們變得高大、正直。”《聖經》中寫道(上帝對人說):“你們要有休閒,才能感悟到我是神。”約瑟夫。皮柏在《閒暇:文化的基礎》一書中也寫道:“我們惟有能夠處於真正的閒暇狀態,通往‘自由的大門’才會為我們敞開,我們才能夠脫離‘隱藏的焦慮’之束縛。”德國思想家席勒說:“人性的圓滿完成就是美。這樣的美是理性提出的要求,這個要求只有當人遊戲時才能完成。所以,人同美只是遊戲,人只是同美遊戲;只有當人是完全意義上的人,他才遊戲,只有當人遊戲時,他才是完全意義上的人。”所以,休閒過程,也就是人成為人的過程。同時,建設休閒文明,可以減少競爭,可以減少人對自然的破壞,這也有利於實現科學發展觀的要求。

目前,我國面臨巨大的就業壓力,但決不能因為就業壓力大,就提倡打破鐵飯碗。從長遠看,解決問題的方式是讓更多的人有鐵飯碗。對於已經有鐵飯碗的,要進一步讓鐵飯碗變得更穩固或有希望變成金飯碗。對於沒有鐵飯碗的,要儘快讓有鐵飯碗,最後目標是大家都有鐵飯碗,而不是相反。

目前,重要的問題不是打破鐵飯碗的問題,而是反特權的問題。不能一些人有金碗,一些人連什麼吃飯的碗都沒有。首要的任務是要打破“鐵權力”,而不是要打破鐵飯碗。要讓有權力的幹部能上能下,要對有權力的幹部形成有效的監督機制。當然,不打破鐵飯碗,也不是不要求加強管理,我們還是要進一步加強對一般勞動者的管理,這也是對的,但更重要的是要加強對管理者的管理和約束,這更有利於實現社會公正。羅爾斯說,公正是社會的首要價值,若效率不建立在公正的基礎上,效率也是異化和無意義的。

如何讓更多的人有鐵飯碗,筆者認為:一是國家要廣開就業門路。二是鼓勵大學生到農村就業,提倡大學生務農。三是徵收休閒稅。休閒稅應根據收入水平來累進徵收。但休閒稅與其它稅不同,它只規定公民應將收入的一定百分比用於休閒,如進行旅遊、娛樂、體育鍛煉等消費。若公民不進行休閒消費,國家就要將這部分收入以稅的形式徵收到國庫。所以,休閒稅實質是一種強制消費稅。徵收休閒稅,有利於緩解貧富差距,也有利於解決就業,同時,也有利於減少汙染。四是以幸福度指標替代GDP指標。五是要大力發展文化教育產業,提倡節約,限制慾望,建設信仰文明。六是不管是公有制單位,還是私營企業,都要加強對一般勞動者勞動權力的有效保護。可以較自由解聘管理者,也就是可以將一些不稱職的管理者放到另一個合適的地方,但也要讓人家有工作,有飯碗,但對一般勞動者,就不能隨意解聘,要堅決限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