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思屋>實用文案>制度>

有關醫院管理制度範本(精選6篇)

文思屋 人氣:3.26W

在學習、工作、生活中,我們可以接觸到制度的地方越來越多,制度泛指以規則或運作模式,規範個體行動的一種社會結構。這些規則蘊含著社會的價值,其執行表彰著一個社會的秩序。什麼樣的制度才是有效的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有關醫院管理制度範本(精選6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有關醫院管理制度範本(精選6篇)

醫院管理制度1

(一)感染管理的組織機構

1、醫院內感染管理委員會:醫院內感染管理委員會是以降低醫院內感染的發生為目標的行政管理和業務監督機構。它的主要任務是實施感染控制和管理計劃。醫院感染管理委員會主任由業務副院長兼任,其他成員為有關學科的科主任組成。

2、醫院內感染管理辦公室:是醫院內感染管理委員會領導下的,直屬醫務部領導的專職機構。

3、臨床科室院內感染管理小組:組長為各科室主任兼任,另外有一名監控醫師和監控護士。

4、醫院內感染管理監控員:一般由個科住院總醫師和護士長擔任,也可指定專人管理。

(二)各級感染管理組織職責

科室院內感染管理監控員職責

①、在醫務部領導下,在醫院感染管理辦公室的指導下,做好本科室院內感染管理制度的落實。

②、負責醫院內感染的日常檢測,結合本科室實際採用有效的消毒滅菌方法並對醫務人員(包括護士、清潔工)進行有關控制醫院內感染的消毒、滅菌、隔離等教育工作、督促檢查本科室工作人員,認真執行消毒、滅菌、無菌操作和隔離技術等規章制度的落實。

③、及時發現患者中發生的醫院感染,協助並督促主管醫師留取標本,使院內感染病例的病原送檢率必須達100%(其他感染的病原送檢率須達60%),填寫病歷首頁並向感染管理辦公室報告,使院內感染漏報率<20%,採取控制措施。

④、醫院感染管理辦公室積極向護理部提出關於消毒滅菌、控制院內感染的合理化建議,並進行有關方面的科研工作,使院內感染率<10%。

(三)醫院感染管理的控制措施

1、消毒滅菌與隔離

①、醫院必須遵守消毒滅菌原則,進入人體組織或無菌器官的醫療用品必須滅菌;接觸面板粘膜的器具和用品必須消毒。所有需要消毒和滅菌的物品都必須徹底清洗乾淨。汙染醫療器材和物品,均應先消毒後清洗,再消毒或滅菌。

②、根據物品的效能選用物理或化學方法進行消毒滅菌,滅菌首選物理滅菌法,如壓力蒸汽滅菌(如手術器械、各種穿刺針、注射器等)、乾熱滅菌(油、粉、膏);不耐熱、不耐溼物品可選用化學消毒法,如環氧乙烷滅菌(如各種導管、精密儀器、內窺鏡、人造移植物等)、2%的戊二醛浸泡滅菌等;消毒首選煮沸法;不能用物理方法消毒的才用化學方法。

③、化學消毒根據不同情況可分別選擇高效、中效、低效消毒劑。使用化學消毒劑必須瞭解消毒劑的效能、殺菌譜、使用方法、影響消毒效果的因素等,配製時注意有效濃度,並定期監測。用於盛放消毒劑的容器應視不同情況進行清洗、消毒或滅菌。

④、甲醛不能用於空氣的消毒,甲醛薰箱可用於不耐熱、不耐溼物品的消毒,不能用於滅菌,消毒方法不能採用自然揮發燻蒸法。

⑤、連續使用的氧氣溼化瓶、霧化器、呼吸機及其管道、早產兒暖箱的溼化器等器材,必須每週消毒;用畢進行終末消毒,乾燥儲存;氧氣溼化液應每日更換無菌水。

⑥、手部面板的清潔和消毒應達到以下要求:

1>用流動水洗手,開關最好採用腳踏式、肘式或感應式。

2>清潔劑應保持清潔、乾燥。

3>擦手毛巾應保持清潔、乾燥,每日消毒。

2、一次性使用無菌醫用器具的管理

①、醫院感染管理科(辦公室)負責對本單位一次性使用無菌醫用器具的採購、使用管理及回收處理進行監督,並對購入產品的質量進行監測。

②、醫院所購一次性使用無菌醫用器具的生產廠家應具有中華人民共和國醫療器械註冊或生產許可證及衛生許可證。

③、醫院採購部門每次購置必須進行質量驗收,定貨合同、發貨地點及貸款匯寄帳號與生產企業相一致。並查驗每一批號產品檢驗合格證、生產日期及失效期,隨機進行產品生物及熱原抽檢。

④、醫院採購部門專人負責建立登記帳冊,記錄每次定貨與到貨時間、產品名稱、數量、規格、單價、產品批號、失效期、供需雙方經辦人姓名等。

⑤、嚴格保管,庫房庫存,陰涼乾燥,通風良好,存放於地板架上,離地面20公分。不得將包裝破損、失效、黴變的產品發放至使用部門。

⑥、使用科室不得擅自購進、更換一次性使用醫療器具,對一次性使用醫療器具應計劃領取,使用前檢查單包裝有無破損、失效、產品有無不潔淨等。

⑦、使用時若發生熱原反應,物理性、化學性變化,感染或有關醫療事件,必須留下樣本,按規定登記發生時間、種類、臨床表現、處理結果;所涉及一次性無菌醫用器具的生產單位、產品名稱、生產日期、批號及供貨單位、供貨日期等,及時上報。

⑧、一次性使用注射器、輸液(血)器等無菌醫用器具用後,實行無害化處理,嚴禁重複使用和迴流市場。

3、抗菌藥物應用的管理

①建立健全全院抗菌藥物應用的管理網路,加強抗菌藥物應用的巨集觀調控和管理。

②根據本院用藥特點制定相應的《抗菌藥物應用管理制度》。

③定期組織抗菌藥物應用的相關人員、管理人員進行有關有針對性的培訓。

④醫院應指定一名抗菌藥物專家或有抗菌藥物應用經驗的醫師,負責全院抗菌藥物應用的管理與諮詢。

⑤對各級醫師、護士、醫技人員和管理人員的抗菌藥物應用管理的要求:

1>、上述人員應主動學習抗菌藥物應用的知識,並接受相關的培訓。

2>、醫師應掌握合理應用抗菌藥物的各種理論知識,用藥前應送標本,根據細菌培養和藥敏試驗結果、藥代動力學、藥效動力學和藥物經濟學等,嚴格掌握適應症,合理選用藥物。

3>、護士應瞭解各種抗菌藥物的藥理作用、抗菌譜和配製要求,準確執行醫囑,並觀察病人用藥後的反應;積極配合醫師做好各種細菌培養標本的.留取和送檢工作,提醒醫師在應用抗菌藥物前,原則上都應送細菌培養標本。

4>、藥房應執行抗菌藥物管理的規章制度;定期向臨床醫務人員提供有關抗菌藥物的資訊。

5>、管理部門按照抗菌藥物的管理制度定期進行核查與資訊反饋;微生物室要定期公佈臨床標本分離的主要致病菌及其藥敏實驗結果,以供臨床選藥參考。

⑥醫院應對抗菌藥物應用率進行統計,應用率應逐年降低,力爭低於50%。

⑦有條件的單位應開展抗菌藥物應用管理的科研工作。

醫院管理制度2

一、為認真貫徹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傳染病和防治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傳染病和防治法實施細則》及《消毒管理辦法》的有關規定,醫院成立院內感染控制委員會,全面領導院內感染管理工作。

二、建立健全院內感染監控網,以醫院住院患者和工作人員為監測物件,統計住院患者感染率。

三、感染管理辦公室醫護人員定期或不定期深入各科病房及重點科室工作,做空氣、物體表面、工作人員手的微生物學監測,督促檢查預防院內感染工作。

四、定期或不定期進行院內感染漏報率的調查,督促病房如實登記院內感染病例,杜絕漏報。

五、分析評價監測資料,並及時向有關科室和人員反饋資訊,採取有效措施,減少各種感染的危險因素,降低感染率,將院內感染率控制在10%以內。

六、經常與檢驗科細菌室保持聯絡,瞭解微生物學的檢驗結果及抗生素耐藥等情況,為採取相應措施提供科學依據。

七、加強院內感染管理的宣傳教育,宣傳院內感染監測工作的意義和監測知識,提高醫護人員的監控水平。

八、擬定全院各科室計劃並組織具體實施。

九、協調全院各科室的院內感染監控工作,提供業務技術指導和諮詢,推廣新的消毒方法和製劑。

十、對廣大醫務人員進行預防院內感染知識的培訓和繼續教育,做好有關消毒、隔離專業知識的技術指導工作。

病房感染管理制度

1、嚴格執行《消毒隔離管理總則》的有關規定。

2、在院感科的指導下配合做好各項監測,按要求報告醫院感染髮病情況,對監測發現的問題及時分析原因,採取有效措施。

3、患者安置原則應為:感染病人與非感染病人分開,同類感染病人相對集中,特殊感染病人單獨安置。

4、病室內應定時通風換氣,每週空氣消毒一次,地面應溼式清掃,遇汙染時即刻消毒,每月大掃除一次。

5、病人床單、被套、枕套每週更換1-2次,枕芯、棉褥、床墊定期消毒。被血液,體液汙染時,及時更換,並裝入紅色塑料袋,禁止在病房、走廊清點更換下來物品。

6、病床應溼式清掃,一床一套(巾),床頭櫃應一桌一抹布,用後均需消毒。病人出院,轉科或死亡後,床單位須進行終末消毒處理。

7、彎盤、體溫計等用後立即消毒處理。

8、加強各類監護儀器裝置,衛生材料等清潔與消毒管理。

9、一次性餐具、便器固定使用,保持清潔。

10、對傳染病患者及其用物按傳染病管理的有關規定,採取相應的消毒隔離和處理措施。

11、傳染性引流液、體液等標本需消毒後排入下水道。

12、治療室、配餐室、病室、廁所等應分別設定專用拖把,標記明確,分開清洗,懸掛晾乾,定期消毒。

13、垃圾置塑料袋內,送定點站處理。

門診、急診感染管理制度

1、嚴格執行《消毒隔離管理總則》有關規定。

2、一律使用一次性注射用品,用後由回收站統一回收。

3、病人用的所有用物都要進行相應的處理。

4、壓舌板採用一人一用一滅菌,用後統一由供應室回收。

5、建立日常清潔制度。

6、各診室要有流動水洗手裝置。

7、門診各治療室均應有紫外線燈管,每天照射一次。

8、各科室桌、椅、床、地面、窗臺用清水擦拭每日一次,有汙染時用500mg/l含氯製劑擦拭。

9、搶救室環境整潔,儘量控制陪客,減少室內汙染,定時通風。

10、急診搶救室及平車、輪椅、診察床等應每日定時消毒,被血液、體液汙染時應及時消毒處理,消毒劑用500mg/L含氯製劑。

11、急診搶救器材應在消毒滅菌的有效期內使用,一用一消毒或滅菌。

12、病人離開搶救室後,應及時進行終末消毒,以便應急。

13、門急診治療室、換藥室參照相應制度,觀察室參照病房的醫院感染管理制度。

醫院管理制度3

一、口腔診療區域和口腔診療器械清洗、消毒區域應分開設定。使用的口腔診療器械必須符合以下要求:

1、進入病人口腔內的所有診療器械,必須達到“一人一用一清洗一消毒或者滅菌”的要求。

2、凡接觸病人傷口、血液、破損粘膜或者進入人體無菌組織的各類口腔診療器械,包括手機、車針、根管治療器械、拔牙器械、手術治療器械、牙周治療器械、敷料等,使用前必須達到滅菌。

3、接觸病人完整粘膜、面板的口腔診療器械,包括口鏡、探針、牙科鑷子等口腔檢查器械、各類用於輔助治療的物理測量儀器、印模托盤、漱口杯等,使用前必須達到消毒。

4、凡接觸病人體液、血液的修復、正畸模型等物品,送技工室操作前必須消毒。

5、牙科手機及其它耐溼熱需要滅菌的口腔診療器械,採用壓力蒸汽滅菌的方法進行滅菌。

二、醫護人員應嚴格執行標準預防的原則,進行口腔診療操作時,必須戴口罩、帽子,可能出現病人血液、體液噴濺時,應戴護目鏡或防護面罩,每次操作前及操作後必須嚴格洗手或手消毒。

三、醫務人員戴手套操作時,每診療一個病人應當更換一副手套並洗手或手消毒。

四、在拍小牙片時,醫務人員應認真洗手,戴一次性手套進行操作,要求患者在拍片前認真洗手或戴一次性手套將牙片放入指定位置。

五、每次治療前和結束後,應及時踩腳閘沖洗管腔30s,有條件時使用防回吸牙科手機或配備管腔防回吸裝置。

六、口腔診療過程中產生的感染性廢物,裝入黃色醫療廢物袋中,紮緊袋口,標籤註明。一次性無菌口腔治療盒中的鑷子、探針等銳器物用後放入專用的利器盒內。

七、口腔診療區域內環境應當保持整潔,每日對口腔診療、清洗、消毒區域進行清潔消毒;每日定時通風或進行空氣淨化;有汙染時及時進行清潔、消毒處理,每週對環境進行一次徹底的清潔、消毒。

八、對選用化學方法進行浸泡消毒或滅菌的器械在使用前,應當用無菌水將殘留的消毒液沖洗乾淨。

醫院管理制度4

一、新病員人院每天測體溫、脈搏、呼吸四次,連續三天;體溫在37.5℃以上及危重病員每隔四小時測一次。一般病員每天旱晨及下午測體溫、脈搏、呼吸各一次,每天問大小便一次。新入院病員測血壓和體重一次(七歲以下小兒酌情免測血壓),其他按常規和醫囑執行。

二、病員入院後,應根據病情決定護理分級,並做出相應標記。具體制度見《分級護理制度》。

附:死亡病員料理注意事項

1.醫師檢查證實死亡的病員方可進行屍體料理。

2.醫師填寫死亡通知單,即送住院處,由住院處通知死者家屬或單位。

3.需有兩人在場檢查死者有無遺物,如錢、票證、衣物等各種物品,交給死亡家屬或單位。如家屬或單位人員不在,應交由護士長儲存。

4.當班護士要用棉花塞好死亡病員之口、鼻、耳、肛門、陰道等。如有傷口或排洩物,應擦洗乾淨包好。使兩眼閉合。穿好衣服,用大單包裹,繫上死亡卡片,通知太平間接屍體。

5.整理病室,撤走床單、被褥,通風換氣,床鋪、床頭櫃按常規消毒處理,如系傳染病員,即按傳染病消毒制度處理。

6.整理病案,完成護理記錄。

醫院管理制度5

1、臨床各科主任應加強對本科門診的管理和領導,各科室參加門診的醫務人員同時接受醫務科和門診部的領導和指導。

2、門診醫務人員由各科室派出並相對固定,門診各科室應按規定準時開診,並提前做好開診的各項準備工作。

3、對疑難病症不能確診和兩次複診不能確診者,應及時請上級醫生會診。科主任、副主任醫師以上人員應定期出門診,解決疑難病例。對某些慢性疾病和專科疾病,應根據醫院具體情況設立專科門診。

4、門診醫師要根據因病施治的診治原則,做到合理檢查、合理用藥,儘可能減輕病人負擔。

5、對急重、高齡病員、離休幹部、軍人、殘疾人、高階知識分子、港、澳、臺胞、外籍人士及遠地病員等病人應優先安排就診。

6、門診各科室與住院部和病區要加強聯絡,以便根據病床使用情況和病人情況,確保病人及時入院治療。

7、門診檢驗,影像等各項檢查,必須做到規範操作、及時報告。

8、應根據條件和病情,嚴格控制門診手術的適應症,對病情不適宜在門診處置的病人要收治入院。門診醫師要加強對換藥室、治療室的檢查指導,必要時親自操作。

9、門診工作人員要做到關心體貼病員,態度和藹,禮貌、耐心解答,簡便手續,有計劃地安排病員就診。

10、對病員要進行認真檢查,認真填寫門診日誌,詳盡記錄門診病歷,規範開具處方及多種檢查申請單,認真執行疫情報告制度。門診部定期組織檢查門診醫療質量,將評價結果上報醫務科。

11、加強候診工作,診療區禁止吸菸和吃零食,保持環境清潔、安靜、秩序良好。嚴格執行消毒隔離制度,防止交叉感染。做好衛生防病、計劃生育等知識宣傳工作。

12、門診大廳提供便民服務,便利病人選擇醫生就醫,設立病人意見箱及投訴電話,建立專門處理投訴的規章制度,接受群眾監督。

醫院管理制度6

一、工作人員要求

(一)成立醫院感染監控小組,成員由科主任、護士長、感染監控醫師、感染監控護士組成。醫護人員每年接受醫院感染繼續教育培訓,熟悉醫院感染診斷、預防原則、報告程式。

(二)衣帽整潔,不戴戒指、耳環,注意個人衛生,不得穿工作服離院外出。

(三)嚴格遵守《醫務人員手衛生規範》要求,在以下情況應進行手衛生:接觸患者前;進行無菌操作前;接觸體液後;接觸患者後;接觸患者周圍環境後;戴手套操作後,脫下手套立即洗手。

(四)工作人員在診療護理操作中遵守各項操作規程,嚴格執行無菌操作。

(五)做好病人的衛生宣教,利用宣傳欄、發放資料、座談會及結合病例等形式進行宣教消毒隔離知識。

二、患者要求

(一)病人的安置應實施標準預防的原則,根據疾病的傳播途徑採取相應的隔離措施。

(二)傳染病人不能和普通病人住在一個病室,對已確診的傳染病人應立即轉科或轉院隔離治療,在未轉之前,必須採取相應的隔離治療措施。

(三)傳染病人應在指定的範圍內活動,不互串病室及外出,病人食品、物品不混用。

三、環境要求

(一)病房要定時通風換氣,每日2次,必要時進行空氣消毒。治療室、換藥室每日用紫外線進行空氣消毒。

(二)治療室、換藥室的物表每天用有效氯500mg/L的消毒液擦拭。地面應溼式清掃,被體液、血液汙染時隨時用1000mg/L-2000mg/L含氯消毒液擦拭。

(三)病人的衣服、被套、床單、枕套不得帶有血、尿、便痕跡,每週更換1-2次,並做到隨髒隨換。禁止在病房、走道上清點布類。

(四)病床每天溼式清掃一次,一床一巾一用;床頭櫃等物體表面每天擦拭一次,一桌一抹布,用後消毒,有汙染的物體表面隨時消毒。

(五)各種治療、護理及換藥操作應按清潔傷口、感染傷口、隔離傷口依次進行,特殊感染傷口如炭疽、氣性壞疽、破傷風等應就地(診室或病室)嚴格隔離,處置後進行嚴格終末消毒。

(六)病人出院、轉院或死亡後要進行終末消毒。傳染病人所用的物品必須消毒處理,不經消毒不準帶出,不能給他人使用。

四、各類物品管理

(一)注射、輸液實行一人一針一管,止血帶一人一用一消毒,溶解不同藥物應使用不同注射器。

(二)無菌容器、持物鉗乾燥使用,每4小時更換一次。

(三)治療車上物品應排放有序,上層為清潔區,下層為汙染區。

(四)抽出的藥液,開啟的靜脈輸入用無菌液體須註明時間,超過2小時後不得使用;啟封抽吸的各種溶媒超過24小時不得使用,最好使用小包裝。

(五)碘酒、酒精瓶應保持密閉,每週更換滅菌2次。無菌包中的滅菌物品(棉球、紗布等)一經開啟,儲存時間最長不超過24小時,提倡使用小包裝。

(六)無菌物品必須放置在無菌物品儲存專櫃內,分類按日期順序存放,標記清楚,有效期內使用。有專人每天檢查,過期物品需重新滅菌。

(七)氧氣溼化液應用滅菌水,每天更換,溼化瓶用後送消毒供應室中心消毒處理。

(八)換藥用過的彎盤、治療碗等用後保溼,送消毒供應中心處置。

(九)一次性使用醫療用品用後放入醫療廢物袋內,銳器放入利器盒內。被傳染病人血液、體液、分泌物、排洩物汙染的被服、隔離衣等放在黃色塑料袋內,雙層結紮,註明“隔離”及數量。

(十)傳染性引流液、體液、血液等標本用有效氯1000mg/L-2000mg/L的消毒液浸泡消毒30分鐘後排入下水道。

(十一)治療室、病室、辦公室、衛生間等拖把、抹布專用,標記明確,分開清洗消毒,懸掛晾乾。

五、環境衛生學及消毒效果監測

(一)感染監控護士每月對空氣、物表、醫務人員手、每季對使用中消毒液等進行細菌學監測。

(二)監測超標專案及時查詢原因,並落實整改措施,重新監測至合格。

(三)各項監測結果認真記錄、存檔,定期進行分析。

六、醫院感染病例報告

(一)對醫院感染散發病例,臨床醫生應及時向本科室醫院感染管理小組負責人報告,並於24小時內填寫《醫院感染病例報告卡》報送感染管理科。

(二)發現醫院感染聚集性病例(同類病例3例或以上)時,臨床科室應立即報告醫院感染管理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