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思屋>學習教育>畢業論文>

淺議歷史學科的主體性教學論文

文思屋 人氣:1.2W

《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規定: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與學生積極互動、共同發展,要處理好傳授知識和培養能力的關係,注重培養學生的獨立性和自主性,引導學生質疑、調查、探究,在實踐中學習,促進學生在教師指導下主動地、富有個性地學習。教師應該尊重學生的人格,關注個體差異,滿足不同學生的學習需要,創設能引導學生主動參與的教學環境,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可見,在新課改的今天,如何發揮學生的主體性是多麼的迫切和重要,現就此談談自己在歷史教學中的一點淺見。

淺議歷史學科的主體性教學論文

一、鼓勵和引導學生質疑,培養問題意識

新課標提出,教學就是要教給學生能借助已有的知識去獲取新知的能力,並使學習成為一種思維活動。因此,要培養學生的科學精神、質疑精神。我在上七年級歷史《建築奇觀》之長城時,就鼓勵學生多提問題。大多數七年級學生能提出諸如秦朝和明朝修長城的時間、目的、意義等比較簡單的問題,老師要及時給予表揚,並且還要引導學生用對比的思路、類比的思路和拓展的思路等再提問題,結果有些同學又提出:

秦長城和明長城有什麼相同和不同呢?

秦始皇國勢強大,為什麼還要修長城?

漢朝以下的朝代都修過長城,明朝為什麼還要修長城?

是否可以把長城看成一條農耕文明和遊牧文明的邊牆?

長城究竟是促進了經濟的發展還是阻礙了經濟的發展?

然後讓學生討論,學生就在一個又一個的問題中、一次又一次的討論中獲得了真知,加深了理解。

一個又一個的問題,就好像一個又一個的謎團展現在學生的面前,激起了學生無窮的好奇心,學生的交流與合作成為了他們解決問題的好方式,這樣學生的參與面空前增多,基本實現了人人蔘與,充分提高了學生的自主性。

二、鼓勵和引導學生競爭,培養競爭意識

布魯納說:“知識的獲得是一個主動的過程,學習者不是資訊被動的接受者,而應該是知識獲得過程的主動參與者。”因為只有學生參與到了教學活動中,才能發揮學生的主體性,有效地提高教學效率。

而在教學中適當地運用競爭可以激勵學生參與到教學活動中去,因為中學生好勝心強,具有強烈的表現欲,這樣能促進其積極向上、勇於拼搏,努力克服困難並獲得成功。所以把競爭機制帶入課堂,不僅充分調動了學生的積極主動性,而且培養了學生的參與、合作和創新意識。

七年級歷史《宋代的社會生活》這一課離學生的生活太遠了,如何讓學生提高興趣,把握當時人們的生活狀態,確實有一些難度,為此,我決定鼓勵學生參與競爭。我分了四個步驟: 第一步驟:上課之前我先將學生分成四個小組,分別負責衣食住行,讓學生提前準備,提醒學生我們要評選最有創意的小組。

第二步驟:成立學習委員、課代表、小組長組成的評選小組,制定競爭規則:有創意、合作好、解決難點效果好等。

第三步驟:課堂展示小組成果。

第四步驟:評選小組評選,老師總結得失。

這樣,通過在教學中的競爭環節,將所有學生的好勝心、好奇心都調動起來了,真正做到了學生參與,體現了學生的主體性作用。

三、鼓勵和培養孩子求異,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

創新能力是學生學習主體性的`高層次表現,是高素質人才應具備的必要條件和發展的必然結果。以培養學生的創新個性作為著眼點,教師應該把培養學生的創新個性貫穿於課堂教學的全過程,體現在每個教學步驟和每項活動中。教師應著重去做的是將凝聚在教學內容和教學過程中的創造性因素髮掘出來、展現開來,在教學活動中隨時隨地去引導學生進行創造性思維,培養其創新個性。

如:文天祥是南宋時期著名的抗元名將,學生都比較熟悉,特別是他崇高的民族氣節早已給學生留下了深深的印象。在講述他的事蹟時,我故意丟擲了一個問題:有人對他的抗元有不同的看法。學生開始好奇了:什麼看法?趁此機會再引導學生:將抗元和統一大業相聯絡,再想一想呢?同學們繼續小聲嘀咕。有的同學明白過來:他的抗元事業會不會阻礙了祖國的統一大業呢?那又怎樣看待他的抗元事業呢?此時教師就要鼓勵學生討論,引導學生認識抗元的正義性和元朝統一中國的進步性。這樣通過學生不斷的求異加深了對問題的分析和評價。

總之,在課堂教學中,問題的引入是為了激勵學生的好奇心,調動學生的積極主動性;而競爭是承認學生的好勝心並給予激勵和肯定,調動學生以高昂的鬥志參與教學過程;創新更是強調了學生的求異思維,激勵學生不停地思索,不墨守成規。三者都重視學生主體性的發揮,重視學生的參與和能力的提高。因此,在歷史課堂教學中,教師要大膽放手,激勵學生大膽提問、自主合作、參與競爭、探究交流,把想象的空間、思考的時間、思維的過程還給學生,不僅使每個學生積極參與學習,而且要讓他們會學、要學、樂學、富有創造性地學,使學生真正成為學習、認知的主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