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思屋>學習教育>畢業論文>

論英語教學中如何構建和諧的師生關係論文

文思屋 人氣:5.89K

在平時的英語教學中,我經常反思一個問題:如何營造良好的課堂氣氛,構建和諧的師生關係。所謂師生關係,是師生雙方在教育活動中通過互動形成的對教育效果具有重要影響的特殊關係。我認為,構建和諧師生關係,主要包括兩方面的內容:一是如何讓學生從內心喜歡老師;二是如何讓學生喜歡英語學習過程。根據我的教學實踐,談談自己的認知。

論英語教學中如何構建和諧的師生關係論文

一、如何讓學生從內心喜歡老師

㈠用關愛去感化學生

老師在學生心目中是崇高的、神聖的,這種崇高神聖是用愛作為支撐的。在教學中,我們必須多給學生多一份愛心,哪怕一聲讚美、一個微笑、一份包容,學會傾聽,使師愛滲透到整個教學過程中。比如:主動關心生病的孩子;學生進步了,送上真誠的鼓勵;看到學生跌倒,扶一把;撿起學生掉在地上的筆;對學生犯下的小錯多一份包容……如果這樣做了,就會處處溫暖學生的心,學生會由衷地敬佩老師的人格。多與學生聊天,懷著尊重與關心去了解他們的所思所求,化解他們的委屈、傷感、悔恨,幫助學生看到自己的閃光點,也讓他們感受到你對缺點與失誤的理解。蘇霍姆林斯基曾經說過:“教育是人與人心靈中最微妙的接觸。”名師李鎮西為自己規劃了每天“五個一工程”,其中的“每天找一個學生談心(或書面交流)”就體現了這一點。

㈡用欣賞的目光看學生

人性最本質的需求就是渴望尊重與欣賞。每位學生都有自尊心和榮譽感,老師用欣賞的目光看學生,這種欣賞,不僅來自學會發現學生的優點,還來自擯棄用單一的標準評價學生,承認差異,允許失敗,尊重生命成長的規律,讓學生感受到老師對他的尊重和愛。在當前應試教育的大環境下,我們往往過於看重學生的學習成績,習慣於用欣賞的眼光看待成績優異的學生,用厭惡的眼光看待後進生。事實上,某個時期的學習成績並不能代表學生今後的發展水平,如愛因斯坦、達爾文、牛頓,都曾被看成差生,愛因斯坦的老師甚至給他的一生貼上“終生無所作為”的標籤。一代文豪郭沫若,也曾被他的母校樂山一中開除(一說是“勸退”),而這些人,後來的發展足以讓過早下結論的'老師汗顏!欣賞有著巨大的力量,它使欣賞者內心愉悅,使被欣賞者奮力向上,作為一名老師,理應學會欣賞學生!

二、如何讓學生喜歡英語學習過程

在應試教育的大環境下,讓學生切實感受到學習是快樂的,顯得刻不容緩。作為一名英語教師,在實際的教學中,要著力推行輕鬆的學習方式。

㈠學習洋思的教學模式

新課改強調,“在實踐中學習,促進學生在教師指導下主動地、富有個性地學習”。我校積極學習洋思的教學模式,提出了“預習———展示———反饋”的教學模式。在預習階段,教師展示學習目標與自學指導,學生帶著問題自學;展示階段,共同交流預習成果,教師補充;反饋階段,完成當堂訓練,加深理解課堂上的重難點。這種模式的學習效果,比之前的“課堂上老師講為主,課後完成鞏固性練習”的方式要明顯。

㈡設計有趣味性的教學環節

如果說第一點談的是實用性,這一點我想說的是如何增加課堂的趣味性。我們可以借鑑優秀英語教師焦曉駿的做法:

①設計參與性強的活動任務。

如:記憶類遊戲、角色表演、小組競賽等,讓學生在活動中體驗語言,運用語言,另外,老師要用幽默的語言和肢體動作來感染學生。

②設計“有血有肉”的教學內容。

工作第一年備課時,由於自身經驗不足,往往只備教學過程與需要訓練的知識,如詞彙、語法、句型等。後來,自己平時注重了閱讀,不斷積累知識,自己備課就可以信手拈來故事、常識、資料等,不僅豐富了講課內容,而且還更多地瞭解了外語文化,更重要的是,可以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從而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這些做也許不會直接有益於應付考試,但對於學生的終身學習確是大有裨益的。

③關注學生的生活

教學實際是教人,因此,教師要關注學生的生活,讓教學內容貼近學生生活實際。教師的責任是“教書育人”,“教書”排在了“育人”的前邊,但我認為,我們要把“育人”貫穿在“教書”之中,有時“育人”比“教書”還重要。“教書”關乎智商,而“育人”關乎情商,只重視智商而忽視情商的師生關係是“近視”的。在和諧的師生關係中,只有關注學生的生活和思想發展,傳道授業才會事半功倍。不斷反思,不斷探索,我會把“如何營造良好的課堂氣氛、如何構建和諧的師生關係”作為自己研究的課題,不斷推動自己的教育理論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