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思屋>學習教育>畢業論文>

淺析在高校外語教學中實踐人本主義教學理論

文思屋 人氣:2.71W

論文關鍵詞:人本主義 教學理論 外語教學 情感因素

淺析在高校外語教學中實踐人本主義教學理論

論文摘要:人本主義的教學理論注重情感因素在教學中的作用。本文在闡述人本主義教學理論的基礎上,就高校外語教學中如何實踐人本主義教學理論, 有效地進行大學生外語教學提出了一些看法,主要包括人本化的外語教學目標,人本化的外語教學內容和過程以及建立人本化的師生關係。

  受人本主義教育理念的影響,受教育者和教育中的情感因素引起了越來越多的重視。學習者的消極情感會影響其學習潛能的正常發揮,而學習者的積極情感如自尊、移情或動機能產生有利於學習的心理狀態。情感因素直接影響到學習者的學習行為和學習結果。因此,很有必要探討如何在高校外語教學中真正做到“以人為本”,實現學生的認知與情感的協調統一,促進學生個體的發展和潛能的發揮。
  一、人本主義教學理論及內涵
  1.人本主義教學理論溯源
  人本主義教學理論來源於人本主義心理學的理論。人本主義心理學的主要理論有:需要層次理論、自我實現理論和有意義學習理論。馬斯洛認為,人類行為的心理驅力是人的需要,動機是人類生存與發展的內在動力,人的活動根源於內部動機。教育的目的從根本上說就是人的“自我實現”, 在自我實現動機的驅使下,只要提供適當的環境和機會, 人性就會向健康的方向發展。羅傑斯認為,有意義學習不僅是一種增長知識的學習,而且還是一種與個人各部分經驗都融合在一起的學習。真正有意義的學習只發生在學習內容本身有意義並與學習者的學習目的具有相關性,以至於個體積極主動地參與其中。教育學者們將人本主義心理學的思想應用到了教學領域,這樣便形成了人本主義教學理論。即以學生為中心來確定教學目標和教學方式,安排教學內容和教學過程,注重教學中的情感因素, 在教學中實現學生的認知與情感的協調統一,促進學生個體的發展和潛能的發揮,促進學生創造性地學習,最終成為一個完整的人。
  2.人本主義教學理論的主要觀點
  (1)在教學目標上,人本主義教學理論強調受教育者的主體地位以及培養 “完整的人”。羅傑斯認為“真正的人本主義精神”是把受教育者放在居中的位置,把他們的“自我”看作教育的根本要求,社會所有的教育活動不僅服從“自我”的需要,而且圍繞著“自我”進行。
  鑑於世界處於迅速變化、充滿矛盾的時代,人本主義教學理論主張培養能夠適應變化和知道如何學習的人。“只有學會如何學習和學會如何適應變化的人,只有意識到沒有任何可靠的知識、惟有尋求知識的過程的人才是可靠的人、有教養的人。”人本主義教學的目標不僅僅在於傳授知識和培養能力,而在於使人得到充分、全面的發展,最終達成自我價值的充分實現。
  (2)人本主義的教學觀是以其學習觀為基礎的。人本主義的最基本的假設是人的本性是積極向上的,並且每個人都有優異的自我實現的潛能。那麼,整個教學的過程、學習的過程就是自我的發展與實現的過程。人本主義教學主張課程的內容應建立在學生的需要、生長的自然模式和個性特徵的基礎上,應體現出思維、情感和行動之間的相互滲透和相互作用,應與學生的生長過程有機地聯絡起來。美國教育學者麥克尼爾(J.D. Macnil)指出“人本主義者認為,課程的功能是要為每一個學習者提供有助於個人自由發展的、有內在獎勵的經驗。……自我實現的人這一理想,是人本主義課程的核心。”
  人本主義教學的出發點不是“任務”,而是“對個體主觀經驗的尊重”。人本主義教學不再過分強調特定學科的知識結構,而是將學生的學習和生活經驗聯絡起來,實現有意義學習。
  (3)人本主義師生觀。人本主義教學視野下的學生是可以自我選擇的自由的個體,他/她們對自己的選擇負責。人本主義教學視野下的教師不是“正確答案”的提供者,而是一位願意幫助學生探索可能答案的人;教師應是一位“促進者”。教師的任務是對學生髮展的“促進”(facilitating),而不是傳統教學中對學生的“訓練”(training)或“教導”(teaching)。教師是學生學習的促進者、鼓勵者和幫助者。
  教學中的師生關係是一種特殊的人際關係,這種人際關係需要通過雙方的認知和情感的溝通,最終達到提高學生身心素質的目的。有效的教學必須以融洽的師生關係為前提。因此,人本主義教學理論倡導情感化的師生關係,強調情感因素在教學中的作用。
  二、在外語教學中實踐人本主義教學理論
  在外語教學中如何實現學生的認知與情感協調統一,促進學生個體的發展和潛能的發揮,培養知情意合一的人呢?人本主義教學理論為外語教學提供了寶貴的教學理念,具有包括:(1)為學生提供一種歸屬感;(2)把所學的課程和學生的生活聯絡起來;(3)讓學生全身心地投入學習;(4)鼓勵學生的自我選擇和自我責任感;(5)培養學生的自我意識;(6)培養學生的自尊感;(7)調動學生的情感和情緒;(8)儘量減少對學生的批評;(9)鼓勵學生的創造性;(10)培養學生對學習過程的認識;(11)鼓勵學生的自主性;(12)允許學生自由選擇學習目標和學習方式;(13)鼓勵學生的自我評價
  下面重點闡述高校如何在人本主義教學理論指導下有效地進行大學生的外語教學。
  1.實現人本化的高校外語教學目標
  高校外語教學的基本目標是培養學生的外語綜合應用能力,使學生在今後的工作和社會交往中能用外語有效地進行交際,同時增強其自主學習能力,提高綜合文化素養,以適應我國社會發展和國際交流的需要。高校外語教學除提高學生的外語綜合應用能力之外,還應有更高的目標追求,這就是培養整體的、全面發展的人,精神豐滿的人。馬斯洛認為,“自我實現的創造性首先強調的是人格,而不是其成就。”學生良好的個性品質,如真誠、自尊、自信、理解與合作等品質的養成會讓學生受益終生。羅傑斯的個性理論又稱“自我學說”,這種學說要求“一個人必須依靠自己發現、發展和完善隱藏在內心深處的‘自我’,依靠自己在這個世界中所獲得的經驗,並藉助於情感和認知合二為一的認知途徑, 形成一個充分獨立的、創造性的、充滿著真實、信任和移情理解的完整的人”。要培養“真實、信任和移情理解的完整的人”,必須營造一種“真實、信任和理解”的環境。首先,教師應具備真誠的品質,尊重學生的情感和意見,相信每個學生都有其獨特的天賦和潛能,理解學生的心靈世界,設身處地地為學生著想。教師如果能夠做到真誠地對待每一個學生,信任和理解每一個學生,其“濡染觀摩之效,自不求而至,不為而成。”高校教師不僅要有淵博的專業知識和靈活的教學藝術,還要具備真誠、移情性理解、耐心和謙虛等人文品質。同時,教師要給予學生學習方法和學習策略方面的指導,讓學生選擇適合自己需要的材料和方法進行學習,從而讓學生學會學習。
  教師還應致力於培養學生的自我意識和自信。在一個不斷進化的社會裡,教師為學生面對未來做的最好的準備就是“讓他/她們對自己的能力有信心,讓他/她們堅信自己是有價值的,是社會的重要成員”。語言學家認為,習得第二語言是獲取一種新的語言自我的過程,這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語言學習過程存在著某種程度的個性衝突。青年大學生有比較高的自尊(Self-esteem),較容易受挫。因此,教師應瞭解並理解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困難,對他/她們在語言上所犯的錯誤要有一個全面的認識,要糾正得法,防止傷害學生自尊心,挫傷其學習積極性。教師應採用各種方式幫助學生形成健康積極的自我意識和對自我的信心。教師可以通過設計一些學生感興趣、有能力完成的教學任務和活動,讓學生在活動中學習,教師應對學生在活動中的表現予以及時的肯定和鼓勵,逐步培養和樹立學生的自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