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思屋>學習教育>畢業論文>

談文化差異與英語詞彙教學

文思屋 人氣:8.72K
談文化差異與英語詞彙教學
摘要:本文通過對比詞彙在涵義、稱呼、日常生活、性別、社交禮節、感情色彩等方面反映出的中、英兩種語言文化背景差異,來探討英語詞彙教學如何融入文化知識,以匯入文化的適度性,從而提高詞彙教學的效率,達到詞彙教學的真正目的。

關鍵詞:英語 詞彙教學 文化差異
  
  一、引言
  
  詞是語句的基本單位,日常的語言交流都是由一個個詞構成的。掌握語言不僅僅是把一個個的詞、片語、短句學好用好,更主要的是在實際的應用中把具體的文化背景知識聯絡起來,把中西方文化吃透才能在現實中運用自如,不至於出現不必要的錯誤。
  我在教學過程中發現許多學生在理解目的語(target language)時,遇到的障礙並非語言知識造成的,而是由文化差異導致的。由此可見,在詞彙教學中加強語言文化因素的對比顯的尤為重要。
  
  二、語言與文化
  
  學語言的目的是為了交流。詞彙教學也要毫無例外的為這一目的服務。人類的交際不單是一種語言現象,也是一種跨文化現象。在教學中,要對兩種交際文化進行對比,我們首先從文化談起。文化(culture)一詞是一個含義極其廣泛的詞語。1871年英國文化學家泰勒在《原始文化》一書中提出,文化“乃是包括知識、信仰、藝術、道德、法律、習俗和任何人作為一名社會成員而獲得的能力和習慣在內的複雜整體”,是狹義“文化”早期的經典界說。而廣義講是一個社會學術語,按照社會學家和人類學家對“文化”所下的定義,“文化”是指一個社會所具有的獨特的信仰、習慣、制度、目標和技術的總模式。語言是文化的一部分,並對文化起著重要作用。有些社會學家認為,語言是文化的,沒有語言就沒有文化;從另一方面看,語言又受文化的影響,反映文化。可以說語言反映一個民族的特徵,它不僅包含著該民族的歷史和文化背景,而且蘊藏著該民族對人生的看法、生活方式和思維方式。
  
  三、大學英語詞彙教學存在的主要問題
  
  在大學英語學習過程中,大部分教師都是先教單詞、短語,再講授課文和做練習。對於單詞的講解僅僅侷限於音、形、義,對於課文的講授則過分強調語法。另外,對學生所掌握詞彙的考核也僅僅要求學生會讀、會寫以及會運用單詞簡單造句,覺得文化知識對學習語言和對提大學聯考試成績無多大關係,因此往往一帶而過。這種做法的弊端是顯而易見的。絕大部分學生完成中學的英語學習,腦袋中僅僅裝滿了單詞和短語而無法表達出來。在現在的英語教學中,由於以上種種原因,雖然平時注意聽、說訓練,學生能夠運用所學的詞彙進行簡單交流,但由於對語言差異問題缺乏瞭解,以至於詞彙使用不當。
  
  四、中英文化比較及英語詞彙教學
  
  1.字面意義和涵義
  字面意義就是基本的或明顯的意義。詞的涵義是詞的隱含或附加意義。所以對於學外語的學生來說,不僅要掌握詞的字面意義,而且要知道詞的涵義。不瞭解詞彙涵義,會在語言上犯錯誤,有時誤把好言當惡語,引起談話者的一方或雙方不快;有時誤把嘲諷當稱讚,被人譏笑。
  如“peasant”一詞,是“農民”之義,但外國人眼裡不是“農民”之意。英語中的“peasant”與漢語中的“農民”所體現的意義並不完全相同,可能有不同的涵義,英語中的“peasant”是貶義。《新編緯氏大學詞典》:“一般指未受過教育的、社會地們低下的人”。在漢語中,“農民”指直接從事農業生產勞動的人,是社會主義建設中的一支重要的力量,絲毫無貶義。
  2.日常談話中的文化判別
  中國人在吃飯前後打招呼的常用語“吃了嗎?”而美國人則用“Hello”或“Hi”。如果不理解其涵義,美國人會認為,這種打招呼是說:“沒有吃的話,我正要請你到我家去呢”。再比如,漢語中的“上哪去啊?”這樣打招呼的話直譯成英語就是“Where are you going?”用這來打招呼,大部分講英語的人聽了會不高興,它們反應很可能是“It's none of your business!(你管得著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