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思屋>學習教育>畢業論文>

創新教育構建校本課程體系初探論文

文思屋 人氣:1.99W

摘要:創新教育是以著力培養學生的創新素養為基本價值取向的教育,創新教育的實施需要進行全方位的教育改革。學校通過興趣活動階段、能力培養階段和深化完善階段的實踐研究歷程,逐步構建以創新教育為辦學理念的校本課程體系,主要體現為:運用“問題導學式”教學模式校本化地實施國家課程;基於學生創新素養的培養自主開發“三位一體”的學校課程;校本化地融合課程內容,構建跨學科“全課程”的教學體系。

創新教育構建校本課程體系初探論文

關鍵詞:校本課程;創新教育;實踐研究

創新教育是以著力培養學生的創新素養為基本價值取向的教育,這裡的創新素養主要包括創新能力和創新精神。創新教育的實施需要進行全方位的教育改革,其中由於課程體系在學生培養中具有直接性和全面性,在實施創新教育的過程中應以課程建設為主線,逐步探索和建構基於創新教育的校本課程體系。

一、“問題導學式”:國家課程的校本化實施

國家課程的校本化實施是指學校對國家課程“因地(學校)制宜”“因人(學生)制宜”創造性地改編和再開發。創新能力作為一種解決問題的特殊能力,要求學生要形成完整的問題解決思維。創新精神要求學生在問題解決的活動中具有積極的心理傾向,包括強烈的問題意識、敢於質疑的精神等。

(一)“問題導學式”教學模式的內涵

“問題導學式”教學模式是指教師引領學生髮現並提出問題,師生圍繞問題進行探索的.課堂教學結構框架和活動程式。為了讓學生擁有問題意識,形成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尤其是創新性地解決問題的能力,授課教師就要通過問題引導學生進行學習。在“問題導學式”教學活動中,問題是師生共同參與課堂教學的主線,也是“問題導學式”教學模式的核心。教師通過設定問題情境引導學生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從而將知識獲得、能力培養和精神培育相結合,使學生在掌握學科知識的過程中提高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在“問題導學式”教學模式中,學生的主要學習活動是“學—問—探—結—習”:“學”指獨立自學,“問”指提出問題,“探”指相互探索,“結”指總結概括,“習”指運用知識,這五種活動構成了相互聯結的程式。

(二)“問題導學式”教學模式的實踐原則

1.循序漸進原則

循序漸進原則是課堂教學應該遵循的重要原則之一。在“問題導學式”教學過程中,我校遵循循序漸進的原則,設計與研發出適合我校自身特點的教學環節和結構,即學習—設計—踐行—反思—提煉。

2.以點帶面原則

教學模式的改革需要教師素質的提升,需要教師有參與學校教學改革的意願和相應的能力。在教學改革實踐中,各校要充分發揮骨幹教師的表率和示範作用,教師要以更高者、更強者、更優者為榜樣,努力提升自身素質。這樣,以點帶面,逐步培養教師實施校本課程的實踐能力。

3.適應性原則

適應性原則是指對“問題導學式”教學模式在探索和實踐過程中可適時做出調整,以適應不斷變化發展的狀況。“問題導學式”教學模式的探索實踐經歷了“走進—研究—超越”三個歷程,逐步改變教師對教學模式的認識,體現了“適應性”的原則。

二、“三位一體”:學校課程的自主開發

學校自主開發的課程,即狹義的校本課程。以大連市甘井子區金家街第二國小為例,在實施創新教育的過程中,金家街第二國小注重開發適合自身特點的課程,逐步形成了“三位一體”的課程體系,即德育校本課程、創新校本課程和綜合實踐活動校本課程體系。

(一)課程開發的經過

課程開發經歷了初始階段、探索階段和形成階段。初始階段學校將“科學技術創新教育課程”列為校本課程,旨在通過科技製作與創造,讓學生在參與中學會學習、學會創新。在這一階段,校本課程的開發處於探索和嘗試階段,理論基礎尚未完善,實踐水平也有待提升。探索階段是將創新教育下科技校本課程加以完善。這一階段,學校通過優化課程組合,堅持“三類齊進、優先科技”的原則,編撰《科技校本課程》必修課程和精品選修課程。最後的形成階段是指學校已經初步形成了德育校本課程、創新校本課程、綜合實踐活動校本課程“三位一體”的課程體系。

(二)自主開發的“三位一體”課程

第一,開發“小小創,創之行”德育校本課程。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引領,以創造力的培養為依託,全面發展學生的道德認知、道德情感、道德意志以及道德行為。第二,開發“小小創,創之慧”創新校本課程,使學生在學習與實踐的過程中提升創新能力,發掘創新智慧。第三,開發“小小創,創之樂”綜合實踐活動校本課程,作為對傳統學科課程的補充,綜合實踐活動課程著意培養學生跨學科的、綜合的、統整的核心素養。學校設計開發校本綜合實踐活動課程,主旨就是鼓勵學生動手實踐、創造發明。

三、“全課程”:課程內容的校本化融合

創新教育需要培養學生的全面知識技能,而且這些知識技能應是多學科、以問題為核心組織起來的。傳統的分科教學使不同的學科之間缺乏必要的聯絡,學生只能獲得碎片化的知識,不能對知識有一個整體的認識。基於此,學校在課程內容的校本化改革實踐中,構建了“全課程”的教學體系。

(一)拓展原有的課程內容

在具體教學過程中拓展原有學科的課程內容,能夠加深學生對學科課程內容的理解程度,能夠在課程內容拓展融合中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能夠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例如把原有的語文學科與經典閱讀相結合,開展“古詩詞魅力秀”系列活動等。

(二)實現跨學科深度融合

組織教師進行“全課程”教學專題研究,採取將國家課程、地方課程和校本課程相結合的方式,並選取典型範例進行研究和推廣。在學校教學的“全課程”實踐中,師生以“問題”為主線,在問題的情境中體驗跨學科課程的融合。“全課程”學科教學的實踐,實現了各學科協同育人,使人才培養成為一個立體化同向協同的過程。經過幾輪的實踐研究,學生的創新能力與教師的教學水平均得到了提升。

參考文獻:

[1]許潔英.國家課程、地方課程和校本課程的含義、目的及地位[J].教育研究,2015(8):34.

[2]徐玉珍.論國家課程的校本化實施[J].教育研究,2008(2):53-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