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思屋>辦事指南>事蹟材料>

秦良玉的生平事蹟

文思屋 人氣:1.29W

秦良玉(1574~1648年),漢族,字貞素。四川忠州(今屬重慶忠縣)人。後嫁入石柱縣。明朝末期戰功卓著的民族英雄、女將軍、軍事家、抗清名將。

秦良玉的生平事蹟

秦良玉一生戎馬40餘年,足跡遍及長城內外、大江南北、雲貴高原、四川盆地。秦良玉是中國歷史上唯一單獨載入正史·將相列傳(非列女傳)的巾幗英雄。唯一憑戰功封侯的女將軍。為數不多的文武雙全女子。郭沫若曾撰文讚譽秦良玉:“像她這樣不怕死不愛錢的一位女將,在歷史上畢竟是很少的”。北京宣武門四川營衚衕就是她北上勤王屯兵遺址(門上刻“蜀女界偉人秦少保駐兵遺址”十二大字)。

根據重慶官方對秦良玉所遺留下來的衣物等遺物測定,其身高約1米86左右。(據藏於重慶博物館的秦良玉藍緞平金繡蟒袍,此袍長171cm,袖長96.5cm)史書記載道:“良玉為人饒膽智,善騎射,兼通詞翰,儀度嫻雅。而馭下嚴峻,每行軍發令,戎伍肅然。所部號白桿兵,為遠近所憚。”

萬曆二年(1574年)正月八年級申時,良玉出生於一個歲貢生的家庭。她自幼深受封建家庭“執干戈以衛社稷”的思想影響,從其父秦葵操練武藝,演習陣法,顯露出一般女子所難企及的軍事才能,素以“饒膽智、善騎射、熟韜略、工詞翰、儀度嫻雅、而馭下嚴峻”稱著於世。幼年時代秦良玉就樹立了一顆掌軍掛帥的雄心。秦葵曾對她說:“惜不冠耳,汝兄弟皆不及也。”她答道:“使兒掌兵柄,夫人城,娘子軍不足道也”。

萬曆二十三年(1595年)嫁石柱宣撫使馬千乘為妻,她激勵其夫並幫助其在石柱建立了一支“戎伍肅然”為遠近所憚的"白桿兵"。史料載道:“(良玉)間語千乘曰:‘今天下多故,石砫界黔、楚、蜀交,不可不練兵為保境計。且男兒當立功萬里,繼先高祖新息侯家聲,何區區固吾圉為?’千乘唯唯。與侯同治兵,每號令必商之侯。其下皆畏敬侯,至不敢仰視。而侯實溫文嫻雅,士樂為之用。此皆侯如事,舊史並無記載。”

萬曆二十七年(1599年),與丈夫馬千乘到播州(今遵義)參加平定楊應龍叛亂之戰,擒獲賊首鄧坎。《明史》載道:“明年正月二日,賊乘官軍宴,夜襲。良玉夫婦首擊敗之,追入賊境,連破金築等七寨。已,偕酉陽諸軍直取桑木關,大敗賊眾,為南川路戰功第一。賊平,良玉不言功”。“女將軍”稱號遂傳開,時年25歲。

萬曆四十一年(1613年),八月,馬千乘因為開礦的事得罪太監邱乘雲,瘐死雲陽獄中。按土司夫死子襲,兒子年幼則妻襲之制,秦良玉沿襲了丈夫的官職任石砫宣撫使。時年39歲。

萬曆四十八年(1620年),六月,後金女真族率兵入侵遼東,朝廷詔令徵兵援遼。良玉遣其兄秦邦屏、弟弟秦民屏率五千白桿兵先行,接著自統精卒三千與兒子馬祥麟趕赴遼東戰場。邦屏、民屏率兵抵遼陽後奉命鎮守瀋陽西南渾河附近。

天啟元年(1621年),三月,後金兵圍困瀋陽。邦屏等奉命馳援,兵至渾河,悉瀋陽失守,眾軍同仇敵愾,“白桿兵”一馬當先,勇渡渾河。在橋北結營未緒,即遭敵四面襲擊,與友軍以萬餘人抵敵數萬人,殺敵數千人。惡戰中敵主力趕到,明軍寡不敵眾,秦邦屏率部英勇拼殺,和士兵千餘捐軀沙場,秦民屏身負重傷突圍脫險。史載此次血戰為“遼河以東用兵以來的第一血戰”,兵部尚書張鶴鳴奏稱:“渾河血戰,首功數千,實石砫、酉陽二土司功。”

同年(1621年),四月,秦良玉親自統精卒三千北上,鎮守今山海關,在附近與後金敵軍遭遇,激戰中,她兒子馬祥麟目中箭,仍然拔箭逐賊,斬獲如故,敵軍皆驚退,被軍中譽為“趙子龍”、“小馬超”。朝廷聞報,明熹宗御賜“忠義可嘉”匾額,並賜秦良玉為誥命夫人,加升二品服飾,並命良玉回四川蜀中再徵兵二千赴援。時年47歲。

同年(1621年),九月,永寧宣撫奢崇明叛,適逢秦良玉回四川,奢崇明派遣使者想與她結盟反叛。秦良玉斬使留下金銀,然後轉戰重慶、成都和瀘州等地,收復新都。

天啟二年(1622年),秦良玉的白桿兵赴蜀地解成都之圍。回師攻克二郎關、佛圖關,收復復重慶。此時朝廷加命封夫人,賜誥命,復授都督僉事,充總兵官。

天啟三年(1623年),秦良玉打敗在永寧盤踞的奢崇明叛軍殘部,平定全川;同年平定“鬆藩叛亂”。

崇禎三年(1630年),北面的永平四城失守,畿輔震動京城危機,詔天下勤王,各方將領自保不暇,逗留不前不敢勤王。唯獨秦良玉率兵慷慨誓眾,率河北一帶人民捐資濟餉、裹糧率師,晝夜兼程,再次馳援京師。崇禎皇帝優詔褒美,晉封都督同知,掛鎮東將軍印。召見她於平臺,賜彩帛羊酒,並賦四詩旌其功。時年56歲。

崇禎四年(1631年),秦良玉在保衛大淩河築城戰鬥中,再建“首功”。

崇禎六年(1633年),良玉自京師還,專防川東。馬祥麟、張鳳儀、秦翼明留守京師

崇禎七年(1634年),張獻忠入川,秦良玉與正好回川的兒子馬祥麟前後夾擊,在夔州(奉節)打敗張獻忠,使之退走湖廣。

崇禎十三年(1640年),羅汝才犯四川,秦良玉領兵至,羅汝才聽聞女將軍至不戰而逃,秦良玉率白桿兵追擊,在巫山和夔州重創羅汝才農民軍。並奪其大纛。擒其渠副塌天。

崇禎十七年(1644年),督師楊嗣昌盡驅賊入川。張獻忠、羅汝才聯軍再犯四川,殺老將張令,秦良玉馳援夔州,然不敵聯軍,因四川巡撫邵捷春不採用她的計謀,一意孤行導致全川淪陷,秦良玉只得退回石柱。

大明隆武二年(1646年),清軍攻佔北京,大舉南侵,秦良玉已年七十三歲,毅然接受流亡的小“隆武政權”賜封太子太保、忠貞侯封號以及“太子太保總鎮關防”官印,繼續高舉“扶明抗清”的旗幟,準備前往福建抗清,然而鄭芝龍叛變,小明朝隆武帝被捉,未能成行。

大明永曆二年(1648年),在西南的永曆皇帝派人加秦良玉太子太傅,授“四川招討使”。久臥病床的一代女豪傑,聞之躍然而起,拜伏受詔,感泣道:“老婦人朽骨餘生,實先皇帝(崇禎)恩賜,定當負弩前驅,以報皇恩!”使者大喜,即刻回朝覆命,可惜的是,幾日之後,秦良玉就因病重抱恨而終。

大明永曆二年(1648年)五月二十一日,秦良玉薨於大都督府玉音樓,葬於石柱縣東3公里處、龍河北岸的回龍山(今石柱縣大河鄉鴨樁村),享年75歲。

(1574~1648年),漢族,字貞素。四川忠州(今屬重慶忠縣)人。後嫁入石柱縣。明朝末期戰功卓著的民族英雄、女將軍、軍事家、抗清名將。

秦良玉一生戎馬40餘年,足跡遍及長城內外、大江南北、雲貴高原、四川盆地。秦良玉是中國歷史上唯一單獨載入正史·將相列傳(非列女傳)的巾幗英雄。唯一憑戰功封侯的女將軍。為數不多的文武雙全女子。郭沫若曾撰文讚譽秦良玉:“像她這樣不怕死不愛錢的一位女將,在歷史上畢竟是很少的”。北京宣武門四川營衚衕就是她北上勤王屯兵遺址(門上刻“蜀女界偉人秦少保駐兵遺址”十二大字)。

根據重慶官方對秦良玉所遺留下來的`衣物等遺物測定,其身高約1米86左右。(據藏於重慶博物館的秦良玉藍緞平金繡蟒袍,此袍長171cm,袖長96.5cm)史書記載道:“良玉為人饒膽智,善騎射,兼通詞翰,儀度嫻雅。而馭下嚴峻,每行軍發令,戎伍肅然。所部號白桿兵,為遠近所憚。”

萬曆二年(1574年)正月八年級申時,良玉出生於一個歲貢生的家庭。她自幼深受封建家庭“執干戈以衛社稷”的思想影響,從其父秦葵操練武藝,演習陣法,顯露出一般女子所難企及的軍事才能,素以“饒膽智、善騎射、熟韜略、工詞翰、儀度嫻雅、而馭下嚴峻”稱著於世。幼年時代秦良玉就樹立了一顆掌軍掛帥的雄心。秦葵曾對她說:“惜不冠耳,汝兄弟皆不及也。”她答道:“使兒掌兵柄,夫人城,娘子軍不足道也”。

萬曆二十三年(1595年)嫁石柱宣撫使馬千乘為妻,她激勵其夫並幫助其在石柱建立了一支“戎伍肅然”為遠近所憚的"白桿兵"。史料載道:“(良玉)間語千乘曰:‘今天下多故,石砫界黔、楚、蜀交,不可不練兵為保境計。且男兒當立功萬里,繼先高祖新息侯家聲,何區區固吾圉為?’千乘唯唯。與侯同治兵,每號令必商之侯。其下皆畏敬侯,至不敢仰視。而侯實溫文嫻雅,士樂為之用。此皆侯如事,舊史並無記載。”

萬曆二十七年(1599年),與丈夫馬千乘到播州(今遵義)參加平定楊應龍叛亂之戰,擒獲賊首鄧坎。《明史》載道:“明年正月二日,賊乘官軍宴,夜襲。良玉夫婦首擊敗之,追入賊境,連破金築等七寨。已,偕酉陽諸軍直取桑木關,大敗賊眾,為南川路戰功第一。賊平,良玉不言功”。“女將軍”稱號遂傳開,時年25歲。

萬曆四十一年(1613年),八月,馬千乘因為開礦的事得罪太監邱乘雲,瘐死雲陽獄中。按土司夫死子襲,兒子年幼則妻襲之制,秦良玉沿襲了丈夫的官職任石砫宣撫使。時年39歲。

萬曆四十八年(1620年),六月,後金女真族率兵入侵遼東,朝廷詔令徵兵援遼。良玉遣其兄秦邦屏、弟弟秦民屏率五千白桿兵先行,接著自統精卒三千與兒子馬祥麟趕赴遼東戰場。邦屏、民屏率兵抵遼陽後奉命鎮守瀋陽西南渾河附近。

天啟元年(1621年),三月,後金兵圍困瀋陽。邦屏等奉命馳援,兵至渾河,悉瀋陽失守,眾軍同仇敵愾,“白桿兵”一馬當先,勇渡渾河。在橋北結營未緒,即遭敵四面襲擊,與友軍以萬餘人抵敵數萬人,殺敵數千人。惡戰中敵主力趕到,明軍寡不敵眾,秦邦屏率部英勇拼殺,和士兵千餘捐軀沙場,秦民屏身負重傷突圍脫險。史載此次血戰為“遼河以東用兵以來的第一血戰”,兵部尚書張鶴鳴奏稱:“渾河血戰,首功數千,實石砫、酉陽二土司功。”

同年(1621年),四月,秦良玉親自統精卒三千北上,鎮守今山海關,在附近與後金敵軍遭遇,激戰中,她兒子馬祥麟目中箭,仍然拔箭逐賊,斬獲如故,敵軍皆驚退,被軍中譽為“趙子龍”、“小馬超”。朝廷聞報,明熹宗御賜“忠義可嘉”匾額,並賜秦良玉為誥命夫人,加升二品服飾,並命良玉回四川蜀中再徵兵二千赴援。時年47歲。

同年(1621年),九月,永寧宣撫奢崇明叛,適逢秦良玉回四川,奢崇明派遣使者想與她結盟反叛。秦良玉斬使留下金銀,然後轉戰重慶、成都和瀘州等地,收復新都。

天啟二年(1622年),秦良玉的白桿兵赴蜀地解成都之圍。回師攻克二郎關、佛圖關,收復復重慶。此時朝廷加命封夫人,賜誥命,復授都督僉事,充總兵官。

天啟三年(1623年),秦良玉打敗在永寧盤踞的奢崇明叛軍殘部,平定全川;同年平定“鬆藩叛亂”。

崇禎三年(1630年),北面的永平四城失守,畿輔震動京城危機,詔天下勤王,各方將領自保不暇,逗留不前不敢勤王。唯獨秦良玉率兵慷慨誓眾,率河北一帶人民捐資濟餉、裹糧率師,晝夜兼程,再次馳援京師。崇禎皇帝優詔褒美,晉封都督同知,掛鎮東將軍印。召見她於平臺,賜彩帛羊酒,並賦四詩旌其功。時年56歲。

崇禎四年(1631年),秦良玉在保衛大淩河築城戰鬥中,再建“首功”。

崇禎六年(1633年),良玉自京師還,專防川東。馬祥麟、張鳳儀、秦翼明留守京師

崇禎七年(1634年),張獻忠入川,秦良玉與正好回川的兒子馬祥麟前後夾擊,在夔州(奉節)打敗張獻忠,使之退走湖廣。

崇禎十三年(1640年),羅汝才犯四川,秦良玉領兵至,羅汝才聽聞女將軍至不戰而逃,秦良玉率白桿兵追擊,在巫山和夔州重創羅汝才農民軍。並奪其大纛。擒其渠副塌天。

崇禎十七年(1644年),督師楊嗣昌盡驅賊入川。張獻忠、羅汝才聯軍再犯四川,殺老將張令,秦良玉馳援夔州,然不敵聯軍,因四川巡撫邵捷春不採用她的計謀,一意孤行導致全川淪陷,秦良玉只得退回石柱。

大明隆武二年(1646年),清軍攻佔北京,大舉南侵,秦良玉已年七十三歲,毅然接受流亡的小“隆武政權”賜封太子太保、忠貞侯封號以及“太子太保總鎮關防”官印,繼續高舉“扶明抗清”的旗幟,準備前往福建抗清,然而鄭芝龍叛變,小明朝隆武帝被捉,未能成行。

大明永曆二年(1648年),在西南的永曆皇帝派人加秦良玉太子太傅,授“四川招討使”。久臥病床的一代女豪傑,聞之躍然而起,拜伏受詔,感泣道:“老婦人朽骨餘生,實先皇帝(崇禎)恩賜,定當負弩前驅,以報皇恩!”使者大喜,即刻回朝覆命,可惜的是,幾日之後,秦良玉就因病重抱恨而終。

大明永曆二年(1648年)五月二十一日,秦良玉薨於大都督府玉音樓,葬於石柱縣東3公里處、龍河北岸的回龍山(今石柱縣大河鄉鴨樁村),享年75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