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思屋>演講稿>說課稿範文>

【精品】高中說課稿模板集錦四篇

文思屋 人氣:2.82W

作為一位無私奉獻的人民教師,就難以避免地要準備說課稿,編寫說課稿是提高業務素質的有效途徑。寫說課稿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高中說課稿6篇,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精品】高中說課稿模板集錦四篇

高中說課稿 篇1

一、說教學內容

1.欄間跑技術 2.素質練習

二、指導思想

以育人為宗旨,緊緊圍繞“為了每位學生的發展”這一課改核心理念,切實貫徹“健康第一”的指導思想,以學生為本,實施素質教育。體育教學只有更好地落實“健康第一”的指導思想,才能真正地體現體育與健康課程的性質,使學生在掌握體育與健康課程基本知識和運動技能的同時,形成體育與健康的意識,養成良好的體育鍛煉習慣,培養終身體育觀,切實提高體質健康水平,真正實現身體、心理、社會適應的三維健康目標。“課程標準”確定了“起跑跨過第一個欄”“欄間跑”“全程跨欄跑”作為高中的教學內容。因此,在新課程改革背景下,在體育教學中,應根據學校的具體情況,致力於體育新課程改革,建設具有特色的課程模式,體現傳統專案學校的教育理念。

三、教學目標

1.通過學習欄間跑,使學生全面掌握跨欄跑的技術和方法,進一步提高跨欄跑的技術質量;

2.發展學生的速度、力量、耐力、柔韌、靈敏等身體素質和動作的協調、準確與節奏感,提高學生的運動能力;

3.提高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消除畏懼心理,增強自信心和安全意識;

4.培養學生勇敢果斷、不畏困難、戰勝自我的意志品質和互助協作、積極進取的精神。

四、說教材

根據“課程標準”的要求,欄間跑是高中學段跨欄跑的“知識點”,高一年級主要學習了“起跑跨過第一個欄”的技術,高二年級的跨欄跑教學要求進一步建立正確的動作概念,重點發展欄間跑和連續過欄的能力。本課組織以“ 50米快速跑中跨過5個低欄”的單元教學,共安排5課次,本課是第2次課。

欄間跑是指除去跨欄步以外的欄間距離跑部分。欄間距是固定的,因此欄間跑的節奏也就是每個欄間跑的步數也應是固定的,教學中通常採用三步或五步的欄間跑節奏。為了減緩“過欄”給跑帶來不利影響,採用比較合理的節奏跑過欄間的距離十分重要。從技術角度要求在欄間跑中要保持較高的身體重心,用前腳掌著地,加大後蹬用力和擺臂幅度,儘量加快動作的節奏,併為過下一欄做好必要的技術和心理準備。欄間跑的主要任務是發揮跑速,保持節奏,準備攻欄。

本課的教學重點是改進跨欄步、學習欄間跑技術;教學難點是欄間跑的節奏,培養運動感覺。

五、學情分析

此次授課物件為高二年級的學生,學習過了快速跑、接力跑、耐久跑等其它田徑教學內容之後,身體素質基礎較以前更加紮實,身心發展逐漸成熟,具有了較高的運動能力,而且學生的觀察、思考、判斷和分析能力不斷提高,接受新事物的能力強,反應敏捷,參與體育運動的熱情比較強烈並具備了一定的運動基礎和自我保護能力。雖然高一時都學習過跨欄技術,但學生普遍對過欄技術掌握得不太熟練,仍有部分學生由於有過欄心理障礙,害怕受傷,不敢進行欄上練習,特別是女生尤為突出,雖然柔韌性較好,但力量相對較弱,動作幅度小,身體重心起伏不大,懼欄心理自然更強。為了增強學生的自信心,在第一次課教學中,利用了我國優秀跨欄選手劉翔、史冬鵬、紀偉等的“明星效應”激發了學生學習跨欄跑的熱情,使學生產生了強烈的好奇感,表現出了濃厚的興趣,因而為進一步學習跨欄跑技術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六、教法與學法

1.教法

主要採用講解法、直觀教學法、分解練習法、遊戲競賽法、提問作答法、糾正錯誤法、表揚鼓勵法、分組練習法,分層遞進法等,充分發揮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的主導作用。

2.教法策略

(1)在教學實踐中,不過多地追求動作技術細節,以多種多樣的教學、鍛鍊手段,全面發展學生的身體素質,提高跑的能力;

(2)設定不同的教學情景,如不同欄高、不同等距、體操墊等方式引導學生,消除畏懼心理;

(3)加強跨欄跑自主學習的研究;

(4)應注意安全,教育學生採用適合自己身體情況的學練方法和手段,切記不要蠻幹,更不要進行逆向跨欄練習;

(5)與短跑教學相結合,如:高抬腿跑、後蹬跑,加速跑30~50米,快速跑50~80米,重複跑60~100米等的教學與練習,發展學生的運動能力。

3.學法

主要採用觀察法、表象訓練法、模仿練習法、分組練習法、合作學習法、重複練習法、自我評價法和小組評價法等,充分體現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主體作用,培養學生實踐能力和自我管理能力。

4.學法策略

(1)指導學生自行設計、規定本人的起跑線到第一欄的距離、欄間距、最後一欄到50米終點線的距離、欄高等學練條件,降低難度,靈活教學,以增進練習的樂趣和實際效果;

(2)指導學生採用多種練習手段,改進與提高運動技術水平;

(3)引導和啟發學生通過跨欄學練,體驗成功,增強自信心,培養勇於拼搏、克服困難的品質;

(4)引導學生重視跨欄跑學練與思想品質的培養。

七、教學過程

(一)準備部分(10~12分鐘)

1.課堂常規(2分鐘):提出要求,對學生進行紀律性和安全性教育,以利於教學的順利進行。

(1)體育委員整隊,清點人數,並向老師報告出勤情況;

(2)師生問好!

(3)老師宣佈上課內容、目標和要求;

(4)檢查著裝;

(5)安排見習生。

2.準備活動(8~10分鐘):通過組織慢跑熱身和自主熱身練習,使學生的主要肌肉和關節得到有效的活動,提高學生的神經興奮性,為基本部分教學做好身心準備。

(1)組織熱身:學生成二路縱隊在體育委員的帶領下繞田徑場慢跑400米;

(2)自主熱身:自由分組輪換,分別利用毽球、跳繩、足球、體操墊等器材在一定區域內進行活動。

(二)基本部分(30分鐘)

1.欄間跑的具體教學步驟(25分鐘):分組不輪換,採用直觀教學法和講解法,使學生在大腦皮層建立動作表象,採用分解練習法等對學生進行系統性教學,逐步使學生掌握正確的欄間跑技術,培養學生的欄間節奏感,提高障礙跑的運動能力。

(1)通過觀察、模仿等方法,進一步明確欄間跑的技術概念及動作要點,模仿練習1分鐘;

(2)“跨欄坐”練習,練習2分鐘;

(3)欄間跑技術模仿練習,學會體會欄間跑的節奏,練習4~6次;

(4)行進間從欄側做連續擺動腿攻欄練習,練習3~5次;

(5)行進間從欄側做起跨腿的提拉過欄練習,練習3~5次;

(6)用適宜於自己的節奏,跑動中從欄側跨過3~5個欄,練習3~5次;

(7)用較合理的節奏,跑動中連續過5個欄,練習6~8次;

(8)分層練習:按能力分組,降低欄高或調整欄距或減少欄數。

學生練習時,教師巡迴指導,調動學生進行自評和互評,及時給予表揚與鼓勵並糾正錯誤。

2.素質練習(5分鐘):以上肢練習為主,分四組進行練習,各小組自主選擇練習內容和練習方式,可以合理利用有效教學資源,教師在旁觀察與指導。

(三)結束部分(3~5分鐘)

有組織的結束教學活動,逐漸恢復學生身體機能,愉快地結束本課。

1.學生圍繞老師散點集合;

2.放鬆練習(2分鐘):在音樂伴奏下,教師引導學生揉捏、拍打、抖動、擺動大小腿,做深呼吸,放鬆身心,逐漸恢復心率;

3.小結本課學習情況;

4.佈置課外作業;

5.安排學生歸還器材;

6.師生再見(下課 )。

八、運動負荷

學生參與各項練習很積極,課堂氣氛活躍,順利完成了教學任務,課的教學目標基本實現。預計本次課的平均心率為130~140次/分,預計課的練習密度為35~40%,練習強度較大。

九、場地器材

本次課在田徑場直跑道上進行,所需器材有欄架20個、體操墊4塊、跳繩8根、毽球10個、足球2個、掛圖10張、展板2塊、錄音機1臺、口哨1個、秒錶1只。

高中說課稿 篇2

大家好,我是來自高平一中的王雕,我說課的題目是《彈力》,下面我將從教學指導思想、教材分析、學情分析、教學目標、教學重難點、教學策略、教學過程、板書設計這幾個方面來說這節課。

一、教學指導思想

物理學是以實驗為基礎的自然科學,精彩的實驗設計不僅能強化學生的學習動機,而且能讓學生在參與實驗的過程中掌握知識,體會科學的物理思想。 由於高一新生正處於從國中物理向高中物理跨越的階段,所以本節教材在文字敘述上非常簡潔並配有大量的插圖,內容直觀、感性,較易為學生接受,但若只是照本宣科,教學會很空泛,因此我將這節課設計成了實驗探究課,採用“問題→猜想→實驗→結論”的課堂教學模式,讓學生在實驗探究中培養科學的思維方式。

二、教材分析

1. 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彈力》是高中物理新課程(必修1)第三章第二節的內容,是力學的核心內容之一,在整個高中物理中佔有相當重要的地位,通過彈力的學習可以為以後正確進行受力分析打下基礎。

2. 教材的特點

教材從物體的明顯形變引入,繼而通過放大的思想演示“微小形變”,用例項引出了形變、彈性形變和彈力的概念。並通過研究形變來探究彈力產生的原因及方向。對於胡克定律的教學,要求學生親身體驗,設計實驗進行探究。

三、學情分析

1. 知識層面

學生通過國中階段的學習,對彈力已經有了初步認識,但彈力產生的原因和彈力的方向還理解的不透徹,需要通過本節課的學習對彈力有一個更全面的認識。

2. 能力層面

學生具備一定的實驗操作技能、能對實驗現象及結果作出初步分析,但通過小組合作探究,得出實驗結論的能力還有待提高。

3. 心理層面

學生們好奇心強,有實驗探究的熱情,有通過實驗認識、解決生活中問題的願望,但還不能完整體會出知識所體現的內在價值。

四、教學目標

按照新課標理念和對教材的分析,我設計如下的三維目標:

知識與技能

1. 知道形變的概念以及形變的分類

2. 掌握彈力產生的條件,會判斷彈力的有無及方向

3. 知道彈力的大小與形變有關

4. 能夠使用表格、圖象法進行資料處理得出彈簧彈力與形變數的關係 過程與方法

1. 通過微小形變的實驗,讓學生體會“放大”思想

2. 通過對比實驗,讓學生體會等效思想

3. 通過學生演示實驗,讓學生逐步體會構建物理模型的思想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 通過實驗、討論、交流、展示,培養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的精神

2. 感受彈力在生產和生活中的應用,體會物理與生產生活息息相關

3. 讓學生體會到科學思維方式和科學研究方法

五、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

1. 學習科學的探究方法 培養良好的思維習慣

2. 實驗探究彈力產生的過程和彈力的方向

教學難點:

1. 科學思維方式的培養

2. 彈力產生的條件 方向

3. 探究彈簧彈力與形變關係的實驗設計

六、教學策略

教法

物理教學以實驗探究為基礎,重在啟發思維,教會方法。本節課利用多媒體輔助教學,採用創設情景——觀察——猜想——實驗——歸納總結相結合的教學方法。

本節課的難點之一是探究彈簧彈力與形變關係的實驗設計,為突破這一難點,教師採用微課的形式對學生進行啟發,進而學生分組實驗探究,得出結論。

學法

學生是課堂教學的主體,本節課的教學過程中通過讓學生體驗生活中的常見形變,巧用引導性提問,激發學生的積極性,讓學生在輕鬆、自主、討論的學習氛圍中完成學習任務。

七、教學過程

為使本節課圍繞重點、突破難點,同時讓學生在課堂教學中能力得到提高,我設計如下教學過程。

(一)學生體驗,匯入新課

(課前每小組分發實驗器材)

讓學生動手體驗實驗器材,感受形變。

設計意圖:學生切身體驗各種器材,感受到形變,對本節課的內容充滿好奇,為學習新課做準備。

(二)師生演示,認識形變

1. 師生演示橡皮筋、揉紙團等實驗。

設計意圖:師生共同參與實驗,親身體會形變的不同型別,並通過展示圖片,對學生進行安全教育和情感教育。

2. 丟擲問題:彈簧的形變是否一定是彈性形變。

設計意圖: 在學生初步掌握了彈性形變的概念後,設定該問題,通過教師引導,能夠加深學生對彈性形變和彈性限度的理解。

3. 學生按壓桌面,教師演示實驗,學生觀察到光點的移動。

設計意圖:用手按壓桌面,手的形變很容易觀察到,但桌面是否發生了形變卻很難觀察,教師採用微小形變演示儀使學生觀察到這種形變,從而讓學生在感受到微小形變的同時,也體會到了物理實驗中的“放大”思想。

(三)問題導學,初探彈力

1. 彈力的產生

教師丟擲問題:發生彈性形變的物體想做什麼?

學生思考,教師引入彈力。

教師繼續設問:彈力是如何產生的?

學生上臺演示橡皮筋實驗和學生兩人一組演示推手實驗。

設計意圖:通過實驗,讓學生親身感受彈力的產生,同時教師引導學生在感受彈力的同時注意明確彈力中的施力物體和受力物體,從而為彈力定義和方向的學習做好準備。

2. 彈力的定義

學生閱讀彈力定義,然後參與演示實驗。

設計意圖:通過逐字閱讀彈力的定義,使學生初步認識了彈力,但由於概念較為抽象,因此在閱讀後,讓學生通過實驗,將彈力定義中的形變物體具體化,變成看得見、摸得著的,從而更加深刻的體會到彈力的定義。

(四)小組合作,再探彈力

1. 問題探究:彈力產生的條件

5名學生演示實驗,教師引導,得出彈力產生的條件,之後引入例題,加深理解。

設計意圖:學生先通過觀看實驗,清楚地感受到彈力產生所需要的條件,之後,師生共同完成練習,在練習中讓學生學會利用”撤物法”判斷彈力是否存在。

2. 設計實驗,探究彈力的方向

設計意圖:彈力的方向是本節的難點,為順利突破,教師引導學生設計多個演示實驗,通過問題—猜想—設計實驗—歸納總結的探究方法,不但讓學生探究出彈力方向,也讓學生的思維方式得到培養。

3. 學生展示彈力方向

設計意圖:學生雖掌握了彈力的方向,但在具體案例中如何去畫彈力的方向仍存在疑慮,通過上臺展示,進而組內交流、更正,之後再展示,最終由教師點撥,掌握常見彈力的方向。充分體現了學生在課堂中的主體地位。

(五)實驗探究,感悟應用

1. 問題探究:彈力大小與什麼有關

學生實驗,總結出彈力的大小與形變有關。

設計意圖:這個問題對於學生來說較難回答,因此,教師引導學生在實驗中

親身體會,得出結論。

2. 進一步探究:彈簧的彈力與形變數之間的關係

播放微課,引導學生實驗探究,得出結論。

設計意圖:引入微課,啟發學生進行探究,感受資料處理在實驗探究中的魅力。

3. 展示圖片

設計意圖:讓學生感受彈力在生產和生活當中的應用,體會到物理學科與生活息息相關。

(六)課堂小結

總結本節課的內容。並讓學生上臺演示實驗,教師提出問題:彈簧的彈力與彈簧長度之間有什麼關係,留給學生進行課後探究。

設計意圖:當堂總結,是一節課的點睛之筆,通過總結幫助學生形成知識綱要,提高學習的水平,而課後探究實驗的設計則能進一步增強學生的探究意識。

高中說課稿 篇3


一、說課標

資訊科技教育的目標是培養學生良好的資訊素養,包括資訊意識、資訊倫理道德、資訊科技基本知識和技能,以及獲取資訊、傳輸資訊、處理資訊和應用資訊的能力。教育學生正確地使用資訊科技,把資訊科技作為支援終身學習和合作學習的手段,為適應資訊社會學習、工作和生活打下基礎。

 二、說教材

1、教學內容分析

普通高中資訊科技新課標中規定,《資訊科技基礎》是高中資訊科技課程的必修模組,是高中學生資訊素養提升的基礎,也是學習各選修模組的前提,具有普遍價值。《資訊獲取的一般過程》是教育科學出版社出版的普通高中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資訊科技基礎》(必修)第二章第一節的內容。本節內容是在第一章概述資訊與資訊科技之後,對人類獲取資訊過程的概述,主要介紹了資訊獲取的一般過程及其優化,旨在使學習者在巨集觀上對資訊獲取活動有一定的把握,為後繼的學習提供支援,因此本節課屬於資訊科技課的基礎內容,在整個教材乃至整個資訊科技課程中都處於比較重要的地位。

2、教學目標分析

根據資訊科技課程標準的要求,結合本學科的特點及授課學生的情況,制定本節課以下的三維目標:

(1)知識與技能目標

體驗資訊獲取活動的共同特徵和一般規律,能夠總結、推匯出資訊獲取的一般過程,掌握資訊來源的多樣性並分析其原因,掌握資訊獲取的途徑和方法並進行選擇,培養分析、比較、規劃和歸納能力。

(2)過程與方法目標

能從日常生活、學習中發現和歸納需要利用資訊解決的問題,通過問題分析確定資訊需求,嘗試設計資訊獲取的具體方案,並進行評價。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體驗資訊科技蘊含的文化內涵,激發和保持對資訊科技的求知慾,形成積極主動地學習和使用資訊科技、參與資訊活動的態度。

4、教學重點

根據教學內容的組織和教學目標的要求,將本節課的教學重點確定為:資訊獲取過程的分析和資訊獲取方案的確定。

5、教學難點

根據學生的認知水平,確定教學中的難點為:資訊獲取方案的設計和優化。

三、說學情

本課的授課物件為剛入校不久的高一年級新生,部分來自農村的學生在國中階段對資訊科技接觸較少,大多數來自市區的學生雖然具有基本的資訊科技操作能力,但是對於資訊及資訊科技的理論基礎沒有系統的瞭解,所以總得來說,學習者的資訊素養不高,遇到問題時缺乏自然而然的資訊意識和資訊需求,更缺乏自覺的資訊行為。因此,在教學過程中,通過創設情境,設定任務,讓學生在完成任務的過程中將教材的理論知識內化為自身的資訊意識。

 四、說教法

本節課屬於資訊科技基礎的理論內容,純粹的理論講解,無法引起學生的興趣,也容易使理論與實踐脫節。資訊科技教學大綱明確指出:知識及技能的傳授應以完成典型“任務”為主。根據本課教學內容的特點,依據新課改理念,教學目標及重難點的分析,我主要採用“創設情境”、“任務驅動”和“自主探究”等教學方法,讓學生在情境問題的驅動下,自覺完成知識的建構,在建構知識的同時,也發掘出理論與實踐的結合點。教學中,啟發、誘導學習,使課堂能在生動、有趣、高效中進行。

 五、說學法

建構主義學習理論強調以學生為中心,要求學生由知識的灌輸物件轉變為資訊加工的主體。新課程理念也提出,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發揮學生的主體地位和教師的主導作用。因此,在教學中,不斷引導學生通過自主探究和協作學習的方法進行學習。

六、說教學程式

根據本課教學內容以及資訊科技課程學科特點,結合學生的實際認知水平和生活情感,設計教學流程如下:

(1)創設情境,激情匯入 (5分鐘)

首先通過幻燈片展示幾幅大學美麗的校園風光,創設情境:假如現在你是一名準備填報大學聯考志願的高三學生,不瞭解各個大學的情況,該怎麼辦?引導學生獨立思考,自由回答。根據學生回答,教師加以指導,指出解決以上問題的過程實際是一個獲取資訊的過程,引出課題《資訊獲取的一般過程》。

此環節中的情境貼近學生實際生活,設定的問題很容易激發學生的興趣,引起學生的共鳴,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2)積極探索,精心研究 (15分鐘)

進一步提出問題,“如何獲得所填報大學的綜合實力的資訊?”讓學生獨立思考,教師啟發學生考慮“在哪裡能找到這些資訊?怎麼找?”引導學生歸納出獲取大學資訊的簡單過程。設計新的問題“班委準備組織同學們週六去本市的旅遊勝地古隆中游玩,要了解本市週六的天氣資訊”,讓學生獨立思考,自由回答“哪裡有天氣預報?哪些方法能夠獲得週六的天氣情況?哪種方法最好?為什麼?”引導學生歸納出獲取天氣情況的過程。然後讓學生通過小組討論,分析以上兩個問題的解決過程,找出一般規律,推匯出資訊獲取一般過程的.四個環節。

此環節的設計依據建構主義學習理論,讓學生成為資訊加工的主體,根據解決實際問題的經驗,自主建構學習內容。在教學中需要注意的是,要發揮教師的主導地位,教師要根據學生反饋的情況,做適當的誘導,以保證有效的完成教學內容。

(3)深入剖析,知識探究 (15分鐘)

結合第二環節的情境,設定新的問題“通過剛才的活動我們瞭解到週六的天氣晴好,可以去遊玩,想提前瞭解一些關於古隆中景點和人文的資訊,怎麼辦?”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通過討論,制定解決問題的方案。教師分析學生制定的方案,同時誘導學生剖析資訊獲取的各個環節,指導學生優化設計方案。

○1對“確定資訊需求”的剖析,主要是讓學生根據以上三個資訊獲取事例中對資訊需求的描述,自己歸納出確定資訊需求時要包含的要素。

○2在剖析“選擇資訊來源”時,要求各小組自由討論有哪些資訊來源,並對其進行分類,根據學生的討論結果,教師誘導分析各種資訊型別的優缺點,指導學生優化方案中資訊來源的選擇。

○3學生明確了資訊的來源後,推出資訊獲取方法就比較容易了。所以,可以直接讓學生自由回答不同的資訊來源對應的獲取方法,指導學生優化方案中確定的資訊獲取方法。

○4引導學生回顧第一章中介紹的資訊的一般特徵,強調資訊的價值性和時效性特徵,說明資訊評價的重要性,啟發學生可以從哪些方面對資訊進行評價。

在第二環節學生了解了資訊獲取的一般過程的基礎上,結合教學目標和學生的認知水平,設定任務,使學生在任務的驅動下,主動進行知識的建構,在完成任務的過程中,將資訊獲取的過程內化為個體的自然意識,從而提升學生的資訊素養。

(4)遷移深化,拓展延伸 (10分鐘)

要求各小組確定日常生活中的一個主題,填寫下表:

專案內容

你的資訊需求

可能的資訊來源

選擇的資訊來源

可能的獲取方法

確定使用的獲取方法

完成後各小組相互交換方案,互相品評,相互改進。在課後對方案進行實踐。

學習和了解資訊獲取一般過程的最終目的,是使學生在遇到實際問題時,能夠從問題開始,分析資訊需求,從而確定資訊來源,然後選擇適當的方法來獲取資訊。在環節的活動中,教師要指導學生進行發散性思維,發掘日常學習、生活中的各種資訊獲取活動,體驗資訊獲取無處不在並進而認識其重要性。

 七、教學反思

本節要求學生能對資訊獲取的過程有一個全面的巨集觀把握,當學生遇到問題時,能夠產生自然而然的資訊意識和資訊需求,繼而引發自覺地資訊行為。教學中,通過設定情境,佈置任務,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都比較高,能夠根據所學的知識制定出獲取資訊的方案。感到遺憾的是,由於時間有限,不能夠讓學生在課堂中實踐資訊獲取的過程。

高中說課稿 篇4

一、說教材

1、教材簡析

本節《電阻》是國中物理第二冊第六章第三節《電阻》第一節,電阻編排在學生學習了電流以及電流表使用方法之後,它既符合學生認識規律,又保持了知識的結構性、系統性。通過本節課學習,主要使學生掌握電阻的概念和影響電阻大小的因素,同時也為學習下一節滑動變阻器打下基礎。電阻是導體的重要電學性質,理解這一概念的初步含義及其決定因素,與理解電流和電壓的概念一樣,是後續學習的必要基礎。

本課時的特點十分重視探究方法教育,重視科學探究的過程。讓學生在認知過程中體驗實驗方法、學習方法,瞭解什麼是電阻和影響電阻大小的因素。教學內容的編排是根據提出的問題,設計實驗方案,通過實驗和對實驗現象分析、處理得到相應的結論。

2、教學重點和難點

新課標中要求通過參與科學探究活動,初步認識科學研究方法的重要性,學習從物理現象和實驗中歸納簡單的科學規律。本節課的重點為決定電阻大小的因素,而難點是電阻概念的建立。

二、說教學目標

根據課程標準的要求和學生已有的認識基礎及本節的教材特點,確定本節的教學目標如下:

知識與技能:

1、知道電阻及單位 2、知道影響電阻的因素

3、知道電阻是導體本身的一種性質

過程與方法

1、培養學生的科學探究精神與自主學習的方法

2、通過參與科學探究活動學習使用控制變數法,通過實驗來研究一個量隨幾個量變化的關係;學習通過實驗總結物理規律的研究方法。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通過了解半導體和超導體以及它們在現代科學技術著的應用,開闊視野

2、讓學生建立將物理知識應用於生活,服務於人類的意識

三、說教法

採用教師引導、啟發,學生觀察、動手操作,師生共同分析計論,總結出電阻的概念和影響導體電阻大小的因素。具體教法包括:提問法、類比法、分組討論法、實驗法、讀書自學法等。

四、說學法

為了激發學生自主學習的積極性,真正實現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針對本節內容和以上教法,學生主要學法為實驗探究法和討論歸納法。充分理解電阻的概念,並以此為基礎認識影響電阻大小的四個因素。

五、教學設計

一)說教學設計思路

學生已對電路和電流都有了初步的認識,引導學生通過把不同的導體接入電路觀察燈泡是否亮暗或比較電流表讀數的大小從而認識影響電流大小的因素,同時讓學生閱讀課本互相交流 知道導體在導電的同時又對電流有阻礙作用的性質,形成電阻的概念,進一步瞭解電阻單位。 學生已認識導體對電流有阻礙作用,再啟發學生從生活中的經驗及類比方法進行猜想電阻的大小與哪些因素有關,觀察實驗 ,從中體會控制變數法的應用,再通過實驗驗證自己的猜想。並提出如何用一根電阻絲如何研究電阻與長度、橫截面積的關係,加深對科學的研究方法的理解掌握。從探究得出電阻的大小與長度、橫截面積、材料和溫度有關,理解電阻是導體本身的一種性質。

二)說教學流程

1、引入新課

通過圖片複習舊知導體和絕緣體,創設問題情景“為什麼不用鐵做導體”,自然引出問題,激發起學生探究的慾望。

2、設疑分析,突破難點

圍繞“為什麼不用鐵做導體”這個問題,展開實驗,引導學生觀察思考。

設疑問一:在電路電壓相等的條件下,銅導線和鐵導線的電流是否一樣,引導學生觀察通過燈的電流越大,則燈越亮。

設疑問二:想一想:為什麼電壓相同時,選用不同的導體,電路中的電流不同呢?

學生紛紛討論,但所提猜想缺乏針對性,於是教師設定情景,進行誘導。

情景模擬:某車隊要從A地到B地,受到沙石的阻礙作用,車流會慢下來。

教師講述:將電流類比車流,引導學生猜想,造成通過兩個燈泡的電流不相等的原因是什麼呢?接著指導學生自學課文、分析、比較和討論,最終達成共識:燈泡亮度不同是由於通過燈泡的電流大小不同,而造成電流大小不同的原因是組成電路的導體不同,導體對電流有阻礙作用,不同的導體對電流的阻礙作用不同。從而總結出電阻的概念:導體對電流的阻礙作用。導體的電阻越大,導體對電流的阻礙作用就越大,致使通過導體的電流越小。

教師及時在黑板上板書,同時介紹電阻的符號、單位、單位的符號及換算,水到渠成,輕易化解難點。

3、合理運用多媒體,拓展學生知識面

多媒體展示介紹科學家歐姆 ,展示各類電阻器的圖片拓展學生知識面。同時展示常見電阻值,並引導學生分析資料,進行安全教育。

4、運用類比方法 引導猜想電阻大小與哪些因素有關

教師舉幾個例子,把電流類比車流,引導學生猜想不同的導體接入電路時,對電流的阻礙作用不同,也就是電阻一般不同,那麼有哪些因素影響導體電阻大小呢?

附:例子(1)某車隊要從A地到B地,一條是泥濘的小路,一條是平坦的水泥路,我想問一下,哪一條路車隊走的時候受到的阻礙小?(平坦的水泥路)看來車流所受到的阻力跟地面的組成材料有關。

(2)同樣是這車隊從A地到B地,當地面都是水泥路面時,一條是直線到達,還有一條是要轉一大圈子才能到達,同樣到達目的地,從哪一條路走起來比較輕鬆,也就是說受到的阻礙比較小?(直線到達的比較輕鬆)說明其他條件相同時,車隊所受到的阻礙跟車流所通過的距離的長短有關。

(3)同樣是這車隊從A地到B地,當地面都是水泥路面時 ,一路很寬,一條路很窄,同樣到達目的地,從哪一條路走起來比較輕鬆,也就是說受到的阻礙比較小?說明其他條件相同時,車隊所受到的阻礙跟車流所通過的路的橫截面積有關。

接著教師和學生一起做“電阻大小與哪些因素有關”

1)電阻的大小與導體材料的關係

要求學生講解下列問題,逐步概括出結論。

①換接不同電阻時,由電流表示數不同,可得出什麼結論?

②你怎樣分析得出的?

③我們這個結論的前提是保持哪些量不變?想一想結論該怎樣敘述?

(通過引導學生逐步分析,得出結論,培養學生分析資料,歸納總結物理規律的研究方法.問題的層層深入加深了學生對規律的理解。)

2、電阻的大小與導體長度的關係

3、電阻的大小與導體橫截面積的關係

4、電阻的大小與導體溫度的關係

第二、三、四步的分析和第一步一樣。在這過程中讓學生領悟控制變數法

5、總結

學生小結本節內容,教師補充. 強調控制變數實驗方法。

6、鞏固練習

鞏固練習的方式採用以小組為單位進行比賽。這樣既活躍課堂氣氛,保持學生的學習熱情,又鞏固知識

7、播放半導體與超導體的視訊,拓展學生知識面,加強學生對科學的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