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思屋>演講稿>說課稿範文>

【精品】高中說課稿錦集四篇

文思屋 人氣:2.78W

作為一位傑出的老師,有必要進行細緻的說課稿準備工作,藉助說課稿可以更好地組織教學活動。那麼優秀的說課稿是什麼樣的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高中說課稿8篇,歡迎大家分享。

【精品】高中說課稿錦集四篇

高中說課稿 篇1

本文選自儒家思想最重要的著作《論語微子》。全文雖然篇幅短小,僅有134個字,但卻表明了儒家“知其不可而為之”的政治態度,涉及到中國傳統文化儒、道兩家的基本主張,可謂言有限而意無窮。如何在短短的45分鐘內,使學生既準確掌握基本字詞句,又能較為深刻地領悟中國傳統文化的精髓就成了本課的一大難點。

就基本字詞而言,本文的許多地方也不易理解——因語言的長期演變,使得一些字詞在現代漢語中的意義遠遠不同於先秦時期,這就容易造成理解上的差異,從而導致不能準確把握作品所蘊含的思想。如“丈人”、“仕”、“道”等。

近年來大學聯考試題的命題越來越注重對學生能力及素質的考查,所以課堂上需盡最大可能地激發學生的求知興趣,使之積極思考、準確表達,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強化教師的主體意識。

基於以上幾點,我將本課的教學重點確定為“準確掌握實詞‘為’、‘仕’、‘道’;虛詞‘其’、‘而’、‘以’及詞類活用”,將難點確定為“對儒、道思想的準確闡述”,教學目的是“強化學生的主體意識,使之能準確掌握文言基礎知識;闡明儒道思想的分歧,使學生深刻領悟傳統文化的精髓;把握大學聯考命題原則,培養其良好的文言文閱讀習慣。”

教學過程中以“文言八字教學法”為原則,以學生閱讀、翻譯、討論、背誦、練習為主要活動,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對學生在課堂上暴露出來的問題,教師及時給以糾正。

1、讀。正確的誦讀是準確理解的基本前提。所以授課之初,首先要對學生的誦讀情況進行檢查,對需要強調或學生讀錯的字音及時加以糾正。然後讓學生再讀全文,體味人物語言的語氣、節奏及思想感情。

2、講。對本課涉及到的重點實虛詞,尤其是那些已發生了重大語意變化的詞語,須教師明確講解。如、“丈人”“仕”“道”“而”“其”等。做為教師必須給學生以正確的引導,使之能準確理解古人所要表達的思想。如、“仕”在《論語》中多為“做事”而非“當官”。

3、譯。這一環節主要起疏通文意的作用,讓學生結合註解及老師所講到的部分字詞通譯全文。為使更多的學生參與到教學中來,採用每生一句的方法。具體操作是:先讀一句,然後對句內重點字詞加以講解,最後翻譯全句。

4、評。對學生的譯文教師及時給以評價,指出其譯文的優劣所在,並給以明確指導,出示最佳譯法。潛移默化的提高學生組織語言的能力。

5、析。採用譯一段分析一段的方法,配以合適的圖畫,充分調動學生的形象思維,使之能進入角色,體悟人物的心理及思想;通過設計由淺入深、環環相扣的思考題,充分展開討論,將深奧的儒、道思想寓於形象幽默的講解之中。

6、背。傳統的文言文教法以背誦為主,是有其道理的。古語云“熟讀百遍,其義自見”。如果一個人能將一篇倒背如流,充分體味,把握語氣、節奏,久而久之,必會對內容準確理解。現在的學生課程多、作業忙,用於背誦的時間不多是事實,但我們還是應該倡導他們多讀多記,尤其像本文這樣短小精悍的,更應力求做到當堂背誦。

7、總。新授課必不可少的一個環節是總結,這是加深學生印象,突出重點內容的有效方法。所以在全篇內容教授完畢後,專門設計了一個環節,即按大學聯考考綱對文言文閱讀的基本要求分類總結本文出現的文言現象,給學生明確出示學習文言文及總結所學文言文知識的基本途徑。

8、練。“只說不練是假把式”,為讓學生做到能舉一反三、觸類旁通,必須通過合理的練習,對所學知識強化鞏固。為此,佈置作業一環,要求學生閱讀並翻譯同樣選自《論語》的其他篇章。

高中說課稿 篇2

一、單元教學理念:

本單元是散文單元,學習重點是整體感知,借鑑吸收,同時進行適當的分析評價。因此,要從文章的內容著手體會作者創作意圖和情感。不但要訓練學生的語文能力,也要讓學生在情感心智上得到啟示。

二、單元教學思路:

閱讀課文,對課文的內容、寫法和語言進行分析,這樣可以全面涉及它的內容和形式;也可以著重就某一方面作出恰當的評價,並從課文中吸取對自己有用的東西。

地位與作用:

《我與地壇》是高中語文教材第一冊第七課,也就是第二單元的第三篇課文;而老版本教材卻將此課安排在第二冊。從教材體例的系統上來說,第一冊重在“整體感知”、“理清思路”、“概括要點”,第二冊將“篩選資訊”、“研究探討”、“分析評價”作為提升學生的語文能力訓練要點;從這個角度上看,教材對散文的鑑賞要求有進一步提高,以適應新世紀的素質教育的要求。從這個方面上來說,《我與地壇》正處在這個訓練體系的較高層級上。從單元的安排上來講,前面已經有了兩篇文章對“整體感知”這一訓練點進行了鋪墊,那麼在這一篇文章的教學上就更需要體現出較強的目標訓練意識——需要注意的是,越是到了更高的能力層級,它所要求的綜合語文能力更加突出,而不僅僅是一個訓練點這麼簡單。

教學目標:

1、理解本文獨到的人生感情及作者對生命的認識。

2、抓住文中的關鍵句,揣摩語言。

(設計依據:通過對本文的學習,不但要訓練學生的語文能力,也要讓學生在情感心智上得到啟示。)

三、教學重點:

理解地壇和母親在作者頑強求索中的作用,解開“我(作者)、地壇、母親”三者的關係。

四、教學難點:

感受作者作為殘疾人對生命的感悟及對“生與死”的思考。

(設計依據:課文的第一部分更注重“生命”的意義,而第二部分更注重“情感”的意義,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對“情感”的理解和思考又回答了對“生命”的疑惑而母親的“活法”,就解答了自己應該怎樣活、怎樣面對命運、怎樣面對苦難的問題。這是文章的精髓,也是課文理解上的難點。)

五、文章特點與關鍵:

《我與地壇》是本學年度最長的一篇課文之一,教材同時將其確定為“自讀”課文,在課時的安排上和文章的長度構成了一對矛盾。它所講述的是有關生命本身的問題:人該怎樣來看待生命中的苦難。作為這個年齡段的學生,普遍存在著心理疲勞週期較短的現象;而課文說的是一個相對“沉重”甚至“沉悶”的話題。怎樣在45分鐘裡將學生的注意力儘量吸引到課文字身上來,完成對7000字的文章的比較深刻的解讀,選擇一個有特點,有吸引力的教學切入點是確保實現教學目的的關鍵。

六、教學方法:通過“提問—啟發—討論—評價”的步驟學習課文。

(設計依據:作為自讀課文,大部分的課堂活動還是要學生自己來完成,教師只能起到一個引導的作用;更重要的是,鑑於本篇課文所涉及的特殊的“情感”意義,如果能讓學生自己領悟,自己體會到,完成感情的`自我昇華,很顯然比教師直接將所謂的“經驗”“教訓”告訴給他們要來得深刻得多。教師如何才能完成這樣的“引路人”的角色。——那就是問題,一環扣一環的問題,是將學生領到新境界的最佳途徑之一。因此本文主要採取“提問式”的教學方法,然後通過討論實現學生的自主學習。)

七、教學方式:多媒體教學課

(使用依據:本文是通過學生默讀、誦讀去理解課文,感知具體的語言資訊。通過討論加深對作者思想感情的理解。因此在本節課中利用多媒體將幾個需要討論的問題顯示出來,並要求學生緊緊圍繞它去思考。)

八、課時安排:一課時

九、指導學習:課前自學與課堂討論相結合。

(設計依據:根據本文篇幅較長的特點,課前預習,自學是必須的。自學指導的要求是通過作者直接的語言去理解文章。在課堂上,通過討論去推動學生思考,感受文章的內容,發揮他們自主學習,探究的能力。)

十、教學過程:

1、匯入課文

挫折對於每個人來說幾乎是必將經歷的。有些人面對命運中的挫折望而卻步,使成功從手中流逝;有些人卻能夠勇敢面對,昂首前行。這些人最終成為生活的強者,為人們所尊敬,例如:司馬遷、張海迪、貝多芬等人。今天,我們要學習的這篇課文的作者史鐵生在其“活到最狂妄的年齡上”失去了雙腿。他歷經磨難,經過一番苦苦的掙扎最終成為了一個著名的作家。

史鐵生有這樣一句話用來解釋他的名字:“心血傾注過的地方不容丟棄,我常常覺得這是我的名字的昭示,讓歷史鐵一樣地生著,以便不斷的去看它,不是不斷的去看這些文字,而是藉助這些躊躇的腳印不斷看那一向都在寫作著的靈魂,看這靈魂的可能與大向。”

到底他的這些文字是怎樣體現出他的靈魂,讓我們一起進入課文,進入作者的內心,去獲得我們自己的體會。

(設計依據:通過作者自己對名字的解釋,可以深切的感受到作者在特殊經歷下的特殊情感,使學生感受更為真切。)

2、讀準下列字詞:

宿命 坍圮 玉砌雕欄 亙古不變 撅捋 蟬蛻 窸窸窣窣

嘈雜 熨帖 猝然 倔強 雋永 恪守 焦灼

(設計依據:明確學生需要掌握的一些基礎知識。)

3、思考問題:

第一部分:

①文中哪幾小節是對地壇景物的描寫?

②作者是怎樣理解地壇的意圖?(用文中的話)

③比較3、5兩段的景物描寫,有無發生什麼變化?如果有,這種變化意味著什麼?(請位同學朗讀課文第5節,其他同學思考)

④在地壇,作者思考了哪些問題?地壇又為作者解決了哪些問題?

第二部分:

①如果說地壇是作者精神的家園,那麼母親則是作者生命的航標,是母親的愛和理解幫他解決了怎樣活的問題,但這也使得母親成為“活得最苦的母親”請你談談如何理解這一點。

②第二部分哪幾小節是對母親的描寫?

③作者通過哪些場景去描寫自己的母親?反映了母親怎樣的心境?

④通過作者對母親的描寫,我們體會一下,作者的思想發生了哪些變化?(討論)

4、重點研討,總結評價

①提問:作者逐漸領悟到“母親的苦難與偉大”,領悟到創作也“並不是母親盼望我找到的那條路”。你認為母親盼望“我”找到的那條路到底是什麼?

②課文最後寫道:“這園中不單是處處都有我的車轍,有過我的車轍的地方也都有過母親的腳印。”從全文看,此處的“車轍”“腳印”是可以有象徵意義的。那請同學們思考一下,它到底象徵了什麼?

5、課外拓展:如何面對苦難。(舉例?探討)

6、作業:有人說寫作是“本於內心的鬱積,發乎情性的自然”,這堂課的作業就是以《地壇給我的啟示》或者《父親》為題寫一篇文章,不計長短,關鍵要發自於你們的內心。

板書設計:

附一:

我與地壇:絕望——思考——希望(怎樣活)

我、地壇、母親

我與母親:頹廢——理解——堅強

附二:

送“我”——理解——(行為描寫)

憂“我”——堅忍——(心理描寫)

找“我”——焦急(關愛)——(側面描寫)

高中說課稿 篇3

1、 教材分析

2、 教學目標

3、 重點難點(有時根據需要也會說上關鍵點)

4、 教法和學法 匯入(5分鐘)

5、 教學過程 正體(20分鐘)

6、 尾聲(5分鐘 )

自我評價

各位評委老師,上午好,我是_____號考生夏會麗。

說課:

今天我說課的題目是《____________》。首先我們來進行教材分析。

教材分析:

本節課出自______________出版社出版的高中《________》第__冊第__章第__節。

1、本節課分____個部分內容,分別是:___________________

2、本節課貫穿了______以後的整個教學,是學生進一步順利、快捷操作____的基礎,也是形成學生合理知識鏈的重要環節。(這條基本上通用)

3、本節課聯絡了________和_________,在以後學習______具有重要意義。

4、本節課是在學習______的基礎上,進一步學習___________的關鍵。

(以上4條,靈活運用,不用全部說上就行。可以參考序言中的句子,主要是說學習本節課的意義。)

接下來說一下本節課的教學目標。

教學目標

⑴、 能力目標:(根據需要選擇能力目標)

例如:1、通過講練結合,培養學生處理____、解決問題的能力。

2、分組學習方式,培養學生與他人溝通交流、分工合作的能力。

3、通過設定問題情境,提高學生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⑵、情感目標:

1、 培養學生認真、細緻的學習態度。

2、 通過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培養學生合作精神,增強學生的求知慾和對學習的熱情。

當我們對教材進行了分析並且瞭解了教學目標之後,就不難理解本節課的重點與難點 重點難點

1、重點:…. 2、難點:….(對於重點、難點,依然是說出本節課的內容就行,可以參考本節課的題目和各部分的標題)

那麼,究竟應該怎樣來完成本節課的任務呢?下面說一下本節課的教法和學法。 教法:(根據需要任意選取教法。2-3個就行。根據時間自行安排。)

1、 範例、結合引導探索的方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2、 教師精講、學生多練,體現了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的教學原則。

3、 採用類比法,引導學生髮現問題,自主學習,從而體驗到獨立獲取知識的喜悅感。

4、 通過“教”“學”“放”“收”突破重點和難點。

教學相長,本節課我所採用的學法主要有兩個。

學法:

1、主動學習法:舉出例子,提出問題,讓學生在獲得感性認識的同時,教師層層深入,啟發學生積極思維,主動探索知識,培養學生思維想象的綜合能力。

2、反饋補救法:在練習中,注意觀察學生對學習的反饋情況,以實現“培優扶差,滿足不同。”

最後我們說一下本節課的教學過程。

教學過程:

我將本節課分為三個部分。

用約5分鐘時間進行匯入部分,主要是複習和引入新課。

用約20分鐘時間進行正體部分。主要是通過講練結合的方式完成對_____ 、______、 ______ 、________幾部分的學習。

最後,用約5分鐘的時間進行尾聲部分,主要是小結和作業。

說課完畢!

高中說課稿 篇4

一、說教材

1.《指數函式》在教材中的地位、作用和特點

今天說課的內容為“指數函式”第一課時。它是在學習指數概念和冪函式的基礎上學習指數函式的概念和性質,通過學習指數函式的定義,影象及性質,可以進一步深化學生對函式概念的理解與認識,使學生得到較系統的函式知識和研究函式的方法,並且為學習對數函式尤其是利用互為反函式的圖象間的關係來研究對數函式的性質打下堅實的概念和圖象基礎。所以指數函式起到了承上啟下的作用。

此外,《指數函式》的知識與我們的日常生產、生活和科學研究有著緊密的聯絡,尤其體現在細胞分裂、貸款利率的計算、股市的漲跌、服飾的打折和化學中對放射性物質的變化研究等方面,因此學習這部分知識還有著廣泛的現實意義與在專業知識中的應用作用。本節內容的特點之一是概念性強,特點之二是凸顯了數學圖形在研究函式性質時的重要作用。

2.教學目標、重點和難點

通過初中學段的學習和職業高中對集合、函式等知識的系統學習,學生對函式和圖象的關係已經構建了一定的認知結構,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

知識維度:國中已經學習了正比例函式、反比例函式和 一次函式,上冊第三章又進一步學習了函式的概念及其通性,並對一次函式、二次函式作了更深入研究,學生已經初步掌握了研究函式的一般方法,能夠從國中運動變化的角度認識函式初步轉化到從集合與對應的觀點來認識函式。

能力維度:學生對採用“描點法”描繪函式圖象的方法已基本掌握,能夠為研究指數函式的性質做好準備。

素質維度:由觀察到抽象的數學活動過程已有一定的體會,已初步瞭解了數形結合的思想。

(1)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①瞭解指數函式模型的實際背景,認識數學與現實生活、其他學科的聯絡②掌握指數函式的概念③掌握指數函式的圖象和性質

能力目標:①滲透數形結合的基本數學思想方法②培養學生觀察、聯想、類比、猜測、歸納的能力;

情感目標:①在學習的過程中體會研究具體函式及其性質的過程和方法,如體驗從特殊到一般的學習規律,認識事物之間的普遍聯絡與相互轉化,培養學生用聯絡的觀點看問題②通過教學互動促進師生情感,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生抽象、概括、分析、綜合的能力

(2)教學重點和難點

教學重點:指數函式的圖象和性質。

教學難點:指數函式的圖象性質與底數a的關係。

(3)教學關鍵:

從實際出發,使學生在獲得一定的感性認識和基礎上,通過觀察、比較、歸納提高到理性認識,以形成完整的概念;在理解概念的基礎上充分結合圖象,利用數形結合來掃清障礙。

二、教法與學法指導

1.學法指導

由於職高學生大部分數學基礎較差,理解能力、運算能力、思維能力等方面參差不齊,同時學生學好數學的自信心不強,學習積極性不高,厭學情緒嚴重。針對實際情況,考慮到學生非智力因素的影響,我主要在以下幾個方面做了嘗試:

(1)激發學生的求知慾和學習積極性。從學生感興趣的生活例項著手,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指導學生積極思維,主動獲取知識。

(2)領會常見數學思想方法。在藉助圖象研究指數函式的性質時會遇到分類討論、數形結合等基本數學思想方法,這些方法將會貫穿整個職業高中的數學學習。

(3)在互相交流和自主探究中獲得發展。在生活例項的課堂匯入、指數函式的性質研究、例題與訓練、課內小節等教學環節中都安排了學生的討論、分組、交流等活動,讓學生變被動的接受和記憶知識為在合作學習的樂趣中主動地建構新知識的框架和體系,從而完成知識的內化過程。

(4)注意學生的個體差異。利用小組合作來幫助後進的學生,不同難度的題目設計將盡可能照顧到課堂學生的個體差異。

2.教法選擇

(1)本節課採用的方法有;啟發發現法、課堂討論法、多媒體教學法

(2)採用這些方法的理論依據:為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使學生變被動為主動愉快的學習。教學中我引導學生從例項出發啟發出指數函式的定義,在概念理解上,用步步設問、課堂討論來加深理解。在指數函式影象的畫法上,藉助電腦,演示作圖過程以及影象變化的動畫過程,新技術、新工具、新模式給了學生以新的感受,從而使學生直接地接受並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積極性,很好地突破難點和提高教學效率,從而增大教學的容量和直觀性、準確性。(有條件的可以安排在機房上課,讓學生也利用函式作圖器作圖)

三、教學設計

在設計本節課的教學過程中,本著遵循學生的認知規律、讓學生去經歷知識的形成與發展過程的原則,我設計瞭如下的教學程式,啟發學生逐步發現和認識指數函式的圖象和性質。

1.創設情景、匯入新課

教師活動:①用電腦展示兩個例項,第一個是生物中細胞分裂問題(某種細胞分裂時由1 個分裂成2 個,2個分裂成4個,......,一個這樣的細胞分裂 x 次後,得到的細胞個數y與x有怎樣的函式關係?),第二個是放射性物質變化的例子(一種放射性物質不斷變化為其他物質,每經過一年剩留的質量約是原來的84%,求經過多少年,剩留量是原來的一半,結果保留一位有效數字)。②組織學生思考、分小組討論所提出的問題,注意引導學生從定義出發來解釋兩個問題中變數之間的關係。③引導學生把對應關係概括到形式。

學生活動:分別寫出細胞個數y與分裂次數x的關係式和剩留量y與經過的年數x的關係式;

設計意圖:①通過生活例項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激發學生的探究心理,順利引入課題,也為引出指數函式的概念做準備,掃清由概念不清而造成的知識障礙,培養學生思維的主動性,為突破難點做好準備;②由具體數字抽象概括出指數函式y=ax的模型,為研究指數函式做準備;③兩個例子又恰好為研究指數函式中底數大於1和底數大於0小於1的圖象做好了準備。

2.啟發誘導、探求新知

(1)指數函式概念的引出

教師活動:①引導學生觀察這兩個函式,尋找他們的特徵②請學生思考對於底數a是否需要限制,如不限制會有什麼問題出現③引導學生觀察指數函式與冪函式在概念上的區別。

學生活動:①學生獨立思考並回憶指數的概念;②解釋這兩個問題中變數間的關係為什麼構成函式,從而歸納指數函式的概念;③理清指數函式與冪函式在概念上的區別。

設計意圖:①引導學生結合指數的有關概念來歸納出指數函式的定義,並向學生指出指數函式的形式特點;②注意提示底數的取值範圍,這樣避免了學生對於底數a範圍分類的不清楚,也為研究指數函式的圖象做了“分類討論”的鋪墊。③將指數函式與冪函式在定義上進行區別,加深了對指數函式概念的掌握。

(2)研究指數函式的圖象

教師活動:①給出兩個簡單的指數函式 和 ,並要求學生畫它們的圖象②在準備好的小黑板上利用列表描點法規範地畫出這兩個指數函式的圖象③利用函式作圖器和幾何畫板作圖。

學生活動:①思考畫函式圖象的方法有哪些?②畫出這兩個簡單的指數函式圖象③讓學生利用計算器或計算機來畫。

設計意圖:讓學生動手作簡單的指數函式的圖象對深刻理解本節課的內容有著一定的促進作用,在學生完成基本作圖之後,教師再利用課前已列表、建立座標系的小黑板展示準確的作圖方法,達到進一步規範學生的作圖習慣的目的,然後藉助“函式作圖器”或“幾何畫板”準確作圖,既可以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也可以使圖象更精確。

四、板書設計

考慮到板書在教學過程中發揮的功能,本節課我設計了由四個板塊構成的板書,

說明;這冊新教材更突出了學生的生活數學,從引入到應用,都圍繞著生活數學,對學生的學習積極性的培養起到了很好的作用。這節知識還提到了函式作圖器,相信它比幾何畫板更容易學,學生對它更感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