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思屋>心理學>心理資訊>

為何我們會喜極而泣

文思屋 人氣:2.37W

喜極而泣指人遇到了意想不到的非常好的事情,而激動得流淚。其實為何我們會喜極而泣呢?

為何我們會喜極而泣

  

人生當中的某些重大經歷,諸如親眼目睹了嬰兒的誕生、達成了夢寐以求的目標等,會引起人們看似矛盾的情緒表現——明明無比喜悅,眼淚卻止不住地嘩嘩流。

一項發表在《心理科學》期刊上的最新研究顯示,“喜極而泣”作為一種情緒表達方式,看上去雖然奇怪,實際上卻能夠幫助人們保持情緒平衡。

“人們通過這種方式來維持情緒平衡(emotional equilibrium),”主要研究者、耶魯大學心理學家Oriana Aragon說,“當人們處於某種強烈情緒(極端喜悅)之中時,‘喜極而泣’就會發生,它可以阻止人們過度沉溺於某一個極端,從而避免對生理或心理造成傷害。”(譯者注:你聽說過“男子麻將贏錢狂笑導致下巴脫臼”之類的新聞麼?或者“范進中舉受刺激太大變成神經病”之類的舊聞麼?所謂“樂極生悲”,世間事大抵如此)

處於積極體驗狀態下的個體卻表現出消極情緒的例子有很多。

舉個例子,當我們看到可愛的小寶寶時,會忍不住柔聲逗弄他們,抱抱他們,捏捏他們的小臉蛋兒,甚至頑皮地對他們做鬼臉,張牙舞爪,嚇唬嚇唬他們。

顯而易見,我們並沒有真正傷害小寶寶的意圖,但是為什麼會忍不住想去“欺負”他們呢?為此,Arogon等設計了一系列實驗以探索這些行為背後的心理機制。

首先,研究者通過線上問卷調查發現,“二態情緒表達”(dimorphous expression)並不具有情境特異性。

所謂“二態情緒表達”,即一種情緒有著兩種截然不同的表達方式,比如喜悅會引起笑,也會引起哭;而沒有“情境特異性”,意味著“喜極而泣”並非一定只有在特定場合發生,而是可以隨時隨地、被多種積極情緒所刺激發生。

因此,人們不僅在面對可愛事物(比如卡哇伊的小寶寶)的刺激時,會有“二態情緒表達”(明明喜歡得不得了,彷彿“心都快要融化了”,卻偏偏裝出凶神惡煞的'樣子);而且在面對其它刺激所帶來的積極情緒時,也會有“二態情緒表達”,比如在看喜劇電影時,笑得眼淚都流出來了(俗稱“笑cry了”);這些現象提示,“二態情緒表達”很可能是人類用來調節積極情緒的一種方式。

實驗中,研究者向被試展示了一系列不同嬰兒的照片,其中的某些嬰兒(“可愛嬰兒”)比其他嬰兒更加可愛(比如臉更圓,眼睛更大等),然後要求被試給嬰兒的“可愛程度”打個分。

結果顯示,被試給“可愛嬰兒”的打分更高,表示自己更加想去照顧、保護他們;但同時,被試對這些“可愛嬰兒”的“侵犯意願”(expressions of aggression)也更高,比如想要捏捏他們的臉、想要“咬一口”等等。

另一項包含有679名被試的網上問卷調查驗證了上述發現,並且發現了被試在面對“可愛嬰兒”時,體驗到的積極情緒更加強烈;不僅如此,研究結果還顯示,這種強烈的積極情緒引起了被試的“侵犯意願”,而“侵犯意願”則反過來使得被試從“情緒高潮”回覆到“情緒平衡”狀態:在看了“可愛嬰兒”圖片5分鐘以後,那些報告了更強“侵犯意願”的被試,情緒復歸平靜的速度也越快(通過比較看圖片時體驗到的“積極情緒”自我評分和過了5分鐘以後體驗到的“積極情緒”自我評分得到),說明以“侵犯意願”為特徵的消極情緒,能夠調節強烈的積極情緒,令人保持情緒穩定。

“這項新發現填補了之前人們對於‘二態情緒表達’這種看似矛盾行為的知識空白,”Argon總結道,“並且為理解人們如何表達和控制情緒提供了新的思路,其對於如何保持自我身心健康、維持與他人的和諧關係、乃至增進合作等方面而言,都具有重大意義。”

TAGS:喜極而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