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思屋>社會工作>職場動態>

金融資訊行業成“金飯碗”

文思屋 人氣:1.47W
金融資訊行業成“金飯碗”
  金融業是個“金飯碗”的職業。但是,這個“金飯碗”卻越來越難端了。隨著IT技術完全融入銀行、保險、證券和外匯等金融行業,金融業的效率與安全得到大幅提升。可以預期,未來的金融企業中“電子虛擬網點”將大幅替代現有的“物理網點”,“資訊流”將最大限度地替代“物流”和“現金流”。因此,金融人才的需求發生了新的轉變。 

    目前,國有商業銀行的“金融科技”人才的薪酬可達同級別員工的3至5倍。業內人士透露,股份制銀行“金融科技”人才的年薪是國有銀行同類薪酬的10倍。同時,商業銀行的這些“熱門人才”又是外資銀行高薪“挖走”的物件。

    1997年,中國銀行總行一共招收了29名大學生,到2001年已有16人辭職,其中計算機專業全部流失。可見,既懂“金融”又懂IT的複合型人才是高階人才市場的“焦點”,而且這種金融經驗應該是以“業務技能”導向而不是“理論”導向的學者。 

    傳統的金融從業人員的地位受到了來自於“金融資訊”人才的強勢衝擊。有一個問題令行長們最頭痛:難以阻止“金融資訊”人才跳槽的大潮。有些地方行長們不得已出臺特殊“薪酬政策”以減緩人才流失。

    然而造成這一狀況的根本原因還在於“金融資訊”人才的供不應求。據統計,我國金融從業人員達到碩士以上學歷的不足1%。這遠遠不能滿足民間股份制銀行蓬勃發展的需要,尤其是外資金融機構的進入對金融資訊化人才的大量需求及因我國能夠培養金融資訊人才的院校屈指可數而造成的人才緊缺。 

    業內人士指出,造成這一人才緊缺的原因,是由於我國的教育體系的缺陷,一直以來這方面人才培養的“通道”匱乏,缺少相應的人才沉澱。同時,中國能夠培養這種人才的單位屈指可數。

    目前,中國人民銀行制定出了金融資訊人才的培養戰略方針,指出兩條中國“金融資訊化”之路:第一,金融企業有必要鼓勵有“學習能力的”在職人員進行在職培訓,給他們提供深造的機會,同時還要培養員工對原單位的認同感和歸屬感,以防止資訊化人才的過度流動;第二,進一步提高“金融資訊”人才的待遇並出臺相關政策,吸引IT界人才學習金融以投入到金融行業中。

    另外,加強普通員工隊伍的培訓工作,在意識上強化金融從業員工的“資訊意識”,推動企業的資訊化程序也是必不可少的。據悉,中國人民銀行指定對外經濟貿易大學資訊學院作為金融資訊人才的專門培訓基地(www.uibe.org),並開設金融資訊化研究生課程進修班(www.sailcon.com),以期培養能適應國際規範的、資訊科技與經濟管理業務緊密結合的`高層次複合人才。 

     背景一: 

     加入世貿組織後,外資銀行的進入會對中資銀行的壟斷地位形成巨大沖擊。外資銀行除了以靈活地市場運作對中資銀行施壓外,還會以優厚的條件大量吸納高素質人才,這必然造成中資銀行業人才的嚴重流失。同時,完全開放的金融市場會使中資銀行喪失相當大的市場份額,其利潤份額也將大大縮小。所以,國內銀行須開拓電子銀行等新的業務領域。 

    背景二: 

    證券業加入世貿組織對我國證券業的衝擊相對不大。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的影響使我國對證券市場的開放態度趨向慎重。加入世貿組織後有關部門還須加大對證券業的督導作用,要求證券業者學習世界先進的管理經驗,注重信譽,切實按照國際化標準建立起內部的現代經營體制,建立健全法人治理結構,同時提高、培養證券業內人士的從業水平。 

    背景三: 

    保險業中國保險市場潛力巨大,加入世貿組織定會衝擊和影響我國的保險市場。其消極性主要在於,國外保險公司會利用先進的經營技術和管理手段搶奪國內的保險市場。而我國保險市場又因缺乏管理外資保險公司的法規和經驗很難管理整個保險市場。

    另一方面,保險人才隊伍還因外資保險公司的介入造成人才的合理流動。這就要求我國的保險業轉變觀念,深化改革,降低成本、提高效益、改進服務,重視提高保險業隊伍的綜合素質,不斷完善我國的保險體制和機制。 

    前景: 

    21世紀國際金融業發展的趨勢之一就是智慧資本成為金融業發展的靈魂,金融業的知識含量愈來愈高。中國銀行業在與國際大銀行的競爭中,要立於不敗之地,不僅取決於各家銀行投入運營過程中的人、財、物等有形資產,而且更取決於銀行研究開發並以快捷的方式將研究成果融入金融產品或金融服務的能力。

    決定銀行業競爭優勢的關鍵因素,將從傳統的機構網點數量、存貸款業務規模等轉為對金融知識開發、創新與有效運用的程度。為此,中國銀行業應不斷提高管理的知識含量與知識內容,加強知識管理勢在必行。 

     知識管理既是對銀行擁有的“智慧資源”進行有效管理的活動,也是對銀行管理過程的知識化變革與創新。知識管理的目標之一,是為銀行業實現顯性金融知識與隱性金融知識的經濟價值提供可能的途徑。而在資訊科技普及應用的今天,知識管理若不借助技術平臺的協助,將無法完整發揮知識的力量。

    如今,資料技術(包括資料庫、資料倉庫和資料探勘)提供了資訊儲存和知識發現的工具;網路技術(包括網際網路、移動網和全球資訊網)提供了在全球範圍內實時自由交換資訊的巨大平臺;運用知識發現技術和金融學及管理學模型可以提供金融商務智慧和支援一對一的客戶關係管理,極大地推動知識管理的應用。這些知識管理的內容可以統一在由資訊系統支援的知識化管理平臺上。   知識管理是在應用操作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它經歷了資料收集、資訊挖掘和知識發現的三個歷程。知識不僅僅是被動地收集資料,或者將資訊按某種既定的方式排列以便於搜尋,而且包含了銀行在實踐中總結出來的行之有效的工作方法和步驟。

    通常情況下,這些知識往往存在於僱員的頭腦中,不一定轉化成為檔案或資料。比如,有經驗的銀行個人貸款職員通過幾個關鍵問題,就可以判斷出借貸人的信譽。這一經驗就是知識的具體表現。能否讓這種積累更快、更有效,同時也更容易在企業的內部被保留呢?通過全銀行在同一個資訊平臺上共享的手段,可以有效地達到員工之間的經驗分享和自我學習,這樣也不會隨著人員的變動而發生知識的流失。

    對於一個銀行來說,內部知識網的建設將比網際網路更加有序和有效,因為企業可以利用管理規範防止垃圾資訊的輸入,可以界定範圍,保證資訊的專業性,可以設定商業規則將銀行業務規範和銀行知識融為一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