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思屋>社會工作>綜合指導>

職業枯竭了,你要怎麼辦?

文思屋 人氣:5.14K
職業枯竭了,你要怎麼辦?
  有這樣一果園的梨樹,幾度春夏秋冬,數番風霜雨雪,仍屹然挺拔、枝繁果盛。可是園丁卻發現一些樹幹已經開始萎縮、枯朽。儘管梨樹不會立刻倒下,但園丁清楚,放任不管,它們轟然倒掉的日子必定屈指可數。

  如果這個果園好比咱努力成長的職場,你就是那棵梨樹。那麼,可以負責任地說:你遇到職業枯竭了。

  果園篇:枯竭都是一樣的嗎?

  所有的成功都一樣,枯竭卻各有各的枯竭。

  工作倦怠,也稱為“職業衰竭”、“職業枯竭”,是指在工作重壓下的一種身心俱疲並阻礙個人發展的狀態。職業枯竭的高發人群主要包括助人工作者、工作投入者、高壓力群體及自我評價低者。人們——特別是中青年人——對自己長期從事的職業,會逐漸喪失創造力,並且伴隨著價值感的降低,越來越感到身心俱疲。人會對自己長期從事的職業產生一種疲倦感,從而引起了心理和生理兩方面的問題,諸如身體疲勞、情緒低落、創造力衰竭、價值感降低、人性化淡漠、攻擊性行為等。

  就一般人而言,如果你在職場中碰到下列的問題與困惑,那麼,你的職業枯竭期,即使不在眼前,也為期不遠了。

  這些問題和困惑是:

角色模糊,不知道自己究竟在做什麼,怎樣做;
人際應急,無端起自己的人際關係,進而影響到對自己工作的滿意程度;
職業發展,困惑自己究竟會走向何方,對前途缺乏信心;
組織結構,開始抱怨所在單位的人事、組織結構,將責任歸咎於同事;
家庭關係,家庭不再是緩解壓力之源,反而加重了心理的負擔等。

  上海向陽生涯管理諮詢有限公司首席職業規劃師洪向陽認為,根據職業枯竭的表現形式,可把職業枯竭分為以下三種類型:

一、情感衰竭型

  指個體情感處於極度疲勞狀態,工作熱情完全消失。情緒衰竭一般表現為個人認為自己所有的情緒資源都已經耗盡,對工作缺乏衝動,有挫折感、緊張感,甚至害怕工作。調查表明,有35%的人有較高的情緒衰竭,只有38.8%的人情緒衰竭程度較低或者沒有。

  Linda就屬於這種型別。今年27歲的Linda,現在服務於一家外資公司的上海代表處,至今已有兩年的時間。兩年當中她一共被提拔了兩次,現在已經是代表處的“二把手”了。然而,正在別人看來一帆風順的時候,她卻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問題。“我早上上班的時候非常痛苦,有時即便洗漱完畢,我也無法讓自己邁出家門去上班。” Linda在對向陽生涯職業規劃專家陳述時這樣說道。但是,她非常清楚地是,處於現在的位置,離職對於公司和她雙方都是極大的損失。於是每次她都強打起精神克服,但一段時間後,零散的雜事再次讓她感到疲倦不堪。

二、玩世不恭型

  指個體以消極,否定,麻木不仁的態度對待工作。具體表現為在工作中,刻意與工作以及其它與工作相關的人員保持一定距離,對工作不熱心和投入,對自己工作的意義表示懷疑。在接受調查的職場人士中,接近一半的人(45.2%)玩世不恭的程度比較高。

  25歲的蘇小姐正處在這種狀態。她是位社會新聞記者,剛畢業的時候懷著滿腔熱情如願以償地進入了自己理想中的新聞單位,做起了記者。一度,他曾經十分為自己的工作驕傲,並自己立志要做“正義的化身”。然而,工作還不到三年的他,整天奔波在社會低層,面對許多社會陰暗面,他卻無能為力時,他感到了疲倦,甚至懷疑:寫文章報道這種“隔靴搔癢”式的方式是否能讓自己真的成為“正義的化身”呢?他對工作的滿腔熱忱突然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他不再熱心地關注採訪物件的生活和命運,而是和他們始終保持著距離,每次採訪一結束,寫完稿子交了差,他就再也不和採訪物件聯絡了。

  三、個人成就降低型

  指個體評價自我的意義和與價值的傾向降低。表現為個體對自身持有負面的評價,認為自己不能有效地勝任工作。被調查者中有42.3%的人成就感並不是很強。

  工作7年,經過兩次跳槽, Paul在職業市場中的價值一路看漲——薪水翻番,責任加大,能力加強,結識的人檔次越來越高。蘇小姐在大學裡學的是財會,畢業靠硬關係進入一家大型國企做財務,2年後趁著培訓市場迅速發展的東風跳到一家銷售培訓公司,跟著老闆使自己在這個規模不大的小培訓公司裡學到了“正宗”功夫,三年下來,蘇小姐從電話銷售成長為客戶經理,對培訓產品熟悉,而且認識了一批大中企業培訓經理、主管……第二次跳槽是進入一家大型民營人力資源管理諮詢公司,拉起人數不少的企業HR成立俱樂部,經營的有聲有色,結識了一批總監級別的HR。2年後蘇小姐發現運營俱樂部的一套已經非常熟悉,公司似無意提供更多支援讓她按照自己的想法擴大勢力範圍。她發現自己站在了一個非常尷尬的位置,在這個公司繼續做下去,覺得毫無長進,也沒有意思;如果選擇跳槽的話,只有進入頂級諮詢公司才會有進一步成長的空間,但是,這些年下來,自己的英語還是屬於散裝水平,自己的抬頭雖然是諮詢顧問、經理,但卻沒有真正做過各拿得出手的專案,這樣的資歷到頂級諮詢機構業幾乎一無是處。困惑的蘇小姐頭一次覺得自己的職業生涯失敗透了……

  調查發現,有70%的被調查者在上述三個指標中的`一項上出現工作倦怠,處於輕微工作倦怠;有39.2%的受訪者在兩項指標上出現工作倦怠,處於中度工作倦怠(下文所提及的工作倦怠,即以此為標準);13%的受訪者在三項指標上均出現工作倦怠,處於高度工作倦怠。

  向陽生涯職業諮詢機構在通過對大量的諮詢案例分析發現,職業倦怠最易在助人職業中發生。因為從事這類職業的人員過分執著於生活的理想和方式,但又可能無法獲得期望的美好,從而產生疲倦和衰竭。這其中又分為兩類,一類是工作比較緊張、壓力大、要求高的,如IT業、記者、諮詢師;另一類是因為工作性質以執行為主,自主性較差的,久之積極性和成就感就會降低。如公務員、公共事業工作人員。

園丁篇:修枝工具拿出來

  有道是“無本之木易枯竭,有源之水方長流。”要從根本上達到解決職業枯竭的目的,就要從其產生的根源來進行分析。

  為什麼會出現職業枯竭?根據國外的研究成果,專家們總結出了職業枯竭出現的16大原因,如“在工作中,不能獲得提升”、“組織不夠公正”、“對自己的直接上級的管理方法和風格不滿意”等。

  職業枯竭不是一時形成的,一般都要經歷五個步驟:人們大都首先會經歷一個與自己從事工作的“蜜月階段”,年輕的理想刺激著新手們,他們覺得有充足的精力和工作滿意程度。緊接著是進入適應階段,最初的熱情開始退去,人們真實地面對高度重複和固定的工作環境。然後是慢性階段,疲勞症狀、生理疾病、憤怒和抑鬱持續出現,人感到自信心的不足。而到了最後一個階段,“撞牆階段”裡,個體無法繼續工作,出現嚴重的心理衰竭狀況。在經歷上述的幾個階段後,一種衰弱的感受緊緊地抓住了人們,疲勞成了大家最明顯的生理上和心理上的感受。

  上班族如何從職業枯竭的狀態中恢復過來?向陽生涯職業規劃專家認為,通常有兩個辦法:一個是改變環境,尋找一份新工作;另一個是改變自己,重新勝任原來的崗位。前者雖然是變換了工作,但如果不能從心理上解決問題,恐怕過不了多久又要陷入職業枯竭的狀態,所以改變自己才是擺脫職業枯竭最重要的方法。那麼,如何擺脫枯竭感,重新找回工作的樂趣呢?

  首先,要用正確的方法應對壓力

  這是應對“情感衰竭型”職業枯竭的典型辦法。因為“情感衰竭”的職業枯竭大多因為工作中的壓力造成的,唯一“根治”的辦法就是以正確的方法釋放壓力。學會接納自己、寬容自己和善待自己,當出現自己不能理解接受的現象時,應及時與職業規劃師取得溝通,得到合理的分析與建議等。適當地進行自我梳理,瞭解自身需求。最重要的是學會情緒管理,多些生活情趣、多些辦公室風格趣味,幽默、寬容、樂觀心情的培養等等,讓上班成為一件“有趣的事”。
其次,尋求社會支援

  當發現自身出於“職業枯竭”狀態時,不妨與親友或同事一起討論目前的情況,把心裡的癥結點說出,不要悶在心中。更不要採取“玩世不恭”的“消極抵抗”的方式,相反,要積極地與身邊人,尤其是工作環境中的人和事進行溝通和磨合,或請求專業的職業諮詢機構的幫助,在他們的幫助下確立更現實的目標,同時對壓力的情況進行重新的審視。

再次,將危機視為一種財富

  這是應對對“個人成就降低型”的“職業枯竭”的好辦法。向陽生涯職業規劃專家建議,當你對工作產生枯竭時,就是應該重新思索自己的時候。這時,你應該花點時間靜下來思考自己想要什麼?擅長哪個領域?性格傾向於從事哪類工作?這份工作可以發揮特長嗎?是自己努力不夠,還是被擺錯了位置?自己對工作究竟有哪些期望?想從工作中獲得些什麼?而事實上工作本身又能不能提供自己所需要的這些呢?不要把眼前的困難無限地放大,而把自己無限縮小,以為自己一無是處,而是要正確客觀地看待和評價自己,適當的時候,可以請求職業規劃師的幫助。

  今年36歲的王先生是一名事業成功的金領人士,然而前不久他也陷入了“職業枯竭”之中:工作中常常感到疲憊,各種複雜的情況開始覺得無法應付,甚至有時候把自己貶低得一無是處,精神狀態處於極端的緊張當中。困惑之中的他來到了向陽生涯職業諮詢機構尋求專家的幫助。

  向陽生涯職業規劃專家在綜合瞭解他的情況之後,通過充分的溝通,雙方達成如下共識:應該在工作之餘,更多地享受家庭和獨處時光,並相信這樣會有效的解決當前的狀況。由於長期處於緊張的工作狀態,王先生幾乎將醒著的時間全都貢獻在了工作上,不斷地在工作中承受壓力,卻無法釋放。在專家的建議下,王先生刻意地適當地在工作中放鬆下來,利用週末時間和家人去聽聽音樂、看場電影,還和老朋友一起打球,參加體育專案,甚至學會了一個人“發呆”、“做白日夢”,一段時間下來,果然放鬆了許多,個人的狀態重新恢復到精神抖擻了。

  瞭解了職業枯竭,就會發現“枯竭”並不可怕,重要的是及時發現問題,並用科學的方法修枝剪葉,那麼,果園裡的梨樹自然會重新煥發蓬勃向上的光彩。

 





TAGS:職業 枯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