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思屋>學習教育>畢業論文>

可僱傭性人才培養模式的思想政治教育專業建設研究的論文

文思屋 人氣:6.27K

一、可僱傭性內涵

可僱傭性人才培養模式的思想政治教育專業建設研究的論文

“可僱傭性”一詞是“Employability”一詞的意譯,也可譯為“就業能力”。“可僱傭性”可以簡單理解為具有獲得最初工作崗位、維持工作和根據需要獲得新工作的能力。對於個人來說,可僱傭性的評判主要依據於3個方面,包括知識技能的儲備量、向僱主展示知識和技能的工作能力和個人的運作發展空間等。因此,可僱傭性可以簡單理解為“個體維持工作的能力”。從大學生個體的角度出發,可僱傭性則可以理解為“是大學生畢業更好就業並勝任其職業的能力和技能”。

可僱傭性的概念最早是為判斷大學畢業生的就業能力及狀況而提出的。現在,這一概念被廣泛地應用到各類不同的勞動力群體之中,在高齡勞動者、新入職的員工、缺少必要工作技能的員工、女性、殘疾人等低能力勞動力群體中應用更加廣泛。可僱傭性的研究對大學生就業具有深遠的意義。

二、當前思想政治教育專業在可僱傭性培養上存在的問題

自20世紀末高校擴招以來,大學本科畢業生就業形勢日漸嚴峻。一方面,高校經過大規模的擴招,造成了當下就業市場“供大於求”。由於大學教育從精英教育逐漸轉變為大眾教育,在大大提高國民素質的同時,也導致了學生的層次及水平與以前相比有所降低,造成我國普通人才相對過剩、高精人才數量不足的狀況。同時,社會的發展相對滯後,無法提供那麼多的工作崗位,也就是說,社會用工的需求量跟不上大學擴招的步伐,造成了高校畢業生“供大於求”,增大了高校畢業生就業的難度。另一方面,高校的課程設計不合理、教育與社會脫節也是造成高校畢業生就業難的很重要的原因。

思政專業自20世紀80年代初恢復以來,適應改革開放後社會發展的需要,獲得了較好的的發展。但是,進入新世紀以來,在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關鍵時期,由於經濟體制轉軌的'步伐加快,加之思想政治教育學的研究物件是人,它研究的主要任務是人的思想品德的形成、發展、變化的規律,以及向人們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規律,形成其自身“重理論、少實踐”的特性,導致思政教育專業難以適應新時代的發展需求,思想政治教育專業的學生難以找到與經濟建設所需求的專業性契合點,缺少必要的就業競爭力,陷入就業困境。其具體問題如下。

1.課程設定較陳舊,培養方式相對滯後,針對性不強思想政治教育專業自設立以來,在課程培設定上幾乎沒有大的趨時改動,專業的定位也不夠準確。在我國當前的高等教育模式下,幾乎每個專業都有具有自己特色的專業知識,專業的設定是為培養不同領域“專才”服務的。但是,思想政治教育專業在專業技能上相對模糊,在某種程度上是在培養“通才”。思想政治教育專業的專業課涵蓋管理學、經濟學、政治學、哲學、教育學以及心理學等課程,這在一定程度上拓展了學生的知識面和知識儲備,但是在寬闊的知識面下卻也存在著各種知識都不精通的現象。同時,雖然思想政治教育在近年來的課程改革中也有一定的趨時更新,但是課程的安排在增強學生的可僱傭性、提升學生競爭力等方面仍有所欠缺,針對性不強。這也直接導致了學生在就業市場的競爭中會處於不利地位。

2.社會實踐能力較差,難以適應用工單位的崗位需求基於當前思想政治教育專業“通才”培養的定位,學生應該有豐富的知識儲備和強大的操作及實踐能力,應熟練掌握人際交往、商務禮儀等必要的素質能力,同時也應有較強的文書處理、計算機操作等能力。但是在實際培養過程中,儘管當前許多院校都對思想政治教育專業採取了一些改革措施(如開設相關課程、組織多樣的社會實踐活動等),來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專業學生的操作和實踐能力,但從學生目前的自身情況來看,大多數學生仍存在很多不足,如口語表達能力較差,不會操作印表機、影印機等基本的辦公裝置,不懂迎賓及會務禮儀安排,難以完成基本的活動策劃案等現象普遍存在。較差的操作及社會實踐能力,使得本來就缺少專業技能的思想政治教育專業學生更加難以適應用工單位的崗位需求,極大地影響了思想政治教育專業學生在就業時期的競爭力和職業生涯的晉升空間。

3.學生創業素質不高,對就業理解單一、準備不足高等教育的意義在於提升大學生能力,提高學生就業競爭力,實現大學生順利就業。當前社會大環境提供的就業方式包括進一步升學深造、國家機關事業單位任職、企業和社會組織任職、參軍入伍和自主創業等。但是,許多大學生在大學期間對就業競聘的理解和準備不足,不注重對自己就業能力和創新能力的培養和鍛鍊。在就業競聘期間,往往也只瞭解其中一部分就業方式,而忽視了創新創業這一就業的重要途徑。思想政治教育專業學生就業面與技術類專業相比,在就業方面的競爭力較低,選擇面也較窄。因此,自主創業是思想政治專業學生的一個重要的途徑。但是,在現在培養過程中,高校對思想政治教育專業的學生創新概念和創新能力的培養還相對欠缺,影響了思想政治教育專業學生的就業選擇。

三、思想政治教育專業大學生可僱傭性人才培養可行性培養方案(解決方案)

1.加強思想政治教育專業的課程設定探索,推進課程改革高校對大學生的可僱傭性培養是其他教育所無法替代的。當前,對於思想政治教育專業來說,進一步推進大學生可僱傭效能力培養是解決就業困境的重要途徑。而推進大學生可僱傭效能力培養必須從課程改革入手。高校應根據本校的實際情況,制定一系列適合思想政治教育專業學生的可僱傭性培養體系,並規劃和樹立好可僱傭性培養的長期發展目標,真正將可僱傭性培養融入日常學生培養計劃之中。

具體地說,首先,思想政治教育專業的課程應該更加註重開設具有明顯特色的、具有針對性、注重開發學生綜合能力的課程(如企業文化、邏輯學、傳播學等課程);其次,還應多設定一些具有開放性和拓展性的特色課程(如辦公自動化、應用文寫作、公關禮儀等課程),從而開展大學生可僱傭性技能培訓。最後,在授課過程中,應更多地重視思維方式的培養,通過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激發學生的自主探索和創造能力,增強大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並且,在日常教學中,應根據專業特點,更多地將課堂教學和實踐操作體驗結合起來,實現理論實踐的結合,提升學生的動手實踐能力,提升自身的可僱傭性,為大學生獲取工作創造良好的前提和基礎。

2.開展有效的社會實踐活動,拓展思想政治教育學生的操作和實踐能力

在思想政治教育專業的教學實踐中,應順應其“通才”培養定位,為學生提供多層次的知識構成。在教學活動的安排上,既要提供有效的課堂教育,也要注重豐富的社會實踐活動。高校可以通過團學組織等為思想政治教育專業學生提供社會調研、模擬談判、外聯交際等形式豐富的社會實踐活動。同時,高校也可以與一些廠商企業、黨政事業單位等開展聯絡活動,為思想政治教育專業學生提供一些文案、行政等符合其就業方向的實習崗位,以練代學,實現課堂與社會實踐的結合,從而達到在實質上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專業學生實踐操作能力的目的,增強其可僱傭性,更好地為就業服務。

3.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專業的師資力量,加強就業指導隊伍的建設

第一,高校要加強思想政治教育專業的師資力量,加強對思想政治教育專業任課教師的思想理論培訓,提升教學水平。應對任課教師進行相關的、具有針對性的培訓,使其對可僱傭思想具有更深一層次的瞭解,促進其具體的課程設計。從而,通過強大的思想政治師資隊伍和更加科學合理的專業、課程設定,形成結合專業實際的、切實可行的可僱傭性培養方案,引導思想政治教育專業由單純學術教學模式向提高學生可僱傭性綜合能力教學模式的轉變。

第二,高校應充分重視對大學生進行職業生涯規劃指導,加強就業指導教師隊伍建設和就業指導課程研究。可以通過對大學生開設職業生涯規劃必修課和舉辦相關講座的途徑,培養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的自主意識,引導大學生去分析自己。要讓大學生充分了解現階段行業和職業特點,瞭解行業社會角色和社會分工,為其做好初步職業選擇提供充足的選擇空間,從而使其形成初步的職業生涯規劃。然後,對他們加強就業指導,包括怎樣去了解用人單位的需求資訊、如何撰寫求職信和求職簡歷、如何合理地進行面試等就業技能,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專業畢業生的應聘能力,提升求職的成功率。

四、結論

大學生可僱傭性培養是我國人才發展的必然趨勢,也是我國全面實現社會現代化建設的必需條件。在當前環境下,可僱傭性培養越來越被高校所重視。思想政治教育專業畢業生的可僱傭性技能的高低將直接決定他們能否滿足企業或僱主的需要。在我國高校教育體制改革的大背景之下,思想政治教育專業的人才培養模式也亟須改革。高校應該重視思想政治教育專業的人才培養模式的創新,重視對思想政治教育專業學生可僱傭效能力的培養,使思想政治教育專業學生更加全面地發展,從而在客觀上促進其就業數量和質量的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專業可僱傭效能力培養模式的推進,必將對思想政治教育專業學生就業產生極大的推動作用,同時也將為其他專業可僱傭效能力培養模式建設提供有效的借鑑,對解決大學生群體可僱傭效能力較差、就業難度大等問題具有實質性的指導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