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思屋>學習教育>畢業論文>

陳鶴琴兒童音樂教育思想論文

文思屋 人氣:2.67W

從國小、國中、高中到大學乃至工作,大家總免不了要接觸或使用論文吧,論文是我們對某個問題進行深入研究的文章。還是對論文一籌莫展嗎?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陳鶴琴兒童音樂教育思想論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陳鶴琴兒童音樂教育思想論文

陳鶴琴兒童音樂教育思想論文 篇1

陳鶴琴先生是我國著名的兒童教育家,兒童心理學家,也是我國兒童音樂教育的開創者。他的音樂教育思想是他的整個教育思想韻重要組成部分。在兒童音樂教育方面,陳鶴琴先生也曾作過大量理論與實踐的探索,做出過許多重要的貢獻,並形成了他一套較為系統的兒童音樂教育思想體系。

一、陳鶴琴音樂教育思想

(一)寓音樂與兒童生活中

陳鶴琴主張寓音樂與兒童生活當中,讓兒童生活中充滿音樂,使兒童音樂生活化。他在《音樂在兒童生活中的重要性》一文中提出: “學校實施音樂教育與生活脫節了。學校音樂僅僅是音樂教室裡面的‘歌唱’和舞臺上的‘演奏’,他提倡我們要將音樂的生氣滲透到兒童的生活中去,使兒童無論在學習、勞動、遊戲時,都能有意志統一、行動合拍、精神愉快的表現,使兒童生活音樂化。”喜歡音樂是兒童的天性,是兒童的本能。兒童的生活離不開音樂。我們應讓兒童的生活充滿音樂。

(二)兒童音樂教育的價值

陳鶴琴先生認為:“音樂的真正價值,在於我們和音樂接觸,可由節奏的美,使身體各器官和精神起共鳴共感,而表現出美好的行動;由和聲的美,使人感到和諧,從而培養團結友愛的精神;再由旋律的美,使人感到永久的統一,從而養成統一性。

因此我們應當重視兒童音樂教育,用音樂來豐富兒童生活,培養兒童的情感,使兒童能夠真實地表現自己,導向於創造性的發展。”音樂能夠使人產生良好的情感,使人表現出良好的行動。音樂能夠陶冶人的情操,淨化人的心靈。我們應該利用音樂教育,陶冶兒童的情感,使其養成良好的品性。無論在幼兒園、社會或是家庭場所只要有音樂的地方到處可以看到孩子們手舞足蹈的樣子,愉快的表情。他們是喜歡音樂的,音樂陶冶豐富了他們的生活,培養了他們良好的行動。

(三)為兒童創造良好的音樂環境

在《兒童應有良好的環境》一文中,陳鶴琴寫道: “他生活的環境是很優美的,他聽見很好的音樂,會不知不覺地唱起歌來,他看見美麗的圖畫,他也來畫畫看。他看見別人說話文雅,走路輕快,他也會慢慢說話文雅,走路輕快。生活當中我們到處可以看到,隨著音樂的節拍即使一兩歲的小朋友也會手舞足蹈起來,只要有音樂在,他們總是能自己動一動,跳一跳唱一唱的。他在《怎樣做人民的幼稚教師》一文中也談到了藝術環境的作用“偉大的音樂家、畫家和詩人,都對自然的美有精湛的欣賞力,以高超的技術,將自然的形態和聲樂描寫的淋漓盡至。這種欣賞力從哪裡來的呢?當然有適當的環境來培養的”。幼兒園老師藝術素質的培養也離不開藝術環境的渲染,因而為兒童的成長創造一個良好的音樂環境就更加重要。兒童從小就應有一個良好的音樂環境,這對孩子的成長是非常有益的。

(四)借鑑外國的音樂教育,但要適應本國的國情,重視民族傳統音樂的學習

陳鶴琴先生主張兒童音樂教育要適應中國國情,要走我們民族自己的路,要重視民族音樂的價值。1927年,在《我們的主張》一文中寫道:“現在中國所有的幼稚園,差不多都是美國式的,幼稚生聽的故事是美國故事,看的圖畫是美國圖畫,唱的歌曲是美國的歌曲,這並不是說美國化的東西是不應當用的,而是因為兩個國情上的不同,有的是不應當完全模仿的。”音樂來源於生活,來源於國土。兒童身邊的事物,熟悉的音樂,兒童最易於也樂於接受。傳統民族音樂包涵著中國音樂的精華,生長在中華大地的兒童,心理無意識深層或多或少的已有了民族音樂的積澱,對於本民族音樂的學習是較易理解的,而如果生搬硬套外國的音樂教育,兒童是較難學習和理解的。

二、陳鶴琴的音樂教育思想對現今的指導意義

(一)以兒童為中心,尊重兒童的個性,促進兒童創造力、想象力的發展,以兒童心理為出發點,對兒童進行音樂教育

音樂教育要以兒童為中心,貼近兒童的生活,一切以兒童為出發點,讓兒童生活音樂化。讓兒童的音樂更貼近兒童自己的生活,更易於兒童去學習、理解和體會。在教學活動中要讓兒童充分發揮他們的主動性積極性,他們是教學的主體,要更多的讓他們去自由的表達、發現、探索、實踐,老師要善於引導。兒童音樂教育要以兒童心理為出發點,兒童具有好奇、好動、好模仿等特點,在教學活動中要充分抓住兒童的心理特點進行課程的設計,編排和實施。在教學過程中,老師也要鼓勵學生自己創作,正像陳先生所說的“我們應當重視兒童音樂教育,用音樂來豐富兒童生活,培養兒童的情感,使兒童能夠真實地表現自己,導向於創造性的發展。”

(二)適當的把音樂滲透到各科教學當中去的整個教學法原則,實現綜合性的藝術教育

陳鶴琴提倡的音樂與其它各科相結合的思想對現今的教育是有重要意義的。在分科教學實施多年的情況下,各科互相分離,各自有各自的領域,彼此互不聯絡,使得我們學到的知識成為死的知識。各個學科只有相互聯絡到一起,成為一個整體才能發揮出更大的作用。因此應把音樂教育滲透到各科當中去,實現綜合性的藝術教育,這也是當今藝術教育發展的趨勢。正如陳先生所例舉的:“例如語文課,可選用文中詩詞譜曲;地理課,可根據文中所講的地域,選用當地的民歌;其它如勞動、體育等,更可與音樂密切結合。”這樣的教育才更符合兒童的審美情趣,符合兒童的心理特點,兒童學起來才更有樂趣。

(三)為兒童創造良好的音樂環境

環境對兒童成長的影響是巨大的,音樂環境尤其是這樣。良好的音樂環境,可以讓兒童受到長久的美的薰陶,並在潛移默化中形成健康的音樂審美情趣。家庭是兒童最早的音樂啟蒙學校,家庭音樂教育的影響是持續而長久的。而當前我國家庭音樂教育在某些方面存在著問題,很多家長把原本是作為娛樂、修身養性的音樂看成是一種“身份”的象徵,這種音樂學習帶有強烈的功利性色彩。在父母的強制要求下,孩子被動的去學習音樂,只是為了完成一種任務,考出級別。這種學習壓抑了兒童的天性,抹殺樂他們學習音樂的興趣。我們應保護兒童熱愛音樂的天性,為兒童創造一個良好的家庭音樂環境,讓他們學會欣賞音樂,感受音樂,熱愛音樂。社會應創造一個良好的社會音樂環境,幫助兒童的成長。另一方面,學校也應多創作一些好的音樂奉獻給兒童,讓兒童有兒童自己的音樂。因此學校、家庭、社會三方面應聯合起來,通力合作,為兒童創造一個良好的音樂環境,使兒童生活在富於音樂美、有生機、有興趣、有活力的環境中,健健康康快快樂樂地成長。

(五)弘揚民族音樂文化

我們的國傢俱有悠久而燦爛的文化歷史傳統,在民族音樂文化方面,我們有非常豐富的資源。學習我國的民族音樂,能夠弘揚我國的民族音樂文化,提高自身的音樂文化素質,培養對我國民族音樂文化的熱愛之情。我們應從小教導兒童熱愛民族音樂文化,吸收外國優秀的適合我國國情的部分為我所用。陳鶴琴倡導吸收國外的東西但要適合我國的國情,陳鶴琴編的故事和兒歌好多都是借鑑國外的,但是都是經過他細心的改編,整理,適合中國的兒童才拿出來使用的。這些故事、兒歌都是兒童非常喜歡的。我們應繼承和發揚中華民族優秀的民族音樂文化,教導兒童熱愛民族音樂文化,熱愛祖國。

陳鶴琴是我國兒童音樂教育的開創者,他所提出的“讓兒童生活音樂化”的兒童音樂教育思想,他所進行的一系列的兒童音樂教育實踐,都是值得我們今天學習和借鑑的,我們應該認真學習陳鶴琴的音樂教育思想以推進今天的兒童音樂教育,讓我們的兒童生活在一個充滿音樂美的世界中健康快樂的成長。

參考文獻:

[1][2][6][7]陳鶴琴.陳鶴琴全集·卷4[M].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第458,459頁

[3]陳鶴琴.陳鶴琴教育文集·上卷[M].北京:北京出版社,1983年版,第744頁

[4][5]陳鶴琴.陳鶴琴教育文集·下卷[M].北京:北京出版社,1983年版,第8. 148頁

[8]陳鶴琴,陳鶴琴全集·卷3 [M].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

[9]齊易.陳鶴琴及其兒童音樂教育思想[J].中國音樂學,1995年,第二期

陳鶴琴兒童音樂教育思想論文 篇2

摘要:陳鶴琴先生的兒童音樂教育思想的核心價值是“一切以兒童為中心,其科學精神是始終要堅持實事求是的治學態度,無論是做學問,還是搞教育,都必須追求真理,必須力求實際,文章就此兩個方面進行了初步的探討。是的治學態度,無論是做學問,還是搞教育,都必須追求真理,必須力求實際,文章就此兩個方面進行了初步的探討。

關鍵詞:陳鶴琴;兒童音樂教育;思想內涵

一、陳鶴琴兒童音樂教育思想的核心價值

陳鶴琴先生的兒童音樂教育思想內涵中的核心價值是“一切以兒童為中心”,關於愛護兒童,陳鶴琴分析道:“不愛護兒童的人必不被兒童所愛;兒童既不愛他,就不信仰他,不信仰他就不會聽從他的領導。”[1]之所以能夠有如此鮮明、確定的教育理念,與他在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的求學經歷有著密切的聯絡。他先後學習了教育學、心理學課程,在系統學習的基礎上,他對兒童心理有了深入的瞭解,並深刻體會到兒童心理髮展的規律。因此,他對幼兒教師提出了三個必須遵守的原則。第一,兩個“凡是”原則。凡是兒童自己能做到的,應該讓他自己去做;凡是兒童能夠自己想的,應該讓他自己去想[2]。心理學上講,兒童都具有強烈的好奇心,並且好模仿、好問,這是兒童心理髮展的一般規律。因此,讓兒童自己去開動腦筋、去思考問題並親自動手解決問題能夠促進兒童心理向著良性的、積極的方向發展。第二,善用正面的態度引導兒童。傳統的音樂教育總是老師在講臺上滔滔不絕地講授,這種填鴨式的方式使學生只能被動接受知識,但音樂的世界充滿了多姿多彩的旋律和變化萬千的節奏,這種特性促使我們應該清醒地意識到良性的音樂教育應該要知道兒童想要什麼,想做什麼,以及怎麼做。只有這樣,才能滿足他們對音樂生活的慾望和需求。陳鶴琴先生在這方面明確地為我們指明瞭行動的方向,那就是“將音樂的生氣滲透到兒童生活中去……,使兒童生活音樂化”[3]。儘管世界各國的兒童有著不同的文化背景,但他們都喜歡唱歌跳舞,那麼,音樂教育工作者就應該充分了解兒童的天性,用正面的態度引導兒童,發掘他們的潛力,尊重他們的個性,幫助他們能夠在音樂方面有所突破。第三,用積極的方式鼓勵兒童。在對陳鶴琴諸多兒童教育理論的研究基礎之上能夠發現,他始終認為音樂教育應該“尊重兒童”[4],對兒童如果沒有了尊重,就無法真正將“一切以兒童為中心”的核心價值踐行在實踐當中。對於兒童的尊重,最主要的就是在兒童遇到困難或犯錯誤的時候,不是一味地責備或懲罰,而是要以積極的方式鼓勵兒童。我們時常看到一些小朋友因為錯認某個音符而被老師責罰,這種行為在陳鶴琴先生看來是錯誤的,因為沒有任何人樂意被別人批評,再加上兒童的心理髮展尚不成熟,不能正確對待這些批評與懲罰,所以對待犯錯誤的兒童,一定要循循善誘,善於使用積極的方法進行鼓勵。

二、陳鶴琴兒童音樂教育思想的科學精神

陳鶴琴先生兒童音樂教育思想的科學精神就是始終要堅持實事求是的治學態度,無論是做學問,還是搞教育,都必須追求真理,必須力求實際。首先,要始終堅持中國兒童音樂教育的大方向不能變。究竟如何把握這個大方向不能變呢?正如陳鶴琴在《讓兒童生活音樂化》開篇講到的:“音樂是兒童生活中的靈魂”[5]。他的`一生都在以中國的文化和國情為中心,創立了具有中國特色,符合中國兒童特質和生長環境的兒童音樂教育模式。他堅信要想在中國做成一件事情的前提條件就是要充分地瞭解中國習俗,熟悉中國國情,讀懂中國文化。而要想在中國發展屬於自己的音樂教育,則必須對中國的音樂文化背景、傳承情況和教育現狀有深入的瞭解,只有這樣才能做到一切從實際出發,一切從中國國情出發,一切從中國兒童音樂教育現狀出發。陳先生能夠做到高屋建瓴,一直提倡要建立“適合中國國情,符合兒童身心發展的中國化、科學化的兒童教育”[6],這也是他為我國兒童音樂教育事業指出的一條良性的健康的發展道路。其次,要始終堅持為中國兒童音樂教育營造一種審美體驗和技藝學習相結合的環境。陳鶴琴在對兒童音樂教育的探索道路上一直十分重視“環境”,他認為環境思考、環境期待和環境設定對於兒童音樂教育的健康有效發展有至關重要的作用。陳先生認為如果父母在家庭裡能夠時常輕鬆地歌唱,那麼對兒童音樂能力方面的發展勢必會產生影響,因為在父母的薰陶下,孩子會不自覺地對音樂產生興趣。要是家裡有樂器,並且父母會使用這些樂器,那麼對孩子的影響就更加深遠。眾所周知,對於兒童而言,學校、家庭和社會是三位一體的,他們在這個整體中學習和生活,因此,若能夠在這三種環境中營造更多的音樂氛圍,就會使孩子沉浸其中。但是,除了氛圍的營造,對於音樂技藝的專門性訓練也是必不可少的,技藝的學習要以音樂環境為前提,只有正確地處理好音樂環境與技藝學習的關係,通過良好的音樂環境去激發兒童的興趣,刺激兒童的靈感,才能為他們對音樂技藝的進一步學習創造平臺。再次,要始終堅持利用靈活多變的方法構建“活教育”[7]的中國兒童音樂教育模式。陳先生認為教科書上的內容很多是靠不住的,必要時應該讓孩子直接去接觸、去體驗、去學習。他的諸多專著都體現了他教育思想的靈魂,那就是“靈活多變”。他提出在設定教學形式方面,應該“採用教師預設的音樂活動與兒童臨時生成的音樂活動相結合;……提高兒童的藝術審美能力和藝術創造能力”“幼兒離不開生活……幼兒的生活是豐富多彩的。”[8]而不是一味地使用單一的、枯燥的“教師教、兒童學”的傳統填鴨模式。最後,要始終堅持體味陳鶴琴兒童音樂教育思想中蘊含的藝術智慧。透過陳鶴琴先生一系列的教育理論,能夠讓我們深切體會到他作為教育大師所具有的相容開放的博大胸懷。陳鶴琴先生對音樂教育中傳統概念的糾正、拓展,和他將兒童音樂教育與相關客體的有機結合是其教育理念中“相容”這一特質的最好體現。他認為音樂教育不是孤立的,而建議“語文課,可選用文中詩詞譜曲……”[9]即兒童音樂教育不能夠完全以音樂自身為唯一,應該綜合別的學科知識以促進兒童音樂教學。陳鶴琴先生所具有的強烈的開放意識讓他能夠在立足當前的基礎上展望未來,高屋建瓴,對未來兒童音樂教育的發展指明瞭方向。如他曾說過“欣賞指導是讓兒童由聽覺所感到音樂的節奏、和聲、旋律等……引導兒童以音樂的精神來創造自己的生活。”[10]陳鶴琴先生的一生是在不斷探索、不斷鑽研中度過的,他是一位有遠見卓識的教育家,他始終堅信面向兒童進行音樂教育的實質是面向未來的教育,因為兒童就是整個社會、整個國家的未來,如果堅持傳統的教育模式勢必無法適應未來瞬息萬變的發展需求,所以創新也是他教育理念中的重要思想。他曾經說:“凡是兒童所喜愛的玩意,都可以革新,利用來對兒童進行思想教育。木偶戲等於立體故事,有會活動的玩具的功效,是教育的利器。”[11]在創新精神的指引下,陳鶴琴先生的兒童音樂教育理論體現出的是治學理念的確立,是教育方向的制定,是音樂環境的營造,是課程結構的變革,也是教學方法的革新。這些都是陳鶴琴兒童音樂教育思想所蘊含的藝術智慧,我們在當前探索兒童音樂教育改革的道路上,不應該僅僅停留在理論學習層面,更應該深刻地去體味這些藝術智慧,向陳鶴琴先生學習,學習他所具有的相容、開放的胸懷,學習他永不枯竭的創新精神。

參考文獻:

[1]沈明,孟琪璐,嵇珺.陳鶴琴教育思想在高等職業教育領域的應用研究[M].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13.

[2]崔聚興.中外學前教育簡史[M].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2014.

[3]陳鶴琴.陳鶴琴全集第3卷[M].南京:鳳凰出版傳媒集團,2008.

[4]陳鶴琴.陳鶴琴全集第4卷[M].南京:鳳凰出版傳媒集團,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