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思屋>文案寫作>觀後感>

《覺醒年代》觀後感(8篇)

文思屋 人氣:1.48W

當品味完一部影視作品後,相信大家一定領會了不少東西,為此就要認真思考觀後感如何寫了。那麼你真的懂得怎麼寫觀後感嗎?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覺醒年代》觀後感,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覺醒年代》觀後感(8篇)

《覺醒年代》觀後感1

2021年的五月,一如以往的五月,天氣總是瞬息萬變,暴風驟雨常常讓途中的路人措手不及,無處規避。此時,屋外從驕陽炙烤大地,一瞬間轉變為電閃雷鳴,所幸,我在屋內,雨水尚不能將我企及,我在這充滿安全的庇佑下,正回味著面前這一小塊螢幕剛剛講述給我的革命英雄的故事,情不能自已,竟淚溼眼眶……“為有犧牲多壯志,敢叫日月換新天!”

《覺醒年代》將20世紀的中國從文獻課本的字裡行間,投映於螢幕之上,陳獨秀、李大釗、宋運輝、馬德福……他們生活在與當今截然不同的時代中,“遍地哀鴻滿熱血,無非一念救蒼生”,他們在思索著、追尋著、敲打那緊閉的封建麻木的鐵窗,試圖喚醒沉睡的人民覺醒,去拯救國家,拯救民族。他們在這場追尋與呼喊中流淚、流汗、流血,有人勇往直前,有人戛然而止,有人毅然殉道,有人明哲保身。在這段刻骨銘心的歷史中,最激勵我的是陳延年、陳喬年兩兄弟。

延年喬年兩兄弟出生在上海的大戶人家,明明可以享受衣食無憂的生活,心中卻早已種下了救國救民的種子。當時的中國不獨立,若給中國找條出路,他們自己怎能不獨立?於是,他們去上海求學,為見新世面,求新思想,與底層工人過著艱苦的日子,拒絕家人的資助。求學路上的艱辛,生活的困苦,不是為自己謀前程,而是為中國謀未來!20世紀初的中國,黑暗到看不見一點光亮,不知何時才能結束這苦難疊加的日子。中國還會變好嗎?給中國罩下層層黑暗、企圖瓜分中國的列強不會去希望;愚昧麻木的、沉睡的國人不會去希望;可是,想去接受新思想、勤工儉學的延年喬年這樣的青年們,是他們最先覺醒者、正希望著、更相信著!

“他們一步步走向光明,共赴理想的同時,也走向了死亡。”延年犧牲時,29歲。在刑場誓死不跪,被一群劊子手亂刀砍死。喬年犧牲時,26歲,離開前,他給這個世界的最後一句話,事關他和哥哥的理想,更事關你我。“讓我們的子孫後代享受前人披荊斬棘的幸福吧!”

《覺醒年代》也大結局了。有很多人像我一樣,因為這部影視作品才認識的他們——富有血性的革命先輩們。劇中,百餘年前的青年人在追求真理上經坎坷而一往無前,大喊“雖九死豈有未悔”;劇外,今天的青年也被革命歷史題材所觸動,得到了一次與前輩隔空對話的契機。我們“愛上”的不僅是優秀的影視劇,更是蘊藏在其中的理想光輝!一幀一幅,我從中越加明白中國道路選擇的必然。有人上網催續集,有人回答“你現在的幸福生活就是續集。”

有人說:“到了90後、00後,這一代年輕人失去了不計生死的血性。”可事實真是這樣嗎?

在五四上映的《重逢》微電影中,記錄了中印邊境衝突後,肖思遠烈士家屬的反應。我不禁想到林覺民那句話:“吾輩此舉,身必死,然吾輩身死之日,距光復期不遠矣。”喀喇崑崙的高原英雄們,身後就是人民,國土寸步不讓,他們面對數倍之敵,不也是如此嗎?

1901年,國家簽訂喪權辱國的條約;2021年,中國已經站起來了,和他國平等對話。兩個辛丑年,風雨交加,是歷史變遷的重逢;一代代青年衛國奉獻,更是我們中國人骨氣中流傳下的紅色基因。1901年以來為革命犧牲的青年烈士永垂不朽!2020年在邊境衝突和抗疫中犧牲的青年烈士們永垂不朽!曾經少不更事的少年,在危難面前,突然就成為了人民的臂膀,祖國的碑界。90後、00後們長大了,我們不是貪圖享樂的青年一代,我們會努力踐行我們的使命,我們會完成屬於我們的長征,我們也同樣是富有血性的中國青年!我們不怕吃苦、不怕犧牲、在染滿烈士鮮血的土壤上,我們同樣長成了頂天立地的一代!

五月的天氣瞬息萬變,在我含著激動的情緒寫下這些文字時,天空的烏雲漸漸散去,我抬頭一看,天的那邊,透出了幾束光柱,又恢復成平和的天氣了,出門走走罷!看看這放晴的新世界!

願朝陽常照我土,不忘英雄鮮血滿地。

《覺醒年代》觀後感2

走好青春這段路

青春,一個多美好的詞兒啊!它是那些屬於未來的事物,是那些正在生長的力量;青年,一個多美好的年紀啊!它正如陳獨秀所歌的那樣:如初春,如朝日,如百卉之萌動,如利刃之新發於硎,人生之最好年華也!在紀念五四運動100週年大會上,習近平總書記深情寄語新時代青年,希望他們樹立遠大理想、熱愛偉大祖國、擔負時代責任、勇於砥礪奮鬥、練就過硬本領、錘鍊品德修為,才能不辜負黨的期望、人民期待、民族重託,不辜負我們這個偉大的時代。席慕容說,青春,是一本太倉促的書。誠然,青春似一張車票,過期不候;又像一片雲朵,稍縱即逝。可只要青年們一心向上走、一意向前衝,大膽的說話、勇敢地行進,便能夠走好青春這段路,創造一個青春的小我、一個青春的中國、一個青春的民族。

以遠大理想確立人生航向。青年正處於理想信念形成和確立的關鍵時期,樹立什麼樣的理想、堅定什麼樣的信念、確立什麼樣的目標、選擇什麼樣的道路至關重要。“新時代中國青年要樹立遠大理想。”習近平總書記在紀念五四運動100週年大會上,對新時代青年提出六點希望,第一點就是樹立遠大理想。青年樹立遠大理想,就是要樹立對馬克思主義的堅定信仰、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篤定信念、對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堅強信心,堅信馬克思主義“行”、中國共產黨“能”、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好”。就是要把自己融入祖國的大我、人民的大我之中,與時代同步伐、與人民共命運,將人生目標、職業選擇與祖國需要、人民利益緊密結合起來,要像第一支青年墾荒隊奔赴北大荒那樣堅韌不拔、艱苦創業,鑄就拓荒豐碑;像雲南“80後”幹部李忠凱那樣奮戰在脫貧攻堅主戰場,雖“白髮蒼蒼”卻不敢忘實現貧困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像河北保定學院西部支教群體那樣奔赴沙漠播撒夢想,照亮他人詩的遠方……

以砥礪奮鬥一路乘風破浪。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每一代青年都有自己的際遇和機緣,廣大青年既是追夢者,也是圓夢人。100年前,五四青年挺身而出、奮起抗爭,為救亡圖存、振興中華拋頭顱灑熱血,留給我們以愛國、進步、民主、科學為主要內容的偉大五四精神。今天的青年,處在中華民族發展的最好時期,既面臨著難得的建功立業的人生際遇,又面臨著“天將降大任於斯人”的時代使命。寶劍鋒從磨礪出,梅花香自苦寒來。青年要把奮鬥作為青春最亮麗的底色,矢志艱苦奮鬥,依靠奮鬥實現人生理想和民族復興。要勤學善思,把學習當作一種責任、一種精神追求、一種生活方式,如飢似渴、孜孜不倦地讀有字之書、無字之書,注重學習人生經驗和社會知識,掌握技能、增長才幹、提高能力;要善於思考,以行求知、以知促行、知行合一,練就過硬本領。要擔當責任,使命呼喚擔當,青年引領未來,今天的青年要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新徵程中,埋首本職工作實幹、甘於到基層一線苦幹、大膽創新創業敢幹、勤學善思巧幹,在應對重大挑戰、抵禦重大風險、克服重大阻力、解決重大矛盾中自告奮勇、迎難而上、勇往直前,盡應盡之責、為應有之為。要不懈奮鬥,不畏前路艱辛、不畏路途曲折、不畏長路漫漫,始終保持一顆奮鬥的心,用汗水澆灌理想的花朵、用雙腳走穩前行的道路、用雙手繪就成功的藍圖,創造出無愧於青春、無愧於人民、無愧於時代的新的奇蹟。

以品德修為把穩前進之舵。人無德不立,品德是為人之本。現實中,每當有老年人品行不端事件發生,大眾的怒點就被引燃,紛紛發出“壞人變老了”的喟嘆。足見人從青年這個關鍵期就應樹立正確的道德認知、堅持自覺的道德養成、進行積極的道德實踐,扣好人生道德的第一粒“釦子”。青年錘鍊品德修為,就是要像總書記告誡的那樣:樹立和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善於從中華民族傳統美德中汲取道德滋養,從英雄人物和時代楷模的身上感受道德風範,從自身內省中提升道德修為,明大德、守公德、嚴私德,自覺抵制拜金主義、享樂主義、極端個人主義、歷史虛無主義等錯誤思想,懲惡揚善、是非分明、處事公道、態度公允、情趣健康,維護社會規則和秩序、遵從社會公序良俗,追求更有高度、更有境界、更有品位的人生,創造清風正氣的社會。

《覺醒年代》觀後感3

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週年優秀電視劇展播劇目、重大革命歷史題材史詩鉅製《覺醒年代》,將於今晚(2月1日)登陸央視一套黃金檔,震撼播出。該劇由北京市委宣傳部和安徽省委宣傳部聯合組織策劃創作,首次全景式展現了新文化運動、五四運動的時代風雲和歷史畫卷,清晰地反映了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早期傳播和中國共產黨建立的全過程。

全景還原建黨歷程,揭示中國共產黨成立的歷史必然

電視劇《覺醒年代》以1915年《青年雜誌》問世到1921年《新青年》成為中國共產黨機關刊物為貫穿,通過李大釗、陳獨秀、毛澤東、周恩來、陳延年、陳喬年、鄧中夏、趙世炎等眾多歷史人物為中國尋找出路的種.種探索和思想交鋒,以及思想文化界的.一系列重大事件,藝術地再現了中國共產黨成立的巨集大背景、歷史卷軸。

上世紀初,辛亥革命失敗後,中國依然沒有能夠擺脫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會地位,三座大山仍然壓在中國人民頭頂,軍閥混戰、倒行逆施、民眾矇昧、思想混亂的社會亂象,將出路問題再一次擺在中國人面前。為探索救國救民道路,一群有識之士開始奮起抗爭。李大釗、陳獨秀、毛澤東等在混沌中上下求索,從新文化運動開始著手思想啟蒙,力求喚醒民眾救亡圖存。在探索的道路上,他們逐步確立了社會主義、共產主義信念,達成了只有社會主義、共產主義才能救中國的共識。隨著十月革命一聲炮響,他們開始接觸、學習、接受、傳播馬克思列寧主義,逐漸從思想啟蒙轉向革命行動,倡導運用馬克思主義指導中國革命實踐,建立了中國共產黨,使中國革命面貌為之一新。電視劇《覺醒年代》清晰展現了這一過程,揭示了中國共產黨成立的歷史必然。

致敬建黨革命先驅,塑造刻畫生動鮮活人物群像

電視劇《覺醒年代》聚焦建黨風雲人物,突出展現了李大釗等中國共產黨革命先驅的崇高理想和卓越貢獻,客觀全面、鮮明生動地塑造刻畫了一幅立體而豐富的人物群像圖。

劇中既有李大釗、陳獨秀、毛澤東等為中國共產黨的建立做出的歷史貢獻,也有周恩來、鄧中夏、趙世炎等青年革命者推動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工人運動相結合的實踐之舉,更有陳延年、陳喬年等愛國進步青年為國為民做出的流血犧牲……這些共產黨早期革命領袖有血有肉、有理想有鋒芒、有困境更有探索,他們的革命品格與鬥爭精神,深刻傳遞愛國情懷,傳播了愛國愛黨、艱苦奮鬥的正能量。此外,魯迅、胡適、蔡元培、辜鴻銘、錢玄同等新舊文化陣營中的知識分子的思想和觀點也在《覺醒年代》中形成交鋒,塑造了豐富多彩的時代人物群像。

一流團隊精心打造,電影質感再現建黨偉業

該劇題材重大,北京市委宣傳部、安徽省委宣傳部、北京市廣播電視局和安徽省廣播電視局提前數年組織策劃精心打造,集結了一流主創團隊。“全國電視十佳製片人”劉國華擔任總製片人,原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副祕書長、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第三編研部主任、電視劇《歷史轉折中的鄧小平》編劇龍平平操刀劇本,電視劇《大軍師司馬懿之軍師聯盟》《馬向陽下鄉記》《安居》導演張永新執導。張桐、於和偉、侯京健、馬少驊、劉琳、朱賀日堯、張晚意、曹磊、夏德俊等老中青三代實力演員的加盟,讓《覺醒年代》看點十足。

電視劇《覺醒年代》以中國共產黨的成立為核心事件,勾勒大時代,傳承大文化,抒寫大情懷,揭示出中國共產黨和社會主義道路是中國歷史和中國人民的必然選擇的主題,藝術再現了共產黨人的初心夢想,傳遞出極富感染力的愛國主義情懷。

該劇由北京市委宣傳部、安徽省委宣傳部、北京市廣播電視局、安徽省廣播電視局聯合攝製,中央電視臺、北京歌華傳媒集團、安徽廣播電視臺、北京北廣傳媒影視股份有限公司、安徽華星傳媒投資有限公司、阿里文化娛樂集團優酷劇集中心、上海克頓文化傳媒有限公司、時代出版傳媒股份有限公司、安徽新華傳媒股份有限公司、安徽五星東方影視投資有限公司、海寧新永勝影視文化有限公司聯合出品。

《覺醒年代》觀後感4

在慶祝建黨百年的歷史時刻,反映中國共產黨建立歷程的電視劇《覺醒年代》一經播出,即引發廣大觀眾的熱烈關注。

電視劇《覺醒年代》以1915年到1921年中國共產黨成立之前的這段歷史為敘事空間。這是一個國運飄搖、民不聊生的艱難時世。辛亥革命並沒有徹底改變舊中國的面貌,面對貧窮落後愚昧的現實,面對日本帝國主義侵華野心,面對袁世凱企圖復闢帝制的倒行逆施,有人迷茫,有人憤怒,有人消沉,有人奮起。在這樣一個巨集大的歷史背景下,一代先進分子登上歷史舞臺,開始了救國救民之路的艱難探索。

電視劇開篇,日本以支援袁世凱稱帝為條件,誘迫袁世凱簽署“二十一條”。訊息一傳出,李大釗慷慨陳詞:“必須喚起民眾覺悟,推翻封建思想,振作民族精神。”新文化運動、五四運動等一系列影響巨大的歷史事件鋪展開來,陳獨秀創辦《青年雜誌》宣傳新思想、提倡白話文,李大釗發表《庶民的勝利》《布林什維主義的勝利》,介紹俄國十月革命,開始了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胡適在美國撰寫《文學改良芻議》,蔡元培出任北大校長……電視劇《覺醒年代》精心描畫這一幕幕歷史風雲,把觀眾帶到一百多年前那個風雲激盪的歷史環境,清晰再現中國共產黨誕生的社會歷史環境和思想文化土壤,也藝術地描繪了二十世紀國中國的文化思想風貌。以如此大開大合的“史筆”,講述中國共產黨的創立過程,這在以往的電視劇中尚不多見。“覺醒年代”四個字的提出,既是對該劇的主題概括,在某種意義上,也是對那個歷史階段的“藝術命名”。

電視劇《覺醒年代》真實細緻地表現了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過程,寫出了一批民族先進分子,研究探討馬克思主義理論和傳播革命思想的具體實踐。探索思想和發現真理的過程,艱辛而曲折。該劇以藝術典型化的方式,表現了在各種思想和主義的交鋒之中,馬克思主義以真理之光勝出的過程。毛澤東、周恩來等一大批青年人,在探索救國救民的道路和探討人生價值意義的思考與選擇中,走上革命道路。這些內容讓這部劇的歷史敘事,處處閃耀灼人的思想光輝。

在電視劇《覺醒年代》所展示的歷史環境中,眾多風雲人物紛紛登場,他們面目各異,代表著那個時代的紛繁和復雜:袁世凱在廳堂裡試穿龍袍,張勛在紫禁城領兵復闢,辜鴻銘在北大講臺上拖著辮子端著水菸袋大講國學……這一幕幕在劇中都有著各自生動的表演。劇中最具風採與魅力的人物形象,依然是那個時代裡思想先驅和文化先驅們的人物群像:沉穩厚重、樸實堅毅的李大釗,激情四射、慷慨率性的陳獨秀,目光高遠、充滿理想、性格剛正的青年毛澤東,冷峻孤憤、以筆為槍的思想文化先驅魯迅等等。在北大紅樓,還有一批在新思想的激勵下,洋溢著愛國熱血的青年學子。劇中的這一大批角色,既真實準確地反映出了那個時代的鮮明特徵,也刻畫了一個個讓人過目不忘的藝術形象。

電視劇《覺醒年代》以獨特的藝術審美,讓革命歷史題材的影視作品,具有了更加感人的藝術魅力。一是作品所採取的敘事手法和史詩風格,與作品所講述的歷史內容,渾然一體,形質交融,讓觀眾既感受到強烈的思想震撼,也獲得了雄渾悲壯的審美體驗。二是在歷史的巨集大敘事中,更加註重細膩、委婉、深情、動人的情感渲染、人性剖析和對人物獨特性格的揭示。劇中那些隨處可見的生動的細節捕捉,不但讓觀眾能見史見人,更讓人物有情有性,讓歷史敘事有厚度又有溫度。叄是努力運用影視審美的方式,真實準確地呈現和還塬歷史環境,電影式鏡頭讓作品充滿藝術質感。比如,老北京城的黃沙、駱駝以及路面上深深的車痕,在片頭運用木刻、剪影、塑像等藝術元素,加強藝術呈現的新穎度和表現力等,可以說是做到了精雕細刻。在藝術表達上,這部作品追求精品的創作態度也非常值得認可。

這部劇全景式再現中國共產黨的建立歷程,以厚重的歷史內涵、豐富的文化意蘊、深刻的思想啟迪和具有創新意義的審美表達,揭示了中國共產黨誕生的歷史必然性和道路選擇的正確性,更以強烈的藝術感染力和飽滿的情感灌注,致敬先驅偉業,頌揚了在那個覺醒年代裡,一批共產主義者們的初心之純、主義之真、信仰之堅和理想之美。它不僅是一部重大革命歷史題材電視劇的優秀之作,也是一部黨史教育的生動教材。

《覺醒年代》觀後感5

電視劇《覺醒年代》以1915年《青年雜誌》問世到1921年《新青年》成為中國共產黨機關刊物為貫穿,展現了從工人運動到中國共產黨建立這段波瀾壯闊的歷史畫卷,講述了覺醒年代社會風情和百態人生。1915年9月,陳獨秀在上海創辦《新青年》,豎起科學與民主兩面大旗。在血與火的洗禮中,新文化陣營發生裂變。陳獨秀與李大釗、陳延年、陳喬年等由分到合,最終選擇了馬克思主義,揭示了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工人運動相結合、中國共產黨建立的歷史必然性;胡適等人則與陳獨秀、李大釗由合到分,走向了西方文化。《新青年》解體。覺醒年代,大浪淘沙,曙光初現。

那一代的人有著無比偉大的理想,堅韌的意志和信念以及那令人動容的“國家興亡,匹夫有責”。讓我最動容,產生了最多想法的便是陳延年、陳喬年兩兄弟,開始的他們衣衫破爛、灰頭土臉,自立自強的不願在他們認為的不義父親的庇護下生活,卻像是生來就帶著陳獨秀的血性,就算吃著乾麵饅頭,看到碗裡的一隻小螞蟻,兩兄弟的眼中也充滿著對生命的敬仰與對生命的希望,小心翼翼地把螞蟻放到草上,也正是因為他們這份對生命的尊重與愛護,讓他們毅然決然地選擇了馬克思主義,陳延年被問是否想帶領中國時,他的回答是:“我願為國獻身。”他不想推翻中國的制度讓中國更加生靈塗炭,但是他卻堅定地站在自己選擇的道路上,願意獻出自己的生命。在陳喬年犧牲前,對獄友說:“讓我們的子孫後代享受前人披荊斬棘的幸福吧。”後來,安徽合肥有一條路叫延喬路,路的盡頭是繁華大道。他們憑一己之力,延家國之萬歲,載精神之喬木。就是這樣一條路,明知是死路,還是有人會義無反顧地走,因為他們知道這是一條救人民於水火之中的路。在行刑之前,他們仍是微笑,彷彿和當年那兩個立志要為祖國尋求光明之路的少年又重合在一起,踏著泥土與鮮血,他們佈滿傷痕的笑顏中完全沒有恐懼,就好像真的看到了百年華誕的中國共產黨,就好像真的看到了日益強大的中國,就好像真的看到了他們的子孫在茁壯成長。看到他們出場時的美好,再看到那染血的身軀趟過黑暗的槍林彈雨,最後回眸時眼睛荏苒堅定不屈,吾輩當自強、自立、自信。去時少年身,歸來甲子魂,山河已無恙,巍巍葬忠魂……

同那時的他們一樣,我也是青年,卻有著比他們幸福的多的生活,每當想到現在我的幸福都是前人用生命打下的江山,我瞬間感覺到了生活中那些小煩惱,小憂愁真的不值一提,如果那麼幸福的生活我都不能珍惜,那是愧對於前人們的無畏赴死。國旗中是剛毅的鮮豔的紅色,那代表先烈們拋頭顱灑熱血的熱血,代表著一個個戰士在戰場失去兄弟,失去親友後留下的淚水,代表著看到中國人被迫害後的無能為力,更代表著堅韌的中國人站起來的顏色,是鳳凰涅槃的勇氣,新生的血液在先烈們灑過鮮血的泥土中必將更加滾燙,必將使中國的鮮紅色佇立在更高的頂峰。作為青年人,我們要勇敢走出去,闖出去,不能活在舒適區,即使前方困難重重,我們也要迎難而上;不能守成有餘,開拓不足,中國的道路需要我們一代又一代的人去開拓;不能坐而論道,要勇於實踐,付出行動。在那麼美好的年華,沒有先烈們的捨生忘死,便沒有今天的幸福安定,國人要自強,而不是任意揮霍現在的幸福和自由。歷史不會忘記,我更不會忘記!

國旗中是剛毅的鮮豔的紅色,那代表先烈們拋頭顱灑熱血的熱血,代表著一個個戰士在戰場失去兄弟,失去親友後留下的淚水,代表著看到中國人被迫害後的無能為力,更代表著堅韌的中國人站起來的顏色,是鳳凰涅槃的勇氣,新生的血液在先烈們灑過鮮血的泥土中必將更加滾燙,必將使中國的鮮紅色佇立在更高的頂峰。

雖然現在我們生活的中國是強大的,但我永遠也不會忘記是一個個如陳延年、陳喬年的愛國志士們用鮮血鑄造出的我們幸福的堡壘。大學的我也面對著選擇,如今我積極入黨,希望能夠成為一名黨員,就是因為我渴望通過我的努力,加入共產黨,能夠通過我微薄的力量服務千千萬萬的中國人,回饋先烈們的努力,並協助黨將中國建設得更加美好!

《覺醒年代》觀後感6

重大革命歷史題材電視劇《覺醒年代》由中共北京市委宣傳部、中共安徽省委宣傳部、北京市廣播電視局和安徽省廣播電視局聯合攝製,以1915年《青年雜誌》問世到1921年《新青年》成為中國共產黨機關刊物為貫穿,展現了從新文化運動、五四運動到中國共產黨建立這段波瀾壯闊的歷史畫卷,講述了覺醒年代社會風情和百態人生。該劇以李大釗、陳獨秀、胡適從相識、相知到分手,走上不同人生道路的傳奇故事為基本敘事線,以毛澤東、周恩來、陳延年、陳喬年、鄧中夏、趙世炎等革命青年追求真理的坎坷經歷為輔助線,再現了一百年前中國的先進分子和一群熱血青年演繹出的一段追求真理、燃燒理想的澎湃歲月,揭示了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工人運動相結合和中國共產黨建立的歷史必然性。

通過觀看《覺醒年代》,我們從中可以看出,國民之覺醒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是文化名流群英薈萃。蔡元培接任北京大學校長後,他致力於北大多層次的文化建設,這裡匯聚了諸如陳獨秀、李大釗、魯迅、胡適、錢玄同、劉半農、周作人等一批文化名流,也匯聚了諸如趙世炎、鄧中夏、郭心剛等無數熱血青年。當然,也不乏像辜鴻銘、黃侃、劉師培等保守派人物。新舊文化陣營的碰撞和交鋒,使北京大學校風驟然發生變化,處處呈現出一派百家爭鳴、欣欣向榮的態勢。

第二是文化社團應運而生。陳獨秀一生追求真理,到任北大後,他毅然發起了新文化運動。在他的倡導下,各地的青年文化團體相繼成立。起初,北京大學成立了紅樓讀書社和互助社,毛澤東在長沙成立了新民學會,周恩來在天津成立了覺悟社,這些社團秉承反省、持久、奮鬥、活潑、創造、批判和互助的理念,為廣大愛國青年提供了實現人生價值的舞臺。後期,李大釗成立了馬克思學說研究會和亢慕義齋書屋,毛澤東也隨之成立了旅京湖南各界研究會以及平民通訊社,為傳播新文化運動及馬克思主義作出積極貢獻。

第三是新生期刊異軍突起。伴隨著各種社團的誕生,各種傳播新文化運動的刊物也相繼問世。從章士釗早起的《甲寅》到李大釗主編的《晨鐘報》;從誕生於上海的《青年雜誌》到落戶北京的《新青年》,這些期刊一期一個模樣出現在世人面前。隨即,陳獨秀又創辦了《每週評論》,他主編的兩個刊物就像黑夜裡的明燈,為愛國青年指明瞭前進方向,而毛澤東主編的《湘江評論》和周恩來主編的《天津學生聯合會報》一南一北,與北京的《新青年》等刊遙相呼應,形成了南北一體的格局。

第四是學生及工人運動風起雲湧。1919年5月4日,北京13所高校的學生走上街頭,舉行大規模的反帝反封建遊行,他們高呼“外爭主權,內懲國賊”的口號,反對《巴黎和約》的簽訂,史稱五四運動。五四運動爆發後,周恩來在天津,張聞天在南京,毛澤東在湖南,陳潭秋在湖北,他們領導學生髮起了聲勢浩大的愛國運動。不僅如此,各地的勞工也迅速行動起來,紛紛上街遊行,全國多地出現了學生罷課、工人罷工、商人罷市的“三罷”現象,尤以上海最為突出。在全國人民強大的呼聲面前,北洋政府被迫免去了曹汝霖、陸宗輿和章宗祥的職務,並拒絕在《巴黎和約》上簽字。

第五是中國共產黨組織如火如荼。1920年7月,俄共代表分別在北京和上海會見了李大釗和陳獨秀。同年8月,陳獨秀率先在上海創立了第一個中國共產黨組織。10-11月,李大釗在北京、毛澤東在湖南分別建立了中共北京小組和中共湖南小組。與此同時,遠在法國的陳延年也完成了從無政府主義者到共產主義者的轉變。周恩來抵達法國後,隨即成為中共旅法小組的成員。之後,董必武等人在武漢、王盡美等人在濟南、陳公博等人在廣州、周佛海等人在日本也相繼成立了中共小組。從此,中國革命進入了一個嶄新的時代。

中國國民之覺醒,絕不是幾個知識分子的覺醒,而是整個無產階級的覺醒。無產階級的覺醒和中國共產黨的誕生,開創了中國革命的新紀元,併為苦難深重的中國人民帶來了希望和光明!

《覺醒年代》觀後感7

寒假作業七七八八的都做完了,閒著沒事幹,便在平板上看起了老師佈置的電視劇《覺醒年代》,沒想到竟然收穫頗豐。

《覺醒年代》裡的人們竟有著那個年代的超前智慧:提倡新思想的,氣衝斗牛;主張舊思想的,則巧舌如簧,會維護自己。陳獨秀的思想清晰且受人歡迎。中國人只是缺一個指引方向的,骨子裡都有一股衝勁。《新青年》出版後,買的人不少,不論是受苦受累的民眾,還是青年學生,亦是商人,只要還沒有淪陷在舊封建思想之中,拿到這本書後,眼裡就會有希驥。有能力的,並且有思想覺悟的,都要跟著大幹一場,一時間,當真是氣衝斗牛。

新文化運動的結果大家都知道,民主與科學的思想深入人心,弱勢之反派被攻擊的體無完膚,服服帖帖,中國的時代要來了,中國要覺醒了,要翻身,要戰鬥,誰也無法阻擋。在此期間,陳獨秀等先驅是中國最忠誠的戰士,他們一心為拯救中國的聖土,為喚醒中國人民而奮戰。

現在的人其實或多或少是有些墮落的,沒有先進思想的知識分子直接與人民接觸,只是暗地策劃著如何能讓自己舒適,骨子裡的衝勁也沒了。我認為,創造即進步,只有創造,才能拓寬進步的渠道,創造才能構建未來,預知未來,現在的中國人,已是今非昔比,之前人們想著如何進步,如何鬥爭,現在想著如何安排。小地方的人想著如何走出去,大地方的人想著如何在晚年全身而退,父母都在想著讓兒女們能夠拿到高薪……想要創造的卻是少之又少。中國到現在仍然算不上已開發國家,人們口中的好東西竟然都是進口的。為什麼中國的商品很大程度上不能與國外的相比?源自中國人很少自己創造,國產香水只能在兩元店賣,當然不是好貨。中國造不出超跑,理由竟是怕賠錢。

一心想走出小地方的人卻想不到小地方有多少資源未被開發,找工作的人從來不想著自己創業……中國人不比外國人差,所以,中國人應該學著自己創造,趁著還年輕,把握機會,努力學習,極力創造,補國之不足,拓未來之渠道,時代進步應該如此,國民進步重在創造?

《覺醒年代》中巴黎和會的失敗外交,讓我的心漸漸染上了悲憤。那種歷史的屈辱感,時隔百年仍讓我覺得悲憤不已。我們的外交官毫無地位可言,卑躬屈膝的忍讓也無法得到點尊重,做為戰勝間,卻如同戰敗國一樣,沒有發言的資格。

“弱國無外交。”

鏡頭一轉。是汪大燮收到了來自巴黎和會外交失敗的訊息,將會在和約上簽字時,他的眼眶瞬間紅了,隨後託著電話的那隻手無力的放下,風向突變,幾天前山東將會收回的喜悅在這一切迅速瓦解,崩塌。他緩緩地向著民國的旗幟走去,以往精神矍鑠的外交委員會委員長在那一刻蒼老了不少,步伐沉重,帶著些踉蹌,短短几米路,他似乎走了一個世紀,中途他停頓了片刻,手拂過了一個巨大的地球儀。地球儀轉動著,上面有中華民國,但是此時此刻山東卻被幾道鐵鏈緊緊捆住,國家分崩離折。汪大燮在旗帆前方停了下來,雙手緊緊捂住臉,哭著蹲了下來。留下來的背影是多麼的無助,蒼涼,就像全國愛國人士渴望外交勝利,卻當頭扣下一盆涼水一樣。

心,如被幾雙大掌撕裂一樣痛,卻無醫求治。

人的心是熱的,總會有一個角落裡是乾淨的,留給最最親愛的祖國。愛國熱情本在《新青年》的帶頭下激發出來,這樣一來,全國掀起一場舉世聞名的運動一—“五四運動”。

駐巴黎外交談判官陸徵祥向汪大燮發出電報,希望能救救他,汪大燮也倍感壓力,在與蔡元培的磋商下,汪大燮贊同並支援學生運動,也是在汪大燮的支援和保護下,學生運動中減少了更多學生的受傷及損失。可以說,這場聲勢浩大的學生運動能夠堅持下來,並且取得階段性的勝利,汪大燮也有很大的功勞。

在此之前,汪大燮也是一個思想開明的人,支援新文化,幫助蔡元培解決問題,由此,也看出汪大燮為人用心,思想開明,進步。

晚年的汪大燮致力於善舉,曾任中國紅十字會會長,組織注重京師治安,維持市民糧食及保護婦子需等。

身為外交委員會委員長,他做到了國家至上,堅持公理。身為中國人,他為人良善,扶貧救弱。

他在用他的人生經驗與我們共勉。

《覺醒年代》觀後感8

今年是建黨100週年,為了紀念這一開天闢地的歷史事件,中央電視臺推出了一部電視劇《覺醒年代》,聽名字就覺得不錯為什麼要覺醒?因為時代太黑暗,人民太愚昧,人們需要覺醒,需要打破沉默與腐朽,為古老的中國帶來新生。

近代以來,國危民困,無數革命先驅發出吶喊,警惕國人,鼓吹革命。如辛亥革命先驅陳天華在《警世鐘》裡面感嘆,“長夢千年何日醒,睡鄉誰遣警鐘鳴”,號召國民趕快覺醒,要不然就國破家亡了。而《覺醒年代》講述的是1915年的新文化運動到1921年中國共產黨成立這期間的故事,中國的革命由舊民主主義革命逐漸轉變為新民主主義革命,代表中國無產階級利益的中國共產黨登上了歷史舞臺。那是一個保守與激進、反動與革命、光明與黑暗並存的年代。因為資產階級的軟弱與妥協,甚至還有一點天真和愚蠢,到手的中華民國政權被袁世凱竊奪。袁大頭當了幾年大總統還嫌不過癮,在1915年公開搞起了復辟,稱帝了。但是正如歷史課本所說,有反對共和者,人人共擊之,冒天下之大不韙而稱帝的袁世凱自然地位不穩。為了鞏固其統治,帝國主義的支援必不可少,因此,袁世凱和日本祕密簽訂了賣國的“二十一條”。什麼,國家總統竟然是個賣國賊?有些人迷惑不解,這是為什麼呢?既然他自己都賣國了,怎麼還讓別人愛國?還有人說,愛國就要愛朝廷,愛袁大總統。

革命者鼓吹的國破家亡指的是領土被瓜分、人民被奴役、文化被侵略等等,這裡的“國”指的是廣義上的國家,包括國土、國民、歷史文化這些。而反動統治者呼籲大家“愛國”是什麼意思呢?是讓大家愛他的朝廷,不要反抗他們的統治。

國家問題,歷來是被統治者及其走狗搞得複雜而混淆。政治意義上的國家指的是政府,是包括官僚、軍隊、警察、法庭、監獄等一系列人員和機構的政府組織。根據馬克思主義理論,國家是統治階級的工具,是經濟上佔統治地位的階級為了維護其政治上的統治地位而建立的。

什麼意思呢,舉個例子,大清朝的國家指的就是當時的朝廷。這個朝廷是用來幹啥子的呢?它主要是用來維護整個地主階級的統治,也就是要地主永遠騎在農民頭上、用來鎮壓農民反抗的。大清朝的國家是代表地主階級的利益的,當外國入侵時,他們也會高喊“愛國”的口號,呼籲人民為他們賣命,保住他們的權力。其實他們並不關心農民的死活和國土的淪喪,他們只關心他們自己寶座。因此慈禧太后有句名言,“量中華之物力,結與國之歡心”,或者說“寧與友邦,不與家奴”。他們是靠出賣民族利益而滿足自己階級利益的。所以這些腐朽的統治者面對民族危機時熱衷於出賣國家利益來維護自己的統治。領土丟了,他們還可以穩坐北京城;賠款就賠款,反正那些錢都是從老百姓身上搜刮來的。而真正的愛國者是必然要反對這種行徑的。

所以,歷來的反動統治者總愛混淆國家的概念,讓人民為其賣命。尤其高明的一招是鼓吹國家主義,把自己打扮成全民利益的象徵,把人民反抗的怒火引向國外,用民族矛盾掩蓋階級矛盾。比如蔣介石說當時的共產黨都是蘇聯勢力,是來破壞民國安全穩定的,他蔣介石才是民國利益最忠實的代表。

但是當面對日本侵略時,蔣介石毫不猶豫的喊出了“攘外必先安內”的口號,導致大批國民淪為亡國奴,出賣了國家和民族的利益。反動的統治者的“愛國”和愛全體人民的謊言不光會在面臨外部侵略時會被戳穿,就是面臨國內激烈的階級矛盾時也會露餡。比方說“二七大BA工”時,京漢鐵路工人起來維權時,就遭到了國民黨的殘酷鎮壓。由此觀之,反動的統治者“賣國”就不是什麼奇怪的事了,我們要救國,首先就要打倒這些假的的愛國者。幸運的是,這個被搞得混亂不堪的問題,在我國是一個基本的常識,在高中政治課本和大學馬原教材中都指出了國家的本質,我們只需要對其有更深入的瞭解。當然,也不是所有的國家都是壞的,比如我們國家,《憲法》規定,我國的統治階級是工人階級,我們國家是代表工人階級和最廣大人民利益的。這也是我們在今天仍然能看到《覺醒年代》這樣優秀的革命歷史題材電視劇的原因。還在猶豫嗎?抓緊來看看這部精彩的電視劇吧,看看它能否帶給我們一些啟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