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思屋>文案寫作>觀後感>

《覺醒年代》觀後感11篇

文思屋 人氣:8.14K

當認真看完一部影視作品後,從中我們收穫新的思想,這時候最關鍵的觀後感不能忘了。想必許多人都在為如何寫好觀後感而煩惱吧,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覺醒年代》觀後感,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覺醒年代》觀後感11篇

《覺醒年代》觀後感1

這幾天,我廢寢忘食地觀看完了《覺醒年代》這部電視劇。劇中主要闡述了中國共產黨早期領導人李大釗和陳獨秀從1917年在北京大學作文吧任教開始,他倆就不約而同地去尋求一條路:一條可以真正挽救中國的正確道路,一條從根本上革除舊社會弊病的光明道路,一條可以覺醒人們創造新世界的勝利道路。

電視劇一開始,陳獨秀、李大釗兩人只是在推動新文化的發展,並未真正找到一條拯救中國的正確道路。俄國的十月革命,給了李大釗先生一個新的方向,他開始瞭解馬克思主義。1919年為抵制中國代表在巴黎合約上簽字,陳、李兩位先生領導了一場從北京崛起進而蔓延到全國的愛國運動。這場運動被稱為五四運動,這是一場由學生髮起使全國人民參加並支援示威遊行的運動,它發出了屬於我們中國人的怒吼。這一刻,無論是學生,是工人,是農民,還是商人,他們都紛紛加入起來,場面巨集大,前所未有。而這場運動,讓陳、李等人也都意識到,要在馬克思主義指導下來建立一個全國性的組織,這個組織來進行暴力革命,推翻舊社會。後來李大釗先生留在北京,陳獨秀先生前往上海,形成了南陳北李的局面。1921年7月,中國共產黨誕生了!從此,各位革命先烈開始了與舊社會的搏鬥與較量。如果沒有他們的拼搏與奮鬥,流血與犧牲,哪有現在的歲月靜好。李大釗先生曾說過,“試看將來的環球必是赤球的世界!”

這部電視劇使我對中國共產黨有了新的瞭解,重新整理了我以前的認知。我以前認為中國共產黨是靠某場戰爭輕易建立起來的政黨,看完電視劇後,我才知道,中國共產黨是通過無數仁人志士苦苦追尋、無數革命先烈流血犧牲、無數人民支援擁戴才建立起來的政黨!

在這部電視劇中,我發現了許多細節性的畫面,刻畫的很好。如在燈光如豆的衚衕裡,李大釗和陳獨秀先生撐著油紙傘,邊走邊討論討論如何尋找拯救中國時,腳下所走的乃是泥濘的道路,暗示了以後拯救中國的道路必然艱辛,充滿坎坷。後來陳、李兩位先生與胡適先生意見主張不同,陳、李兩位先生主張暴力革命給中國下一劑猛藥,而胡適先生,則主張溫和改良這個社會,這才有了後面這一幕:在十字路口,陳、李兩位先生走一邊,胡適先生走了另一邊。

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陳延年、陳喬年兄弟二人壯烈犧牲的場面。兄弟二人頭髮凌亂,臉色蒼白,渾身帶血,但他們的眼神堅定,沒有絲毫退縮之意,一身正氣,一步一個腳印,大無畏地向刑場走去,只為了心中的那個堅定信念。

在我的家鄉合肥,有三條路:延喬路、集賢路、繁華大道。站在延喬路牌下,我也深情告白:延喬路短,集賢路長,但都通向了繁華大道!

現在,請允許我,一個13歲的少年,驕傲地告慰先賢們:盛世繁華,國泰民安,這盛世如您所願!也請相信我們無數青少年在建黨100週年大會上的鏗鏘誓言:請黨放心,強國有我!

《覺醒年代》觀後感2

青春夢想和青春奮鬥是一個青年的“精氣神”所在。青春,因夢想而絢麗多彩;青春,因奮鬥而動人心絃。回首1919年那波瀾壯闊的五四運動,是千萬青年救亡圖存、振興民族的青春夢想聚合了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磅礴偉力,是千萬青年不畏禍難、不畏艱險的青年奮鬥掀起當代中國飛速發展進步的時代浪潮。站在新時代的青年,正處於中華民族發展的最好時期,更應接過百年前五四精神的火炬,以青春奮鬥圓青春夢想。

青春夢想,是青春奮鬥的目標航向。知之深則行之切,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青春夢想。100年前,北京大學等三千餘名青年學生懷揣救亡圖存的青春夢想,在民族存續的關鍵時刻挺身而出,振臂高呼,運動迅速席捲全國,廣大青年用源源不斷的生力書寫了一幅“外爭主權、內除國賊”的時代畫卷。細數那些激情燃燒的青蔥歲月,傾聽那些砥礪奮進的負重足音,重拾那些奮發圖強的青春夢想,猛然發現,五四精神已成為中華兒女的精神基因,五四青年為民族復興的青春夢想已經烙印在一代又一代的中國青年身上。廣大青年對五四運動的最好紀念,就是要樹立遠大理想、熱愛偉大祖國,高舉五四運動的精神火炬,做民族復興道路上的追夢人,同全國人民一道,為實現“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而奮鬥。

青春奮鬥,是青春夢想的靚麗底色。青春是用來奮鬥的,拼搏的人生精彩紛呈。神州孤寂,難再回顧,三千青年灑淚京都,棄哀歌,登高奔走,抗議遊行,時見睡獅風骨。100年前的五四運動詮釋了青春奮鬥,覺醒了偉大創造,孕育了偉大革命,推動了偉大飛躍,陳望道翻譯出版了全本的《共產黨宣言》,《新青年》雜誌成為宣傳馬克思主義的報刊讀物,李大釗、陳獨秀分別在北京、上海成立了馬克思主義研究會,中國共產黨的早期組織開始在北京、上海、湖南和留日、留法、留俄學生中相繼建立,那個時代的青年用青春奮鬥翻來了反帝反封建的新篇章,對當代中國發展進步產生了深遠影響。五四精神,奮進復興征程,需要廣大青年樹立大歷史觀和增強時代使命感,擔負歷史重任,擔當時代責任,勇於砥礪奮鬥,以“勇立潮頭唱大歌,敢持彩練當空舞”的青春活力起航民族復興的豪邁征程。

青春夢想,因青春奮鬥而光芒萬丈。艱難困苦,玉汝於成。100年彈指一揮間,我們先輩所經歷和正在經歷的崢嶸歲月,是新時代青年註定要接棒的光輝歷程。習近平總書記強調,青年要“到人民群眾中去,到新時代新天地中去,讓理想信念在創業奮鬥中昇華,讓青春在創新創造中閃光”。青春夢想,需要青春奮鬥砥礪而成;青春奮鬥,需要青春夢想跟錨定向。新時代千帆競發,新徵程百舸爭流。當每一個青春夢想,每一份青春奮鬥,都向著民族復興的夢想匯流時,我們中華民族的未來才必將光芒萬丈。在民族復興的偉大征程中,廣大青年要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立足歷史當口,走在時代前列,練就過硬本領、錘鍊品德修為,以青春奮鬥放飛青春夢想,用執著信念、優良品德、豐富知識、過硬本領,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上,跑出新時代青年的好成績。

這正是:青春當有夢想,以奮鬥砥礪成。

《覺醒年代》觀後感3

最近很火的一部劇《覺醒年代》振奮著許多中國人的心,在書本中認識的魯迅、李大釗、陳獨秀等在電視中鮮活了起來,有直言不諱的錢玄同,有點“目中無人”的陳獨秀,淡定從容的蔡元培,耿直傲骨的李大釗…每個人的性格色彩分明,也從劇中進一步瞭解了蔡元培的“不拘一格降人才”,“思想自由、相容幷包”,看著看著也讓人為之動容,內心振奮。

本劇以陳獨秀創辦的《新青年》雜誌為主線,通過開展新文化運動來提高國民素質,提高中國青年的思想,從而使國家強大起來。劇中會出現一些對立面,如崇尚帝制的辜鴻銘,看似總和陳獨秀等人做對,但他並不是不愛國,相反,正因為他內心對於愛國的堅守,才會那麼反對新文化運動。在他看來,中國的傳統文化地位是無法撼動的,他崇尚儒家思想,認為中國人用心靈體驗生活,我們有情感、懂得換位思考,也就是他內心的中國人的精神,而西方是以“頭腦”體驗生活,而當陳獨秀提出要吸收國外的先進思想來改變國民素質時,他必然是極其反對的,這種反對也是他愛國的一種表現。至於誰對又誰錯呢?無法說明,這跟一個人所處的環境有關,接受的教育受薰陶的思想有關,同樣是愛國這件事,怎麼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理解和選擇。在劇情第十一集時,我終於拋棄了對辜鴻銘的偏見,他對國家濃濃的愛,對中國人精神的透徹理解,用他所堅信著的方式不斷給西方人輸送中國人精神,讓人感動和震撼,也為一開始對他的不良印象感到自己的片面和膚淺。

像何為愛國,如何救國這樣的問題,在沒有看到一個理想的新中國前,誰也不能做出最正確的選擇,有相同思想的人為共同的理想而奮鬥著,所以才有了陳獨秀與胡適、李大釗的惺惺相惜。劇中讓我最敬佩的是北大校長蔡元培,他的“思想自由,相容幷包”是一種淡定和睿智,他認為只有不同思想之間的相互碰撞才能產生出更多的思想,他允許並期許著不同聲音的出現。他的“不拘一格降人才”體現著為有學之士的渴望,他三顧茅廬請陳獨秀來擔任北大的文科學長,甚至不惜偽造履歷。正是這種禮賢下士、愛才惜才的精神,才吸引了大批學界名流,一時間北大人才濟濟,如夜空中的群星相互輝映,迎來了群星燦爛的蔡元培時代。

這種“思想自由,相容幷包”的思想在如今的盛世中依然有著一定思想引領作用,比如在課堂中,老師應秉承著“思想自由,相容幷包”的態度,廣泛聽取不同學生對同一問題的看法和見解,不以對錯論英雄,而更重視學生對某個問題的分析能力,用自己的觀點去說服別人或是從別人的觀點中不斷修正自己的觀點,這恰恰也是21世紀所必需的技能之一。

如今的生活中,我們總會遇到和我們三觀不合的人,也許你會驚訝會質疑會抱怨,但你若沒有徹底地瞭解他的生長環境,家庭背景,受教育環境等等容易影響一個人的思想的因素,不妨學會傾聽,學會接受別人與自己的不同。因為許多問題本身沒有絕對的正確與否,只是立場不同,看問題的角度不同而已。

《覺醒年代》觀後感4

我認為,立國之根本在於立人,立人之根本在於思學,思學的起點正是文化。優秀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最堅實的力量,它樹人思想、立人秉性、使人明智,在任何年代,始終獨具無形化有形的偉力。

《覺醒年代》裡,舊中國形勢緊迫,民不聊生,人民在殘酷的環境下生活疾苦,家國百廢待興。人人岌岌可危,顧好自己已屬不易,可蔡元培、陳獨秀、李大釗等一批文化先鋒帶著巨大的勇氣,在北京大學這塊陣地上,運用《新青年》、《每週評論》,以手中的筆,口中的言,開啟浩浩蕩蕩的新文化運動。他們努力把迫切改革的思潮,無懼無畏的傳播著,這樣的善念和舉動,已不是個人良知可概之,那是他們環抱著理想的蒼翠大樹,扎進土地,希望家國穩健;那是他們手捧著希望的美好熒光,勇往直前,希望百姓安樂。

他們站立在新文化大潮的浪尖上,毫不動搖信念。正如李大釗先生所說:“為數不多的文化人就是文明人,文明人就要為我們的國家和人民負責,有責任帶領人民進行抗爭,這是歷史賦予的責任擔當。”

為了新文化運動走向大眾,啟蒙大眾思想,他們對年輕學子們進行抽絲剝繭的教育,向勞工苦力們開辦循循善誘的學堂,讓大眾正視舊中國的國情現狀,從啟發中思考,從提問中實踐,從實踐中變通。新文化好似奔湧的滾滾熱浪,萌生的思想、理論和主義,經受著大浪淘沙的考驗。文化人的武器是文章和演講,他們用知識革命去抗爭去吶喊,字字句句都強力撞擊著腐朽軟弱的舊中國,警醒著麻木冷漠的人們。以文化之威力震盪出全民愛國的紅色激情,在混沌愚昧軟弱的舊年代裡喚醒民智、開悟精神,讓人們在求知、求好、求變、求興中,驚覺國之精神是“愛國、進步、民主、科學”,是中華民族團結奮鬥、自強不息!

文化是集合體。於國,是民族的氣節。於民,是個人的勇擔。

其一,文化為思想打了一束光,也為好學埋下一粒種子,讓人始終朝著美好去。學文化從識字開始,讀書識字才能分辨善惡,明辨是非才能探究思考,追尋真理才能創造美好。所以文化總是層層遞進,傳遞恆久的力量。其二,文化把思考建立在學習基礎上,使認知更新在辯證上,讓人不斷壯大自身。宣傳普及文化可啟蒙大眾思想,提高大眾素質,只有敢於對美好向往,才懂時代選擇的必要,堅定美好信念。所以文化總是帶來覺醒,傳遞昂揚的力量。其三,文化讓求知成為對美好的不斷追求,在探尋的路途上,學習文化延伸出的`觸角會擴充套件求知慾,文化知識會在內心砌起豐富的美好,這些美好築牢著內心的善良。所以文化總是帶來生活裡的新發現,傳遞上和善的力量。

文化的力量,是在舊中國,有文化先鋒用赤誠滌盪國恥、尋求道路、振興國邦,集結文化志士凝聚熒光劃亮天空,在覺醒年代開天闢地。而今,在這個崛起的時代,中華優秀文化無窮無盡的滋養著、影響著我們的精神世界,過去、當下與未來,文化的力量總會引導我們,奔著進步去,向著美好去!

《覺醒年代》觀後感5

“一個國家最好看的風景,就是這個國家的年輕人。”去年,一段名為《後浪》的視訊演講刷爆各大媒體網站。視訊中展現的是對青年一代的肯定,更是對“後浪”們的期待。

風起潮湧,自當揚帆遠航;任重道遠,更需快馬加鞭。青年黨員幹部作為黨員中的佼佼者,作為新時代的一股“後浪”,作為國家發展前行的不竭動力,當立下“青雲志”、涵養“硬功夫”、練就“寬肩膀”、勇挑“千斤擔”,惟有如此,方能勇立潮頭、建功立業。

守初心、強信念,立下“青雲志”。立志而聖則聖矣,立志而賢則賢矣。陳獨秀36歲創辦新青年,他說“青年如初春,如朝日”;李大釗27歲撰寫《青春》,他說“為世界進文明,為人類造幸福,以青春之我,建立青春之國家”;毛澤東27歲主編《湘江評論》,他說“時機到了,世界的大潮卷得更急了”。回首過去,無數仁人志士用成功經歷啟示著我們,只有在青年時期樹起遠大理想、立下青雲之志,才能於時代浪潮裡實現個人價值、改變祖國命運。如今,青年基層幹部作為國家的希望、民族的未來,更應始終堅守為國為民的初心,要立大志、做大事,成為新時代有志向的追夢人。

善學習、鑽業務,涵養“硬功夫”。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基層工作繁瑣複雜、牽涉面廣,考驗的是基層幹部的專業素養和業務能力。從幹部直播出鏡帶貨到防控疫情復工復產,從基層網格化管理到扶貧到戶政策落實,從做好群眾工作到深入走訪調研……每一項基層工作的“小細節”都蘊含著“大智慧”,需要青年幹部不斷去學習、去鑽研、去提升。因此,青年幹部作為基層“後浪”,在面對面對新挑戰、新困難、新業務時,必須要上好“基礎課”,工作中多向同事、領導悉心請教;要練好“基本功”,在問題中善於自我總結,不斷進步;打好“持久戰”,在繁瑣中做好長期戰鬥的準備。要切實將精神落到實處、想法落到高處、工作落到細處,從而確保中央各項政策在基層落地生根、開花結果。

站排頭、敢作為,勇挑“千斤擔”。為者常成,行者常至。擔當作為是青年幹部的立身之本、成才之基,倘若遇到困難就要退縮、碰到挫折就想放棄,那麼就註定要被這個偉大時代淘汰。要知道一個人的成長無捷徑可走,只有不斷在大事、難事中歷經磨練,才能長才幹、壯筋骨。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說:溫室裡長不出參天大樹,懈怠者幹不成巨集圖偉業。前進道路不會一帆風順,偉大事業也不可能一蹴而就。青年黨員幹部基層工作經歷淺、閱歷少,因此更要以足夠的勇氣、堅定的決心去面對層出不窮的複雜問題和環境,真正做到願擔當、敢擔當、善擔當。

辦實事、惠民生,練就“寬肩膀”。枝葉總關情,點滴見初心。在基層的廣闊舞臺上,幹部幹事創業的根本立足點就是為百姓解難題、辦實事。基層黨員幹部要時刻把人民群眾的利益放在心上、把為民解憂的使命扛在肩上,在一件件實事中練就能為民所依、為民所靠的“寬肩膀”。如關注百姓民生,瞭解莊稼長勢、生活必需品價格等;做好精準扶貧,抓好產業扶貧、易地搬遷等政策落實;謀劃產業發展,以當地特色帶動經濟發展。從民生“小事”出發,做好為民服務“大事”,從而不負時代重託,勇做奔湧的基層“後浪”。

《覺醒年代》觀後感6

歷史書太小,裝不下一個人波瀾壯闊的一生;歷史書又太大,裝下了中華上下五千年的滄桑;在歷史書上,你隨手翻過的一頁內容,很有可能是他們的一生。

三十七年民國,不同於小說中紙醉金迷的上海灘,風花雪月的江南水鄉,金戈鐵馬的北國戰場,那是普通百姓最真實最殘酷的生活。是北風黃沙肆虐,餓殍遍野,是為了活下去可以食人肉,飲人血;是為了家中生計可以賤賣兒女;是花季少女被迫與公雞拜堂,在四角天地裡蹉跎一生的黑暗動盪。

《覺醒年代》的劇情開篇,袁世凱復闢帝制的訊息引起國民轟動,讓海內外的有志之士憤憤不平,紛紛決心回國尋求一條救國救民之路。日本留學歸來的李大釗說:“我們必須喚起民眾的覺悟,推翻封建思想,振作民主。”同時陳獨秀也創辦了《新青年》雜誌,宣傳新思想,倡導白話文,為尋找救國之路打開了新思想湧流的閘門。作為著名的老派“保皇黨”,辜鴻銘教授對於剛剛萌芽的新思想似乎是教科書式的絆腳石,留著長辮子,吸著老煙槍,長袍馬褂的老爺裝束,雖學了西洋倫敦腔但走到哪兒都有僕從跟隨,擺足了舊時的排場。然而正是這樣一位“老頑固”講中國人的精神,引得所有接受新式思想學生的滿堂喝彩。其中的幾段話讓我記憶尤深,“我們每個人頭頂上都有辮子,只不過我的辮子是有形的,頂在頭上,你們的辮子是無形的,藏在心裡。”“我們中國人,思想、性格,有很多弱點,但是,在我們中國人身上,有其他任何民族都沒有的、難以言喻的東西,那就是溫良……”很難想象這竟是一直以迂腐封建形象示人的老教授口中說出來的話。尋找救國之路,是要以本國的實際情況出發,吸收先進思想完善自身的傳統文化,而非完全生搬硬套推翻自己的傳承,與他人同化。

探索和發展真理的歷程十分艱苦困難,在各種思想主義的交鋒中,馬克思主義開始在中國傳播起來。李大釗的《我的馬克思主義觀》《庶民的勝利》再加上白話文的迅速傳播,如魯迅先生《狂人日記》的發表,胡適《文學改良芻議》鉅作的橫空出世,大大推動了有志青年探索救國道路的步伐。如果說每個年代都有它的代表色,那民國三十七年一定是豔麗的紅。這些極具色彩與魅力的人物形象給觀眾留下濃重的色彩印象,在北大紅樓的襯托下,一批批洋溢著愛國熱血的青年學生讓我們過目不忘,鄧中夏、趙世炎、陳延年、陳喬年那一個個年輕鮮活的背影讓我們看到在當初那個年代有一群有志青年正不畏艱難險阻,努力尋找出路,使中國登上歷史舞臺。

《覺醒年代》為我們展示了新中國誕生的艱難歷程,以深刻的歷史意義揭示了這條救國救民之路的正確,同時還讚揚了在那個覺醒的時代裡共產主義者們那一顆顆真摯的愛國之心。歷史的長河還在滾滾前進,我們應以發展的眼光看待事物,以史為誡,為更加光明美好的未來而不懈奮鬥。

《覺醒年代》觀後感7

解好時代“疑難題”爭當優秀“答卷人”

去年,中組部印發的《關於改進推動高質量發展的政績考核的通知》(以下簡稱《通知》)指出,“精準設定關鍵性、引領性指標,實行分級分類考核,引導領導班子和領導幹部抓重點破難題、補短板鍛長板”。合格的領導幹部,不僅要能夠妥善處理好日常的常規工作,更是要有發現難題、直面難題和解決難題的能力。為此,廣大黨員幹部當以《通知》的精神為“航向標”,從工作中的“硬骨頭”和“痼疾”中著手,力戒以往工作中的不足,主動向重點和難題發出挑戰,競相爭當優秀的時代“答卷人”。

力戒“耳目閉塞”,煉就洞察秋毫“火眼金睛”。“問題是時代的聲音”,《中國共產黨第十九屆中央委員會第五次全體會議公報》中指出:“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我國發展仍然處於重要戰略機遇期,但機遇和挑戰都有新的發展變化。”面對新變化新發展,需要領導幹部們堅持好習近平總書記所強調的“問題導向”,深刻聚焦我國發展面臨的突出矛盾和問題,找到癥結所在,方能對症下藥。為此,黨員幹部既要準確識別國內外大環境變化帶來的新挑戰,增強風險防範的意識;又要深刻認識基層各項工作推進中的複雜問題和民生難題,做好化危為機的準備;同時,也要時常照鏡自省,對照優秀楷模發現自己身上的不足之處,加以重視。以新發展理念為指引,轉變以往對問題視而不見、對難題置之不理的處事方法,以敏銳眼光洞察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最為棘手的難點痛點,傾聽好時代的呼聲。

力戒“避重就輕”,鑄成迎難而上“鐵肩膀”。當前,全面深化改革進入了攻堅深水期,面臨的阻礙和挑戰都前所未有。值此“船到中流浪更急、人到半山路更陡”之際,黨員幹部本該一鼓作氣衝鋒向前,然而,令人遺憾的是不少幹部卻被畏難情緒束縛住了幹事創業的腳步。“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敷衍心態有之,“戰戰兢兢畏首畏尾”的猶豫不決亦有之。李大釗曾說:“歷史的道路,不全是平坦的,有時走到艱難險阻的境界,這是全靠雄健的精神才能衝過去的。”黨員幹部當時刻謹記自己的初心,樹立正確的政績觀,用遠大的理想信念激揚超越功過的擔當精神,在矛盾衝突面前敢於迎難而上、在危機困難面前敢於挺身而出,少一分個人得失的算計,多一分捨我其誰、攻堅克難的拼搏奮發,扛起使命,知難而進,百折不回。

力戒“庸碌無能”,鍛造披荊斬棘“金剛鑽”。在各種各樣的難題面前,領導幹部不僅要敢於擔當,更要能夠擔當。能夠擔當,便是要求堅持在與前進道路上各種重難點進行鬥爭的過程中提高戰鬥本領,不被輕易打敗。正所謂“繩短不能汲深井,淺水難以負大舟”,領導幹部身在其位,肩負國家與人民的期望,與“位”相匹配的“為”必不可少。新長征路上,還有許多“婁山關、臘子口”有待去攻克,克服“本領恐慌”、提高戰鬥能力刻不容緩。唯有在攻堅克難中多經歷幾遍“風吹浪打”、多捧幾次“燙手山芋”、多當幾回“熱鍋上的螞蟻”,不斷砥礪治理能力、動員能力和貫徹執行能力,補短板、揚優勢,才能切實做到手中有招、心中有數,用發展來解決發展中的難題,用確定性戰勝不確定性,交出無愧於時代和人民的滿分“答卷”。

《覺醒年代》觀後感8

覺醒年代從辛亥革命徹底失敗開始講述。1911年陳獨秀因為不支援臨時大總統逃亡日本。在日本的一個大學裡,一群中國留學生正在熱烈爭論著解救中國人民於水火的良藥到底是西方多國嘗試的君主立憲制還是隻有美國一國嘗試的共和體制。他們討論熱血沸騰,把餐食忘在了一邊。

一個流浪者經過這裡,看到了碗裡的白饅頭停了下來。從容不迫地把饅頭放到嘴邊,一口兩口,再扒兩口鹹菜,冷漠的看著鬧事的學生。他臉色蠟黃,頭髮像落寞的雄獅,棕色粗布的長褂上爬滿了蝨子。一位長相端莊的學生髮現了他,邀請他發表自己的看法。這便是陳獨秀開場的樣子。

他經歷了革命的失敗,早已不同於這些滿腔報國熱血的青年,可想而知當他說出中國目前沒有良藥時學生情緒高漲。質問、責罵、甚至有些人動起手來了。隨後不久陳獨秀便和朋友回到了上海,在那裡,他開始辦《新青年》並且立下了他二十年不談政治的誓言。

庭院裡的蒹葭黃了又綠綠了又黃,窗框上的月亮圓了又缺缺了又圓。北大的新校長蔡元培找到了陳獨秀邀請他去北大做新聞學的學長。在蔡校長三顧茅廬後陳獨秀終於同意去做北大的“陳學長”。和他一起去北大的還有他的《新青年》雜誌,就這樣它與《京報》一同坐擁了北大的神潭。

北京大學不僅僅是當時中國最厲害的高階學府匯聚了中西各流派、各信仰、各國家的人才還同時孕育了中國未來的希望——年輕的新文化運動的支持者。玫瑰與荊棘不可分割,有支援新文化的積極青年就一定會有保守派的守舊師生,他們不謀而合,對陳獨秀這位新文化運動的主導人下了道道無聲的戰書。

一開始,陳獨秀對外界的聲音不予以理會,但時間長了以後他便不再甘願忍氣吞聲,一戰結束後為了整頓北大師生的品德,維護新文化運動的實施,陳獨秀破了他僅僅幾年前立的規矩,新青年開始發行與政治有關的文章,在眾多救國方案中有守舊的君主立憲制、共和制,有許多人認可但沒有實踐機會和前人經驗的無政府主義,有剛剛失敗的俄國蘇維埃革命。這些都成為青年關注的話題。

陳獨秀有的兩個很有主見的兒子——長子延年、次子喬年。

他們的祖父母去世時父親沒有回家因此兩個兒子與陳獨秀關係十分不好。他們二人一開始在碼頭打工,勤工儉學打算去法國留學。為了表示他們對父親的不滿,他們決定不收父親一分錢或者任何其他形式的幫助。陳獨秀也並沒有因為這件事情而惱火,相反他認為自己的兒子的這種行為是有骨氣的表現。他認為應該讓孩子們多吃苦“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增益其所不能”。當高君曼告訴陳獨秀,延年、喬年在碼頭出苦力扛大包時,陳獨秀不是心疼,而是驕傲地說:“人世間從來沒有救世主,也沒有神仙帝,只能靠自己。不管是國家還是個人都要靠自己的努力才能強大起來。

這是一個偉大的父親給兩個兒子最好的教育磨礪。幾年後,兩個兒子都在這個血雨腥風的昏暗時代,為了中國的覺醒奉獻出自己的青春乃至生命。他們青春的生命定格在奔赴刑場時那回眸一笑,那麼燦爛!那麼驚豔!那回眸告訴了我們,他們看見了曙光,看見了不久將來新中國的樣子。

作為泱泱華夏的傳承人,我們感謝前輩為黨、為新中國的建設受的刑、流的血。當他們知道如今的中華無不沐浴在璀璨的五星星光下,他們該有多麼欣慰……

《覺醒年代》觀後感9

觀時代風骨,立鴻圖之志,追吾輩之號召。

故事的背景從新文化運動開始,講述了那個時代的思想啟蒙,不同思想流派在尋求救國之路中紛呈互映、相惜相爭,展現了革命英雄的使命擔當與俊朗風骨。以“南陳北李”相約建黨的革命故事為線索,展現了從《青年雜誌》創辦到中國共產黨成立這一段偉大的歷史程序。陳獨秀、李大釗、毛澤東、周恩來等人為中國尋找出路,進行種種探索和思想交鋒,清晰地反映了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早期傳播和中國共產黨建立的全過程。

革命、信仰、理想不單單要仰望星空,更要腳踏實地。在荒亂年間,一切都是不穩定的,但是隻要有信念,就永遠不會被打倒!那個年代的青年,都有著偉大的信念。他們一腔熱血要救中國,可能他們知識儲備不足,但那些領頭人卻是有著偉大的使命擔當。一群好兒郎,心繫著國家的命運,他們有著更遠的眼界,他們知道未來的走向。在一切都不穩定的年代,他們嘗試的每一條道路都是救國的方法,或許最終未必走得通,但是他們敢於嘗試,敢於挑起大梁,由於各種文化思想的碰撞,才能找到最適合的道路。如今,我們堅定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在那個模糊且未知年代,他們摸著“石頭過河”,又是何等的艱辛啊!陳獨秀創辦《青年雜誌》並立志創造一批新時代、新思想、新觀念的青年人,從根本上救中國。雖然得到普遍認同,但仍然不乏一些頑固派的阻撓,他們固步自封,堅持擁護孔子的三綱五常,不接受一切新的事物,他們這群新思想的學者雖然跟保守派對立,但是他們並不反對古代的優秀文化及思想;而相比頑固派,他們卻不辨好壞,一味的求古,不分糟粕,嚴重阻礙了社會的發展。那個時代的“大家們”,都稱得上英雄,他們不僅有先進的思想、豐富的知識,更是有信仰和理想的革命英雄。

前輩摸著石頭過河,如履薄冰,後輩也要緊跟其後,不懼艱辛。我輩青年雖不需在戰亂中扛起國家大旗,但我們仍需要學習先輩的精神。每個時代的人有每個時代的任務,在當今和平的中國不需要我們青年扛槍上戰場殺敵護國,但是我們有著同樣的任務——強國。但國家最需要的不是空有一腔熱血的青年而是有真才實學的人才。我們國家飛速發展,在某些方面已是強國,但卻不是全面的,在這個靠才能的時代,我們最應該做的是科技強國。我們雖然不能像鍾南山、袁隆平、錢學森他們那樣偉大,但時代選擇了我們,培養了我們,為了獲得時代的認可,我們應當努力學習做好自己份內的事,完成好自己的學業,為祖國的建設儘自己的綿薄之力!

征途漫漫,唯有奮鬥。短短几十年,新中國迅速發展起來,那些中流砥柱的老前輩已退下,我們充滿著一腔熱血的年輕人即將登上舞臺。少年強,則國強;少年志,則國志;少年獨立,則國獨立。我們要感應時代號召,擔起少年之責,實現強國之夢。讓我們用青春之我鑄就青春中國,把小我夢想融入大我情懷,將個人奮鬥的前進動力凝聚為民族復興的時代經緯,書寫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恢巨集樂章!

《覺醒年代》觀後感10

百年前,有句吶喊響徹天地,喚醒了沉睡的中國,“青年要為世界進文明,為人類造幸福,以青春之我,建立青春之家庭,青春之國家,青春之民族,青春之人類,青春之地球,青春之宇宙,資以樂其無涯之生”。發出吶喊的人就是中共黨員李大釗同志。

青年是黨的活力源泉、國家的希望、民族的未來,更要學習無產階級革命先烈的革命精神,涵養革命先烈的革命情懷,繼承革命先烈的鬥爭意志。青年黨員要像李大釗同志一樣,做一名馬克思主義偉大思想理論的信仰者、踐行者。

李大釗同志是偉大的馬克思主義者,堅信馬克思主義偉大思想、踐行馬克思主義思想理論。李大釗同志積極探索民族解放的道路,終於找到了一條適合中華民族發展的道路,堅定不移走馬克思主義道路,李大釗同志一生追隨馬克思主義思想,用生命踐行了偉大的馬克思主義偉大思想。現在,歷史的接力棒傳到我們手中,我們要以李大釗同志為榜樣,積極做一名合格的馬克思主義者。

強烈的民族情懷是一盞明燈。李大釗同志看到祖國正處於山河破碎、生靈塗炭、內憂外患。他說:“感於國事之危迫,急思深研政理,求得挽救民族、振奮國群之良策”。民族憂患令他徹夜難眠,積貧積弱的中國出路在哪裡,民族的未來在哪裡,他無數次扣心自問。他苦苦尋找如何拯救病態的民族,真理之光何時才能照耀中華民族的未來。直到馬克思主義傳到了中國,他看到了希望,這不就是孜孜不倦追求的真理嗎,他在黨旗下宣誓,成為馬克思主義的堅定信仰者。

堅定的理想信念是一盞明燈。李大釗同志永葆持之以恆、鍥而不捨的學習態度。他是馬克思主義的宣傳員,積極學習馬克思主義偉大思想,學深悟透馬克思主義科學內涵、時代價值,1918年,發表《庶民的勝利》、《布林什維主義的勝利》等多篇文章,堅定的政治立場,深厚的革命情懷,強烈的鬥爭精神,李大釗同志始終懷著執著的理想信念,為黨的革命事業殫精竭慮。李大釗同志是我們黨的精神豐碑,我們要以李大釗同志為標杆,認真學習黨的思想理論,積極做偉大思想理論傳播者。

永恆的奮鬥精神是一盞明燈。李大釗同志為黨的革命事業,奮鬥了終生。作為傑出的無產階級革命家,他在複雜的困難面前從沒有退縮過,在艱苦的鬥爭中從沒有放棄過,在嚴酷的刑具面前從沒有畏懼過。奮鬥是最亮麗的民族情懷,更是最洪亮的革命吶喊,他永葆一顆奮鬥的心,為了民族的未來,為了下代人的幸福,他有著“拼將十萬頭顱血,須把乾坤力挽回”的奮鬥激情,信仰在他心中是永不熄滅的燈。我們要以李大釗同志為榜樣,永葆奮鬥精神,為了偉大的民族復興,積極做偉大事業的踐行者。

青年興則國家興,青年強則國家強。李大釗是我們廣大青年黨員的精神豐碑,永遠屹立在我們心中,他用信仰的光芒,一直照耀著我們前進的道路。新時代的我們要努力培養民族復興大任的責任感,做到腳踏實地、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而不斷努力。

《覺醒年代》觀後感11

《覺醒時代》這部劇以1915年起始,到1921年《新青年》成為中國共產黨的機關讀物,展現了新文化運動、五四運動、繼而到中國共產黨成立等歷史事件。以陳獨秀、李大釗等愛國救國人士為第一視角,更加真切的突出了一百年前,被政府壓迫的人民的艱苦和當時受辱的舊中國,內有政府的不作為,外有日本侵略者的鐵蹄入侵,這時就體現出了陳獨秀等愛國人士,在國家危難之時挺身而出的大義,也體現出了中國共產黨是在危難中凝聚而成的,是民心所向大勢所趨。

在危急的時刻一批批的愛國人士將生死置之度外前赴後繼的希望救人民於水火之中,經過了一系列的探索,在俄國的十月革命過後,給了中國一條全新的發展道路,那就是馬克思主義道路,於是乎中國共產黨高舉以馬克思主義道路發展的旗幟,用以氣勢磅礴的力量,喚醒了沉睡已久的東方巨龍,經過黨的一百年來的探索與實踐,事實上也證明了馬克思主義道路是唯一也是最適合中國發展的一條道路,也是一項需要時間發展的長期任務,需要我們一代接一代的人民永不言棄的努力奮鬥,在當今新中國成立七十餘年,建黨100年的時候,我們國家從剛開始的一青二白到如今的蓬勃發展,都是在一代代像陳獨秀、李大釗等先進領導者的帶領與努力下,一步步完成的,在政治方面,我們的港澳迴歸,發展一帶一路建設,促進各國互贏,成為常任理事國等等,在科技方面,我們從靠外國進口到自主研發,中國天眼,是世界最大的望遠鏡,北斗衛星,再到登月,這都是一代代先驅者的努力才讓我們可以生活的如此平靜祥和,就拿這次的疫情來講,我們國家嚴陣以待,我們的黨也積極採取應對措施,頒佈一系列的利民政策,以人民為中心,與他國形成強烈對比,我們努力控制,嚴加防範,響應黨的號召積極採取防範,醫護人員也日以繼夜的研製疫苗,讓我感受到了中國共產黨優秀的領導和國家的強大。

我們作為青年一代要將愛國銘記於心,國就像是肥沃的土壤,我們就像花朵一樣,若是離開了國,就像是失去了土地的花,失去了最重要的東西。我們更要智存高遠,努力奮鬥,因為在不久的將來我們也會成為國家的中流砥柱,為國家的發展貢獻自己的一份力,所以只有現在努力奮鬥,才會在以後國家需要的時候奉獻出自己最大的能量,而不是心有餘而力不足,只有一聲嘆息。祖國的強大,就依靠我們青年一代。我們不能像有的人那樣混水摸魚,渾渾噩噩的度過我們的漫長歲月,而是應該像陳獨秀、李大釗那樣為了祖國,為了未來,為了我們的美好時候而努力奮鬥,揮灑青春和汗水,以後的你會感謝現在努力的你自己。前輩吃過的苦我們可能沒體會過,那是什麼樣艱難險阻的滋味,但我們能竭盡全力去為國家人民乃至自己的事一定不可以懈怠。

陳獨秀、李大釗等人永遠存於我們心中,那是我們應當學習的榜樣,也是前進的動力與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