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思屋>社會工作>企業管理>

《西遊記》孫悟空人物形象分析

文思屋 人氣:2.68W

《西遊記》是我國四大古典名著之一,在眾多人物中,尤其以貫穿作品始終的四大典型人物之一孫悟空最具代表性,給我們留下了深深的烙印,是我們經常評議的話題。它讓我們看見了一個英雄成長的過程,從無知和率性到施善於天下,從為自身喜好而行為到為造福萬民而取經,孫悟空從懵懂的孩童最終成長為天下人都喜歡的英雄。

《西遊記》孫悟空人物形象分析

仰承天地山川靈氣的石頭,孕育了“堅毅勤勉”、“叛逆無畏”、“聰明靈氣”、“濟困扶危”、“恤孤念寡”的“齊天大聖”——孫悟空。

為求得佛仙的長生不老之法,孫悟空“雲遊海角”、“遠涉天涯”、“朝餐夜宿”,歷經曲折艱險,卻仍始終堅守著自己最初的信念。悟空拜師學藝數載,一改花果山時的好動習性,勤勤勉勉的學習各種禮儀和論道,以成就自己的夢想。悟空的堅毅和勤勉沁入其漫漫學藝的道途,作者吳承恩也無不是在詮釋:漫漫人生路不可能一帆風順,凡事不可能一蹴而就,人應該似悟空為追求理想而通徹的奮發。

初來人世的悟空,孑然一身、無親無故,可作者吳承恩輕輕冗冗賦予悟空的不是“悲慼悽惘”的基調,而是讓悟空的出場“轟轟烈烈”甚至“玄乎喜氣”,這無不投射著悟空非“凡夫俗子”、“等閒之輩”,為後面他的出場時的“昇天入地”、“大鬧天宮”,“偷食蟠桃園仙果”等塗抹了一層“桀驁不馴”的色彩,可也暗示了孫悟空也是個“社會中的角色”,他勤勤懇懇拜師學藝,是為了“更好的立足社會”。即使他已修得一身本領,即使他離經叛道,他仍渴求在“社會中謀得一個職位”,當他獲悉“弼馬溫”只是個不入流的“小腳色”時,憤然開始了他的對“尸位素餐的朝野權貴”的“招安”“限制自由”的反抗,於“上尊下卑”的世界,悟空胸中燃燒起的“皇帝輪流做,明年到我家”的熊熊烈火,最好的體現了他“叛逆無畏”的性格。但悟空的叛逆只是對於不自由不平等的“社會”,而不是背離“做人的最起碼道德標準”;他的無畏也並不是匹夫之勇和無理取鬧,而是遭遇強權的鎮壓和限制時的無所畏懼。如,他推翻太上老君的煉丹爐後,知道自己因一時之氣犯了不可彌補的錯誤,知道自己不該轉移忿恨於無辜的“忠君的朝廷大臣”;面對取經途中的妖孽,他先權衡自己的實力,與妖孽鬥法的同時更重要的是在鬥智,並不逞能而做無謂的犧牲,這足以看出悟空的對惡勢力的無畏並不是匹夫之勇。

對於悟空自封自為“齊天大聖”,可看出悟空其實仍是在企盼能於這個社會有所名望,玉帝抓住了他的“求功利”的“尾巴”,希望能使他歸順,卻限制了他“人之為人”的底線——自由,使得悟空將天界上下鬧得個人仰馬翻,好在悟空有一顆“向善求真”的心,五指山的壓制使他“高傲狂放”的鋒芒有所收斂,他“循規蹈矩”,一心保護師傅唐僧西天取經,已求正果。西天取經途中,悟空遇盡了各種象徵人生道途無法避免的“慾念”“邪惡”的妖孽,悟空用他的“機智”“勇氣”和惡勢力做鬥爭,如他化成小蟲打入“敵人內部”以探“軍情”,他化成妖孽的“親友”已套出制服妖孽的法寶;悟空用他滿腔的“正義”使人本能的“慾念”完完全全化成灰燼,如火眼金睛的他以身作則,不近女色,不貪圖富貴,內心裡深潛的只是斬盡妖孽的幻化躲藏的影子,以保護師傅順利取得真經,與取經前偷食王母娘娘的蟠桃的他完全不同,如今他沒有一絲私慾,他愛護弱勢的百姓,哪怕口渴了他都不會動老農的西瓜;悟空最重要的也是最難能可貴的是他“至誠”“至善”的品性和堅守的“濟困扶危,恤孤念寡”的信條,使他一路斬妖除魔,施善於天下,救民濟眾的同時高貴的魂靈得到了昇華。

吳承恩筆下的孫悟空,雖然也不乏“人”固有的弱點,但卻淨朗空靈。即使悟空喜歡聽奉承話,有時有些好爭好鬥,可無論後世的讀者如何反駁否決這個角色,都終得肯定悟空在收伏妖魔時的聰明機智、肯定悟空對師傅唐僧的堅貞仁義和他西天取經途中彰顯的善良與博愛!

“妖為鬼域必成災。”西行途中的妖魔,決不僅僅是一般困難的化身,而大都是代表著一些危害人民、無惡不作的封建黑暗勢力,具有一定的現實生活的真實內容。實際上,《西遊記》裡的妖魔都是一些超越了常人的“特殊”階層,他們與仙佛一樣,是可以長生的,是擁有法力的,而這裡的所謂法力實際上就相當於現實中的權力。應該是將他們看做“神”這個大範圍的一員,他們其實就是“神”裡面的蛀蟲。不但不為民謀福利,而且時常勞民傷財,大肆搜刮剝削。孫悟空,就是這些蛀蟲們的剋星。他對付這些人從來都不手軟,儘管許多時候並不被唐僧所理解,他仍是義無返顧地將他們掃除。哪怕事後又被滿天仙佛將“妖魔”領了回去,甚至招致唐僧狠心驅逐,除害護航之心全不曾改。

從東土到西天十萬八千里,遇到的妖怪頭子就有幾十個,但他一條金箍棒打遍西天世界,令妖魔鬼怪聞風喪膽。並且他同妖怪鬥爭,大多數都是主動進攻,只要一聽說妖怪擾亂人間,就決不放過。收伏八戒之後,他就對引路的高才說:“以後但有妖精,多作成我幾個,還有謝你處哩。”第67回駝羅莊主人請悟空捉妖,悟空當即向上唱個喏道:“承照顧了。”八戒在一旁就這樣說:“你看他惹禍!聽見說拿妖怪,就是他外公也不這般親熱。”很能說明悟空鬥爭的主動性和積極性。此外,作者一再通過書中人物之口,讚揚孫悟空“專救人間災害”,“與人間報不平之事”。在通天河畔,他不僅救下了兩個“祭賽”妖精的幼兒,而且除滅了妖怪,免除了老百姓世代的災害。比丘國、朱紫國等故事,都是孫悟空主動進攻,為民除害。他每次捉住妖怪頭子之後,總要把小妖消滅乾淨,以免給百姓留下禍患。可見,孫悟空已經脫離了專為自己鬥爭的性質,而是為了受苦受難的老百姓、為了弱者而鬥爭。

孫悟空的形象實質不僅在於敢鬥,更在於鬥則必勝,故為“鬥戰勝佛”。他取得鬥爭勝利有兩個法寶:一是武藝高強——這在大鬧天宮中表現得尤為精彩;一是善於鬥爭,亦即有勇有謀,鬥智鬥勇。他經常變成蚊子、蒼蠅、蟭蟟 蟲,鑽到妖精洞裡去弄清妖精的底細(如黃風怪);或者根據蛛絲馬跡推斷妖怪的來歷,然後根據這些妖怪的特點,尋找相應的對策(如黃袍怪);有時他又化為妖精的丈夫或妻子去欺騙妖精(如三調芭蕉扇)。或者賺來妖怪的法寶,反置妖怪於死地(如計盜紫金鈴)。他還善於運用鑽到敵人肚子裡去的戰術來制服妖精(如黃眉怪)。他機智靈活,隨處設計,常常令妖怪防不勝防。

最終,當取經事業完成之後,取經集團所有成員都修成了正果。但我們應該注意到的是,所謂的“正果”應該只是一種喻意,和佛教的教義並不完全一致。五人中,孫悟空成佛的基本條件是什麼呢?如來認為孫悟空成佛是因為其“煉魔降怪有功”,可見他得成正果,完全是因為“有功”,即完成了造福人類的事業,為人類群體做出了貢獻。

綜合以上,我們可以知道孫悟空的形象有三個主要特徵:

首先是他敢於鬥爭、藐視一切封建權威的叛逆精神。孫悟空本是東勝神州傲來國花果山上的一隻石猴子,他出世後,就在仙山福地過著不伏麒麟轄、不伏鳳凰管、又不伏人間王府所拘束的自由自在的生活。在龍宮,他“唬得老龍王膽戰心驚,小龍子魂飛魄散”;在冥府,他使十殿閻王躬身作揖。他敢自稱齊天大聖,高喊“皇帝輪流做,明年到我家”的口號。大鬧天宮,把那些天兵天將打得落花流水,把玉皇大帝嚇得驚惶失措。平日裡高高在上、神聖不可侵犯的水界、冥府、天庭的最高權威,在他面前一個個威風掃地。此外,他還敢於罵如來佛是妖精的'外甥,罵觀音菩薩“該她一世無夫”。對人間之王,他更是蔑視。他對烏雞國國王說:“老孫若肯做皇帝,天下萬國九州皇帝都做遍了。”朱紫國國王生病,他就用馬尿和藥丸給國王治病。這種無法無天,敢於向神、佛、天庭、地府、水界、人間的一切權威挑戰的反抗精神,追求“自由自在”生活的強烈願望,是孫悟空這一藝術形象的基本特點。這個特點體現了人民的革命精神和民主要求。

其次,孫悟空具有鮮明的愛憎。他仇恨一切興妖作怪、殘害人民的妖精魔怪,他對受苦受難的群眾和一切善良的人們卻有著濃厚的感情。正如車遲國的眾僧所稱頌的:專秉忠良之心,鏟鋤人間不平之事,“濟困扶危,恤孤念寡”。他為車遲國的五百名無辜和尚解除了災難;在比丘國,他降服了白鹿精,救出了一千一百一十一個小孩的性命;在隱霧山打死了豹子精,救出了貧苦的樵夫;他三調芭蕉扇,熄滅了火焰山的大火,既開通了西行的道路,又解救了當地人民的困苦。他對唐僧總是委曲求全,哪怕是自己受盡委屈,對取經的事仍然竭忠盡力,對唐僧也一如既往地愛護關心。對豬八戒,他雖然不時挖苦諷刺,有時也捉弄一番,卻是善意的,目的是為了維護取經隊伍團結。可是,他對害人的妖精,卻毫不留情。三打白骨精時,儘管唐僧念緊箍咒使他頭痛難忍,甚至用斷絕師徒情義的手段來阻止,仍然動搖不了他除惡務盡的決心。孫悟空形象這一特點,寄託了古代人民要求團結鬥爭、爭取自身解放的堅決決心。

再次,孫悟空還具有超凡的智慧、卓絕的才能、洞察一切的眼力和清醒的頭腦。他在菩提祖師處學得了七十二變和翻筋斗雲的高超本領,在太上老君的煉丹爐中煉就了火眼金睛,在龍王處討得如意金箍棒,於是,他具有了降妖伏魔的神通。他不因為自己神通廣大就放鬆警惕,或不動腦筋,相反他能夠在異常複雜的情況下敏銳地發現疑點,尋根究底,揭穿妖魔的偽裝。他善於觀察瞭解,經常找當地山神土地查詢情況,或用火眼金睛觀察動靜,或變成小飛蟲到敵人內部去探聽虛實。他還善於運用各種巧妙的戰術來戰勝妖魔,或鑽進妖魔肚皮,或變成妖魔的親友,或奪取他們的法寶,或搗毀他們的巢穴。他總是無往而不勝。孫悟空的鬥爭藝術,凝結著古代人民豐富的鬥爭經驗和卓越的智慧,至今對人們仍有著啟發和教育意義。

最後,孫悟空具有求學的堅毅和勤勉精神。儘管隨後孫悟空也曾歷盡艱辛辛苦求學,於菩提祖師處習得本事,但始終也改變不了與生俱來的稟性。包括其求學時的堅毅和勤奮。在花果山生活了一段時間後,因為首先進入水簾洞,被推捧為眾猴之王。此後他以自身的聰慧領悟到生老病死難以倖免之理,頓生求學仙法達長生不老之心。當老猴子告訴他這世上有佛神仙擁有長生之法時,滿心歡喜,其實這也帶有率性而為的特徵,孫悟空就是一個想到即為的人。這仍無姓名的石猴便踏上了求學訪道之路,歷時多年,足跡遍佈,足見其心志。面對路途的曲折,他沒有放棄。之後終於從樵夫處得知菩提祖師的洞府,前往求學。當日祖師問其來處,石猴自言求學路時道“弟子飄洋過海,登界遊方,有十數個念頭,方才到訪此處。”求學之艱辛,求學之心誠,連菩提祖師也為之所動,終收其為徒。跟隨祖師學道之後,他一收好動的習性,勉力戒躁而為。起始時除學習禮儀和基礎知識外,總是做些雜事,但卻沒有抱怨的堅持了六七年下來。於是祖師以各門道法相詢,任其選自己喜歡樂意學的,最終石猴以自己獨有的聰慧悟性看破了祖師的暗示,終於學得七十二變與筋斗雲兩大絕技。而這又是三年後的事情了。自此他在外求學已近二十年。

在大鬧天宮中,這位“天真地秀,日精月華”孕育的自然之子,自始至終都帶有“率性而為”的特徵。他對神權世界那一套上下尊卑的等級制度和當時社會最基本的秩序原則,缺乏最起碼的認識和了解。在天宮任弼馬溫期間,他也算是盡職盡責,直到知道了弼馬溫是個“未入流”的小官,這才反下天宮。做了齊天大聖之後,他仍然是“不知官銜品從,也不計較俸祿高低,但只註名便了”。玉帝讓他代管蟠桃園,他一心一意,盡職盡責。他偷吃蟠桃也只是因為看見“老樹枝頭,桃熟大半。他心裡要嚐個新”,猴子的天性就是看見成熟的桃子就吃。後來王母召開蟠桃大會沒有請他,他才不能容忍,因此才假傳聖旨欺騙赤腳大仙,且偷果品,盜御酒,偷吃老君金丹。無非也不過出氣鬧性子,帶著很強的隨意的性質。他被抓回天庭,從八卦爐中逃出之後,公然提出“皇帝輪流做,明年到我家”,其實這算不上是一個口號,只是出於被天庭的種種規矩限制了他的自由,從而生出的一股怒氣。其實這並不是什麼政治要求,甚至都算不上是 “強者為尊該讓我,英雄只此敢爭先”的英雄氣概,只是個性格倍受壓抑之後的怒言怒語。所以,大鬧天宮並不是有目的、有計劃的反抗天宮統治者的行動,孫悟空的率性而為的自由個性和神權世界的規則秩序勢難並立,因而不能不鬥。整個鬥爭過程,都表現了他的率性而為的特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