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思屋>學習教育>畢業論文>

關於《桃花扇》中侯方域的人物形象分析

文思屋 人氣:4.66K

清朝著名戲劇家孔尚任的《桃花扇》和洪昇的《長生殿》向來被人們譽為清初劇壇的“雙璧”。孔尚任,字聘之,又字季重,號東塘,別號岸堂,自號雲亭山人。山東曲阜人,是孔子六十四代孫。孔尚任最著名的作品《桃花扇》是以侯方域、李香君的愛情故事為線索,寫南王朝興亡的歷史劇。作者在《桃花扇小引》中說:“桃花扇一劇,皆南朝新事,父老猶有存者。場上歌舞,局外指點,知三百年之基業,隳於何人?敗於何事?消於何年?歇於何地?不獨令觀者感慨涕零,亦可懲創人心,為末世之一救矣。”這是一部有意創作的政治歷史劇,而且此劇也比較重視歷史的真實,然而《桃花扇》並非史書,而是通過人物形象和戲劇衝突來反映社會生活的。孔尚任對劇中人物有一個完整的設計,《桃花扇》的愛國主義,主要是通過它所塑造的眾多具有典型意義的人物形象來表現的。作品描繪了一系列具有正義感的正派人士形象,如史可法、侯方域、李香君等人,同時也譴責了導致南明亡國的閹黨餘孽馬士英、阮大鋮之流。這裡,就對作品的男主人公侯方域作一點簡單分析。

關於《桃花扇》中侯方域的人物形象分析

總的來說,劇作家基本上勾勒出了一個具有正義感、忠於愛情、正直而又軟弱的明末封建知識分子的形象。

侯方域作為《桃花扇》中的男主人公,雖然較之女主人公李香君,是不夠鮮明和生動的,他無論在政治、品德上都稍嫌遜色。但他有他的肯定之處。首先,他具有正義感,是個正直的知識分子,有一定的政治理想和才能。

侯方域雖然性格淳厚,灑脫,是個城府不深的年輕人,但並不能說他很幼稚、毫無見解,他真正辦起事情來的時候,也還有一定主見的。比如說,在“阻奸”一齣戲中,鳳陽督撫馬士英和阮大鋮等主張擁戴福王,而侯方域反對這個意見,提出了福王有“三大罪,五不可立”之說。又如在“爭位”這齣戲中寫侯生對當前局勢的看法比史可法還有先見些,文中這樣描寫:

(見生介)世兄可知今日四鎮齊集,共商大事,不日整師誓旅,雪君父之仇了。(生)如此甚妙!只有一件,高傑鎮守揚、通,兵驕將傲,那黃、劉三鎮,每發不平之恨,今日相見,大費調停,萬一兄弟不和,豈不為敵人之利乎?

此時史可法心中也許還不以為然,然事實果然不出侯生所料,四鎮各不相下,爭起座位來,史可法只好說:“候兄長才,只索憑你籌畫了。”由此可見,侯生還是有一定的見解和政治才能的,在反對權奸的鬥爭中堅持了正義的立場。

其次,侯方域在一些地方表現出來的過而能改,從善如流的優點,也是應該肯定的。例如,侯生一開始糊里糊塗地接受了“助奩”,而李香君“卻奩”之後,侯生說:“好!好!好!這等見識,我倒不如,真乃侯生畏友也,(向末介)老兄休怪,予非不領教,但恐為女子所笑耳。”侯生接受“助奩”確實糊塗了些,但在李香君的正氣面前,他對自己的錯誤也有所意識,接受了李香君的勸說。他說:“這些箱籠,原是阮家之物,香君不用,留之無益,還求取去罷。”

但是我們也應該看到侯方域作為明末封建知識分子的代表,他在堅持與閹黨進行鬥爭的同時,時常表現出軟弱和動搖。侯方域不是那種具有強烈鬥爭精神的人,與陳定生、吳次尾等人相比差得很多,他經不起暴風驟雨的'襲擊。在復社文人與阮士鋮的鬥爭中,他往往採取一種調和的態度,總以某種善良的願望來推測阮大鋮這樣的奸佞之徒。比如說在“卻妝”這齣戲中,當楊友龍明確告訴他阮大鋮給香君妝奩,不過是交納他的意思,他竟然說出這樣的話:“原來如此,俺看圓海,情辭迫切,亦覺可憐,就便真是魏黨,悔過來歸,亦不可絕之太甚,況罪有可原乎。定生次尾皆我至交,明日相見即為分解。”如不是李香君的勸諫和果斷的“卻妝”舉動,便可能造成政治上的失足,又如在“鬧榭”這一出中陳定生、吳次尾對阮大鋮要採取果斷的行動,陳說:“好大膽奴才,這貢院之前,也許他來遊耍麼?”吳說:“待我走去採掉他鬍子。”侯方域則加以勸止:“罷罷,他既迴避,我們也不必為已甚之行。”侯方域在這場合跟其他人的態度大不一樣,是攔住他們,固然,公子秀才們意氣用事不一定正確,但憎恨奸人之心是強烈的,也是該有的,而侯生則沒有這一點鬥爭性,不過是個“爛好人”而已。而且他這麼做,並沒有讓阮大鋮對他寬容,反而適得其反,在阮大鋮東山再起之時便把誣陷之詞首先加在他頭上,並要置他於死地。在第十二出“辭院”開頭,阮鬍子是如此無中生有地陷害人的:

(副淨)老公祖不知,他與左良玉相交最密,常有私書往來,若不早除此人,將來必為內應。(淨)說的有理,何惜一人,致陷滿城之命乎?(外)這也是莫須有之事,況阮老先生,罷閒之人,國家大事也不可亂講。(別介)請了,正是“邪人無正論,公議總私情。”

而侯方域則沒有壞心意,覺得他怎麼會有那樣害人的壞心腸?當楊友龍趕來告訴他“阮圓海對著大眾說你與寧南有舊,常通私書,將為內應。那些當事諸公俱有拿你之意。”這時,他還書生氣十足,說什麼:“我與阮圓海素無深仇,為何下這毒手?”以己度人,終吃大虧,雖然這突出表現了侯生的善良淳厚,但也從中看出了他的軟弱性。

侯方域不可能鬥爭到底,他在鬥爭中受到挫折,處在逆境中時便會消沉下去。例如在“會獄”一齣戲中,他被捕入獄後,在獄中的所見所聞,使他心灰意冷,毫無鬥志,甚至可以說侯生是一個膽怯的知識分子,而不是一個革命家,至於他要“虛庭一步”,不過是書生的積習難忘,並非在困厄之境仍然好不畏懼,他覺得自己無故落難,獨明月還來相照,不期然而然地產生感激的情懷,才想步月遣愁,然終因書生膽怯,仍然臉帶愁容,感到凶多吉少,只是認為自己系司徒公的孫子,朝中不乏親戚故舊,一定會有人設法營救,還不至於十分駭怕,但當他看到眼前悽慘的景象,便愁上加愁了,正如文中所描寫的:

[忒忒令]碧沉沉月滿天,悽慘慘哭聲一片,牆角新鬼帶血來分辨。我與他死同仇,生同冤,黑獄裡半夜作白眼。

“獨立多時,忽然毛髮直豎,好怕人也!待俺喚醒陳、吳兩兄,大家閒話”

“毛髮直豎,好怕人也!”由此兩語足見侯生的膽子怯得很,一點也沒有個革命志士那樣置生死於度外,在第三十三出中看到主謀擁潞王而拒福王的周鑣、雷寅乍被拖出去處死刑時,他甚至看呆了,這些都表現了侯生的怯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