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思屋>演講稿>說課稿範文>

高中生物必修2的說課稿

文思屋 人氣:2.4W

高中生物必修2的說課稿【1】

高中生物必修2的說課稿

第一章遺傳因子的發現

第一節孟德爾的豌豆雜交實驗(一)

各位評委、老師:

大家好,我今天說課的題目是高中生物必修2第一章第一節《孟德爾的豌豆雜交實驗(一)》的內容。這一節課內容較多且難度大,大量的專業名詞和實驗推導過程給學生學習帶來了很大的難度,所以,本節內容我分為兩個學時,第一個學時重在介紹概念和雜交試驗過程,第二課時推論和討論分析分離定律的實質。接下來我就從以下幾個方面來說說這一節課的第一課時內容。一、說教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孟德爾的豌豆雜交實驗(一)》這一課題是高中生物必修2第一章第一節第一部分的內容,是學生學習孟德爾的豌豆雜交實驗(二)的基礎,也是第二章《減數分裂與受精作用》這節知識的重要基礎,又併為後續學習生物變異與生物進化奠基,所以在教材中起到承上啟下的作用。因此從這個地位來看,這部分內容不僅是本章的重點,更是整個必修2的重點內容。

本節的教學內容是按照孟德爾的探索過程由現象到實質,層層深入地展開的。教材首先介紹了孟德爾的雜交實驗方法和觀察到的實驗現象,接著介紹了孟德爾對實驗現象的分析,然後介紹了對分離現象解釋的驗證,最後歸納總結出分離定律。在教學內容的組織上體現了學科內在邏輯性與學生認識規律的統一。

與原教材比較,有了新的突破主要表現在三方面:

首先,對實驗過程採用問題串的形式,層層深入地引發問題和分析問題,在分析和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建構知識框架。其次,對雜交實驗的解釋和對遺傳規律的總結完全是根據孟德爾的推理得出的。

最後,在講述孟德爾探究方法的基礎上,不失時機地提出要求,讓學生主動參與對問題的分析。1.2教學重點

(1)對分離現象的解釋,闡明分離定律。

(2)以孟德爾的遺傳實驗為素材進行科學方法教育。(3)運用分離定律解釋一些遺傳現象。1.3教學難點

(1)對分離現象的解釋。(2)假說—演繹法。2學情分析

後代的許多特性與親代相似,是隨處可見的現象,在此基礎上。學生很容易理解孟德爾的豌豆雜交實驗中後代出現的遺傳與變異現象。

學生在初中學習過的知識與本章內容有密切的聯絡。

學生學習的必要的數學知識,如有關比和比例的知識,有關二項式冪的知識也是學生學習本章畢不可少的基礎。3教學目標設計

3.1知識目標

闡明孟德爾的一對相對性狀的雜交實驗及分離定律。3.2能力目標

運用分離定律解釋一些遺傳現象。3.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體驗孟德爾遺傳實驗的科學方法和創新思維。4教學方法設計

問題引領誘發探究心理---分析、推理解釋性狀分離的現象---模擬實驗突破思維的難點---分析測交實驗,領悟假說-演繹法---歸納、概述分離定律---技能訓練、夯實基礎知識5教學過程概述

“龍生龍,鳳生鳳,老鼠生仔會打洞”這體現了一種什麼現象?〖引入〗以“問題探討”引入。

學生閱讀“問題探討”,思考討論回答。講述:簡介孟德爾。

豌豆做遺傳實驗容易成功的原因

設疑:為什麼用豌豆做遺傳實驗容易取得成功?

講述:結合掛圖、課件和學生的回答,講述豌豆的結構特點:

①豌豆自花傳粉(且閉花受粉),結果是:自花傳粉(自交),產生純種;②豌豆花大,易於進行人工雜交,獲得真正的雜種;

③具有穩定遺傳的、易於區分的性狀,通過觀察很容易區分,進行資料統計。

講述:結合上述內容,引導學生給出性狀、相對性狀、自交、雜交、正交和反交等概念。一、一對相對性狀的實驗

孟德爾一對相對性狀的雜交實驗時怎樣設計的?〖講述〗利用掛圖讓學生比思考邊講解。給出顯性性狀、隱性性狀、性狀分離的概念。F2中出現3:1的性狀分離比是偶然的嗎?

講解:孟德爾8年一共做了很多種性狀,其中非常有成就的是7對相對性狀,發現顯性和隱性不是偶然的,它帶有相當的必然性,另外它還帶有普遍性,而且F2代還帶有特定的比例,大致都在3:1左右。

二、對分離現象的解釋

為什麼會出現這種現象呢?結合一對相對性狀的遺傳圖解,引導學生分析:孟德爾是如何解釋子一代只出現顯性性狀的?為什麼子二代會出現性狀分離,且分離比為3∶1?

教師結合圖1-5講解孟德爾的解釋1.遺傳因子是獨立存在的.互不融合

2.遺傳因子在體細胞中是成對存在的

3.F1在形成配子的時候成對的遺傳因子要發生分離,.分別進入不同的配子中,隨配子遺傳給後代。4.受精時,雌雄配子的結合是隨機的。引出純合子和雜合子的概念

假如雌雄配子的結合不是隨機組合的能出現F23∶1的結果嗎?

〖提示〗因為滿足孟德爾實驗條件之一是雌、雄配子結合機會相等,即任何一個雄配子(或雌配子)與任何一個雌配子(或雄配子)的結合機會相等,這樣才能出現3∶1的性狀分離比。

模擬實驗:

指導學生閱讀實驗的目的要求,明確相關的問題。在學生閱讀的'基礎上,幫助學生明確實驗要求。

1.兩個小桶代表什麼?兩個小桶中的D小球和d小球代表什麼?

1.兩個小桶分別代表生物體的精巢和卵巢;D小球和d小球分別代表含有顯性遺傳因子和隱性遺傳因子的配子。2.為什麼每個小桶內的d小球和D小球數目都是10個?

2.每個小桶內的d小球和D小球數目都是10個,確保雌、雄配子數目相等。3.分別從兩個小桶內抓取一個小球組合在一起的含義是什麼?

3.分別從兩個小桶內抓取一個小球組合在一起的含義是:模擬雌、雄配子的隨機結合。4.將抓取的小球放回原來的小桶內,搖勻,按步驟(3)重複做50~100次的含義是什麼?

4.將抓取的小球放回原來的小桶內,搖勻,按步驟(3)重複做50~100次,是為了確保觀察樣本數目足夠多。雌、雄配子結合的機會相等。

組織學生彙報,統計全班的實驗結果,引導學生將每個小組的實驗結果與全班總的實驗結果作比較,比較的結果說明了什麼?與每個小組的實驗結果相比,全班實驗的總結果更接近預期的結果,即綵球組合型別數量比DD∶Dd∶dd=1∶2∶1,綵球代表的顯性與隱性型別的數值比為3∶1。因為實驗個體數量越大,越接近統計規律。

三、對分離現象的解釋的驗證

講述:孟德爾的測交實驗,給出測交概念,指導學生通過繪製遺傳圖解,預測測交實驗的結果。巡視檢查學生習作的情況。通過課件或板圖,展示規範的測交遺傳圖解,對學生出現的錯誤給予及時的糾正。

展示孟德爾的測交實驗結果,即用子一代高莖豌豆(Dd)與矮莖豌豆(dd)測交,在得到的64株後代中,30株是高莖,34株是矮莖,兩種性狀之比接近1∶1。

設疑:引導學生分析:實驗結果與預測結果是否相同,這一結果說明了什麼?孟德爾設計測交試驗的巧妙之處是什麼?介紹假說—演繹法。四、分離定律

依據一對相對性狀的遺傳實驗,引導學生歸納分離定律。

在生物的體細胞中,控制同一性狀的遺傳因子成對存在,不相融合;在形成配子時,成對的遺傳因子發生分離,分離後的遺傳因子分別進入不同的配子中,隨配子遺傳給後代。

技能訓練

將獲得的紫色花連續幾代自交,即將每次自交後代的紫色花選育再進行自交,直至自交後代不再出現白色花為止。課堂練習:書本8頁

6、教學反思:

本節課設定了一系列問題情境,層層設問,在學生答問、質疑、討論過程中讓學生建構新概念和新的知識體系,並通過教師及時掌握反饋資訊,適時點撥、調節,讓學生在推理判斷中培養良好的思維習慣和對知識的遷移能力,而且通過留出一定的時間讓學生提問,體現了以學生為主體的思想。

但由於本節課知識點較多,並且師生互動場合較多,在教學時間上可能略為緊迫,這就要求教師有較高的組織教學能力

第二節孟德爾的豌豆雜交實驗(二)

必修三人教版高中生物所有說課稿【2】

第一章第一節《細胞生活的內環境》

一、

說教材

1.該節內容屬於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穩態與環境》第一章第一節的內容:細胞生活的環境。本節內容主要突出的是內環境的概

念,為下一節穩態的重要性及下一章動物和人的生命活動的調節做鋪墊。2.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①描述內環境的組成和理化性質。

②說明內環境是細胞與外界環境進行物質交換的媒介。

(2)能力目標:①通過思考與討論培養學生語言表達能力

②通過相關練習培養學生知識遷移的能力

*目標確定依據:主要根據課標要求及教材內容特點。3.重難點及依據

(1)重點:①內環境的組成和理化性質。

②內環境是細胞與外界環境進行物質交換的媒介。*依據:根據課標要求,同時是大學聯考考點。

(2)難點:①內環境的組成和理化性質。

②內環境是細胞與外界環境進行物質交換的媒介。

*依據:學生缺少相關的有機化學的知識基礎,且內容相對枯燥抽象。二、

說教學方法

1.教法:直觀教學法、講解法、談話法。2.學法:語言表達法、練習法。

*依據:提問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積極思維,主動求知。且活躍課堂氣氛,從中培養他們的表達能力。再加上適當的講解可

啟發學生思維。直觀教學法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

三、

說教學過程

(3)情感目標:關注維持內環境穩態與健康的關係。

第二節內環境穩態的重要性

【教學目標】

知識方面:

1、說出內環境穩態的概念。2、說明穩態的生理意義。3、簡述穩態的調節機制。能力方面:

測定人體體溫的變化。情感態度價值觀方面:

1、關注內環境穩態與健康的關係。2、運用這方面的知識關愛家人和親友。

3、建立敢於質疑尊重事實,嚴謹、仔細的科學精神和科學態度。【教學重點】

內環境穩態及其生理意義。

【教學難點】

內環境穩態及其生理意義。

【教學方法】

問題探究教學法、直觀性教學法、討論法、講授法【課前準備】

1、製作多媒體課件2、甲烷的化學結構模型3、“體溫的日變化規律”的調查

【教學設計思路】

說明:本節內容的教學是按照教材順序安排的,採用先授課後實驗的模式。本教學設計針對課堂授課部分。

本著“提高生物素養”和“注重與現實生活的聯絡”的課程理念,本教學設計注重培養學生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理論聯絡實際的能力,力圖實現多層次的教學目標。

穩態概念是本節的重點和難點內容,涉及到的內環境,內環境的化學成分、理化性質等很抽象,而內環境的化學成分和理化性質的動態變化更令學生難以捉摸。因此在本概念的教學中要通過引導學生開展形式多樣的活動,以豐富學生對內環境穩態的感性認識。通過甲烷中C原子的穩定性類比推理匯入課題。然後讓學生分析血液生化六項檢查化驗單;討論體溫的日變化規律;體驗內環境理化性質處於相對穩定狀態的事實。在逐步的體驗過程中,穩態的概念就呼之欲出、水到渠成,從而突破重難點。關於穩態的調節機制,因為後面還有進一步的學習,因此在這裡只通過“資料分析”進行簡單的介紹,以承上啟下。

利用學生的生活體驗,分析穩態失調的病例,使學生深刻理解穩態的重要意義,這是本節的另一個重點內容。在此基礎上,讓學生討論保持機體健康的具體做法,使知識的學習真正落到實處。【教學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