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思屋>學習教育>畢業論文>

從馬斯洛動機理論看班級文化建設

文思屋 人氣:8.83K

從馬斯洛動機理論看班級文化建設
  所謂文化是指人類在社會歷史發展過程中製造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特指精神財富,比如文學、藝術、教育等等。“實質上文化歸根到底是一種終極關懷,包括人格、精神、道德準則等等。學生作為教育的物件首先是作為一個人獨立存在,既是生理上的人,也是心理上的人,文化的人,他的心理狀態。道德準則等都受到集體文化氛圍的影響和制約。反過來,班級裡每一個成員的心理狀態、道德準則也影響到班級的凝聚力和向心力。通過對中西方社會結構體系的研究表明:中國曆經幾千年的歷史風雨而長期保持穩定的結構,即便屢禁戰亂卻仍然屹立於世界民族之林,其中有一個重要原因是中國的穩定家庭結構體系。由於傳統的儒家倫理文化很重視一個家庭作為社會的基本結構單元,因而形成了一種強烈的民族內部向心力和凝聚力。這種集體向心力體現在人與人之間感情的親和力上,作為班級的凝聚力則體現在自己的班級人文精神和人文氛圍上。筆者在工作實踐中主張建立一種傳統倫理的班級文化:即把班級看作一個家庭單位,營造追求一種家庭的和睦氣氛。在接手一個新的班級的第一天,就在黑板上寫上一句“***班 讓你依靠!”
要在一個班級營造家庭的氣氛,必須從以下四個方面著手:


(一)培養學生對家的認同感和歸屬感。
根據馬斯洛動機理論可以知道:一個人的行為都是由一定動機引起的。動機是推動個體活動的動力,是行為的一種內在原因。他隨著個體的發育成長會逐步出現從低到高五個層次的需要,其中最基礎的是生理和安全的需要。在滿足這種基本生理需要之後,更深層次就是一種歸屬與愛的需要。只有使學生對班級有歸屬感,才能使班級在個體的力量之上向前發展,要產生這種歸屬感,又必須使學生對這個班級有種認同感:他能否接受這個班,取決於他在這個班級中能否按他的理想發展,能否滿足他在生理和心理髮展過程中的需要汲取的營養,這包括必要的人際關係,是否受到必要的尊重,是否被別人認可等屬性。從學生彙集到班級的第一天,我首先將全班同學的生日統計出來,等到每次有同學過生日時,利用早操前幾分鐘時間,以班級名義送一份小紀念品,上面籤滿全體老師與同學的簽名,然後全班同學為他唱首生日歌,使他能夠在心理上產生一種對班級的親近感。實際效果出乎我的意料,很多同學在週記裡反映:生日的前一天晚上睡覺前總會美美地憧憬第二天全班同學給他唱生日歌的情形。心理學家指出:青少年有很強歸屬心理,傾向於尋找能確定自我價值的組織,如果他們不被班級接納或認可,年輕的衝動的情慾就會使並不堅強的理智土崩瓦解。在長時期的校園生活中,班級的面貌是這個班級內部文化底蘊的一種外在體現。一個班級眾多的學生,家庭情況複雜,心理狀況也很複雜。有很多很多孤僻的冷漠的學生,成績也很不理想,但實際上這隻能說明他對學習缺乏必要的認識和興趣,並不能說明他的其他方面。即便沒有過人之處,也不能斷定他一無是處,也應該使用鼓勵這種驅除心理陰影的良藥。比如有一位學生,他在球場上生龍活虎,在下鄉學農時主動與老師聊天,一旦回到教室就不聲不響整天坐在座位上,上課也開小差,因此成績居於中下等,而事實上他還拿過省航模冠軍。這種現象應該引發我們如何評價學生的思考。
針對這種實際情況,我們在班級內部開展豐富的業餘文化活動,比如棋類比賽,男女混合籃球比賽,或是小型的自編自導的晚會,使許多學習上不是出類拔萃的學生能在他所擅長的領域向班上同學展示他的另一面,實際上也有助於班級同學對他的一種重新的全面認識,培養對班級的親近感和一種家的歸屬。在這兒沒有批評,只有鼓勵,形成一種積極的活潑的班風,為培養一種積極健康的個性添磚加瓦。

(二)培養學生對家的責任感和義務感
僅僅讓學生對班級有一種溶合的感情歸屬,只能使班級很團結。要使班級向前進一步發展就應該讓學生肩負起作為集體一員的責任意識。一個人缺少進取心將會碌碌無為,一個班級如果不能對自己的紀律,班風,學習等方面提出高標準和嚴要求,是不會形成自己的獨特風格。這種群體精神是由個體對同一目標的認可凝結而成。這一點在德意志和大和兩個民族身上體現得淋漓盡致,班主任作為一個家長,只是在班級生活中起一個平衡與決斷的作用,更重要的是適應青少年心理的發育過程和渴求成熟的願望,培養一種自立精神,使他們真正成為班級的主人,管理班級全方位事務。同時,學生以班級為家,就可以向學生提出一種責任感,要求他們承擔一定的義務。在實踐中,經過一段時間的互相認識和磨合以後,開始由全體學生制訂切實可行的符合班級實際的班規。因為現行的許多規章制度儘管很全面,但是比較抽象,因此很容易流於形式。這種實踐性強的班規有針對性,而且給學生灌輸一種主體意識,從人格與道德的角度要求學生言出必行。有很多學生在家裡與家長溝通很少,原因在於家長總認為孩子太小,沒有把他也當成家庭的一個成員,家庭事務從不顧及孩子意見,忽視了孩子日益增強的主體意識。要建設班級的文化氛圍決不能忽視這種意識。這種主體意識實際上是責任意識的一種雛形。珍視和逐漸培養他們這種責任意識對於他今後對事業、對工作、甚至對民族、對國家的責任意識都是一脈相承的。

(三)通過責任感的培養塑造學生人格
當學生逐漸擔負起對班級的責任感,那麼班級就會朝著共同的良好的預期目標發展。在這種良性發展過程中,隨著班級的凝聚力增強,同時也促進學生人格的塑造。個體的人格表現為一種獨立思考,獨立選擇的權利和對社會的'責任感,以及創新精神。中學是人格塑造的關鍵時期,很多觀念逐步成型。所以這個時期的心理教育目標是培養學生健全心理,塑造學生完整的人格。如果說培養責任感要求統一劃一,那麼塑造人格是為了學生能在集體中更好的發展,體現他的自我意識與創新精神。在實際操作中,我們首先選擇了班級管理這個角度,讓學生由過去的管理的物件變成管理的主動參與者,在這種角色變換中加強自我控制與自我監督。我們把原來固定的班幹部制度變為一種流動機制。在班幹部產生上,採取競選制和輪任制。班長輪流擔任,班委會由班長提名,經同學表決通過,充分調動同學積極性,也使班長在管理工作上駕輕就熟。形成一種班主任——班長——班委——同學的管理體制,既減輕了老師的負擔,也發揮了學生的主動性。這種多層次、全方位的輪流競爭上崗,不僅加強班級工作透明度,而且增強了學生的民主意識。與此同時,在培養學生主體意識的同時,還應開展各種豐富多彩的課餘活動來拓展思維的外延空間,營造一種濃郁的人文精神氛圍,而不是靠一味的說教。比如在處理早戀問題上,儘量不用這個敏感字眼,改用“交往過密”。同時,開展主題班會,討論《泰坦尼克》的主人公在回到陸地結婚以後是以離婚告終還是白頭到老,以一種觀念討論的文化形式代替苦口婆心,引導他們形成正確的愛情觀。

(四)通過人格塑造完成素質教育任務
教育歸根到底是塑造具有健全人格和心理的人,而不是培養一批考試機器,或是隻知道學習而不知道藝術與生活的人。馬斯洛動機理論最高層次是自我實現的需要。作為一名學生,能夠在班級裡做到自我管理,自我激勵,自我追求的統一,說明他的自我意識能夠令他實現自我價值。素質教育的終極目標是把學生從考試中拯救出來,迴歸到一種能力的培養。因此,從某種意義上說,學生能夠在班級生活中實現自我意識的價值所在,擁有健全人格,我們的素質教育才能稱之為成功。在這方面,我們還有很長的路要走,筆者所採取的一些做法也只是一種探索,權做拋磚引玉之論。(限於文體引述的具體措施較少,偏重於理論闡述)



論文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