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思屋>學習教育>畢業論文>

班級管理文化建設分析論文800字

文思屋 人氣:2.13W

記得北師大盧永利博士提到過“校園文化”。盧永利博士說過:“文化是彌散的,潛移默化就是文化。文化是一種氛圍。”記得初次上課盧博士便提到兩所學校的文化。北京實驗二小的文化是“以愛育愛”。光明國小的文化是“我能行”。記得那時關校長回答,我們繼紅國小的文化是“做健康快樂的繼紅人”。那麼我想:一個學校的文化應該是一個學校的靈魂,是此校不同於彼校的精神氣質或特質。我覺得新課改新就新在它是對文化的一種重建。回去之後我就在想:我的班級應該重建一種什麼樣的文化呢?這話還得從我所教過的五年二班說起。

班級管理文化建設分析論文800字

還沒接班時,就聽一些老師反映這個班級孩子課堂紀律十分不好,學習成績低,後進生多。有上課坐不住凳子隨便下地的小林等;有發言不舉手,隨便說話接話的小翔等;有上課注意力不集中,行動遲緩,與其他孩子相差甚遠的小奎等;有經常不完成作業的小超等;還有下課時經常打仗罵人的小然等。儘管在接班之前我就有足夠的心理準備。用我豐富的想象力想象著那群調皮的孩子會做出什麼出格的事情。我應該用什麼樣的辦法去對付他們。但第一天的語文課還是讓我難堪了許久。記得第一天的語文課我講的是《桂林山水》,我準備了優美的鋼琴曲,飽含深情地範讀了一便。正當我自我陶醉在優美的文章中,等待著孩子們的掌聲時,下面起鬨的,出怪動靜的,惡意地模仿我的。什麼樣的反映都有,我憤怒了。但同時又想起了著名特級教師魏書生的話:埋怨環境不好,常常是我們自己不好;埋怨學生太難教育,常常是我們自己方法太少。人不能要求環境適應自己,只能讓自己適應環境,先適應環境,才能改變環境。我憤怒的同時深深地告訴自己:這個班級的孩子缺少的是一種文化。我想重建班級文化對我來講是一種挑戰,也應該是一種高智商的管理過程。於是我又重新看著他們。特別是當我看到在那混亂的氛圍中仍然有幾雙渴求進步的眼神時,我就在想:要想改變這些孩子應該從“重建班級文化”入手。應該把“重建班級文化”作為班級管理中最重要的一項。那麼班級文化是彌散的,應該從哪方面開始重建呢?溫馨的壞境,學習的氣氛,愛心的團體。。。。。。需要重建的地方太多太多了。這又讓我陷入了深深的思索中。幾天的相處,我慢慢地發現了他們儘管很散漫,儘管沒有好的學習生活習慣,但集體榮譽感比較強。特別是那幾個“四大金剛”特別不願意讓別人說班級不好,那麼我何不把培養孩子的集體榮譽感作為我們班級的.班級文化呢?於是我把“團隊精神”作為我們五年二班的班級文化。但是培養孩子的集體榮譽感實際是一個老生常談的話題。如果只給學生講大道理,學生不一定會接受,那麼怎樣把這些粗躁的東西變得讓學生愉快地接受呢?這時我響起了盧永利博士的話“給學生講故事永遠要比講道理讓學生接受的多。在活動中讓學生親自體驗要比告訴學生重要的多。”於是我想到了活動。在活動中讓學生體驗團隊精神的重要。

於是我在班級裡搞了形式多樣的活動。首先把班級裡70個孩子分為14個小組。每個小組5個學生。按照各方面程度好中差的搭配開。受盧永利博士在北師大給我們特殊的培訓方式的啟發,我讓這14個組民主選出一個組長。組長產生後,我又讓每個組長帶領自己組員給自己組起一個很有意義的名字。於是就有了“虎城之鷹”、“樂學”、“花季少年”、“歡樂谷”組等等。聽孩子們到前面充滿自信的介紹,我真的被他們感動了。分好組後我又制定了一系列的班規。紀律、衛生、學習、禮貌等方面,每一項都由一個班幹負責。每天一總結。夠標準的同學在牆上獎勵一個小獎盃。如果小組5名成員一週內都得了小獎盃,該小組就被評為“團隊和諧獎”,獎勵全組成員和老師、校長合影。相片帖在光榮榜上。那麼一學期過去了,已經有六個小組獲得了“團對和諧獎”,孩子們很高興,那麼這種初步的“團隊意識”“團隊精神”已經在孩子們的頭腦中逐漸建構起來了。於是我又圍繞著這一主題,在我的教育、教學、班級管理和各項活動中滲透這種“團隊精神”的培養。難忘九月份的藝術節,因為我的高度重視,從參賽人員的入選,到每一項比賽的賽前指導我都進行了關注。功夫不負有心人,在這一次藝術節上我們班是參賽人員最多,獎項最高的班級,光特等獎獎狀就奪來了兩張。當聽到升旗校會上大喇叭裡表揚我們班的聲音時,我們都激動地跳了起來。孩子們激動地對我說:“孟老師,我們從來沒嚐到過贏的滋味。”這第一仗終於打贏了。我馬上告訴孩子們,這一次成功是每個人努力的結果,缺少這個團隊的任何一個人都不可能取得成功。“團隊精神”在孩子們的頭腦中逐漸清晰起來。有了這一次的勝仗,孩子們的自信心大大提高了。如果說藝術節的成功讓我們初步體會到了班級的凝聚力,那麼拔河場上的激動人心的場面真正體現了“五年二班”的班級文化。因為無論上場隊員,還是場下觀眾,用大家的話說,都是為了一個團隊。有一場輸了,馬上有個學生焦急地拉著我的手要求上場。正當我為換去誰而為難時,有個孩子說:“把我換下去吧,贏了要緊。”場下的觀眾為同學倒水,拿衣服,鼓勁。這時候沒有人指揮,大家都不約而同地做一件事,那就是怎樣做才能使五年二班贏。終於獲得了第三名。十四班裡的第三名,成績已經很不錯了。我想這時結果已經不重要了,重要的是大家都體會到了“為這個團隊努力付出,大家都很快樂的樂趣”這不就是教育的成功嗎?有了這些成功,孩子們不僅自信心大大提高了,而且初步形成了“半榮我榮,班恥我恥”的風氣。正當我為這些成績的取得而興奮不已時,一個新的問題又出現了。我發現仍然有一些弱勢群體像班裡的四大金剛,無論怎樣用愛心、耐心去感化,他們的進步的程度還是像蝸牛走路一樣緩慢。我又困惑了,偶然看到了一句話使我豁然開朗。“文化的建構關鍵不在每個人的改變,而是要把孩子們以前被忽視的潛能喚醒”我不可能徹底改變每個孩子,但是我會讓每個孩子在這個有著“團隊精神”的集體中感受到快樂。讓孩子們感到在這種文化的氛圍中,學生每一個學習過程將得到關注,每一個成長體驗都得到關注,每一次情感的波動將得到關注。這不就是我重建文化的快樂嗎?

作者:孟桂萍 單位:哈爾濱市繼紅國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