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思屋>學習教育>畢業論文>

關於歷史教學通俗化探究論文

文思屋 人氣:2.96W

【摘要】生活在社會中的人們,對通俗的語言是更加容易接受的,富有激情的通俗講法更引人入勝。易中天老師憑藉他豐富的知識,極富激情的通俗講法,使眾多的人對三國充滿了興趣。如若我們在教學中也能通俗化,那麼學生對歷史的情趣就濃厚了。在教學中要以情感態度價值觀為落腳點,由淺入深的調動起學生興趣和積極性;採用最為簡單通俗的方法來講述歷史,從嚴謹的“正說”到簡單的“趣說”轉變;趣說不是胡說,歷史教學千萬不能成為演義野史。

關於歷史教學通俗化探究論文

【關鍵詞】歷史教學情感通俗趣說

歷史應該怎麼學?在課堂的教學中,教師常常要完成教學目標,走上了單純的知識傳授之中。這樣的課堂,對於知識的要點來說,教師們的任務是完成了。但對於學生來,他們真正的把握了歷史知識的蘊涵了嗎?他們是否真正瞭解了歷史的真諦——去掌握歷史,把握現在,展望未來了嗎?如何讓學生不為“掌握”而學習,而是通過學習去了解,是擺在我們教師面前一個非常重要的問題。

生活在社會中的人們,對通俗的語言是更加容易接受的。教條的知識教學一般來說容易對學生們產生厭倦的感覺,而富有激情的通俗講法更引人入勝。易中天老師憑藉他豐富的知識,極富激情的通俗講法,使眾多的人對三國充滿了興趣。如若我們在教學中也能通俗化,那麼學生對歷史的情趣就濃厚了。

一、以情感態度價值觀為落腳點,由淺入深的調動起學生興趣和積極性

以情感態度價值觀為落腳點,既是歷史學科展示育人魅力的重要表現,也是新課程標準下的學科要求。情感態度價值觀的教學,它是傳統的滲透思想教育在新課程改革背景下的繼承和發揚,也是引導新課程改革向縱深發展的動力之一。因此,以情感態度價值觀作為講述的突破口,既是推進新課程改革的需要,也是發揮歷史教育價值功能的渠道。在基於這樣的基點上,運用最為通俗易懂的語言,把所需要講授的歷史知識與學生自己的實際學習生活最為緊密的生活聯絡在一起,尤其是尋找到與每個學生息息相關的情感突破點,是一節好的歷史課的重要之處。

以人教版高中歷史教材必修二的專題四為例來說,這一專題講述的是近現代中國社會生活的變遷。如果單純的課標內容來授課,很容易讓學生產生繁雜的感覺。從服飾、餐飲到居住、風俗習尚、交通等一系列的變化,不僅內容眾多,而且也很容易產生時間和空間上錯誤的理念,再加上平時有的教師在學生面前總是公文式的語言、嚴肅的表情,讓學生感到一種難以接近的威嚴。這樣下來,很難真正達到讓學生了解歷史的真實目的。如果轉換一種方式,在講述本專題之前,以一種和諧輕鬆的方式來詢問學生“你們最近感覺到社會上面流行的服飾和髮型等有什麼變化嗎?”這樣非常貼切學生生活和熱點的問題,看似很普通,卻很容易使學生產生一種親切感,從而在情感和態度上有一種追求本課繼續下去的渴望。這就是一個很好的開始。簡單而又明瞭的切入到實際中,提高了學生的興趣。這樣就有利於我們更好的來探究本專題即將講述的內容。也使學生更想了解近現代社會生活的變遷。通俗的講,就是來了解最近以來各個時期流行了什麼。二、採用最為簡單通俗的方法來講述歷史,從嚴謹的“正說”到簡單的“趣說”轉變

易中天老師認為講歷史有三種講法:其一為“正說”,也就是以史書的記載為依據,不編造事實。其二為“趣說”,就是歷史其裡,文學其表,既有歷史真相,又有文學趣味。為此要會加進去一些無厘頭的搞笑語言。有時無厘頭是必要的,能調動觀眾的聽講興趣。其三為“妙說”,也就是在前兩說的基礎上對歷史進行分析,給觀眾以啟迪,這是最高的境界。這就要有一點哲學修養和社會閱歷。我們的中學歷史教學,在長久的正說下,已經使很多學生開始感覺到歷史的“迂腐”。所以,我們需要改變。但是中學的教學又不需要我們一定達到“妙說”的境界。所以我們需要的是“趣說”。

事前精心的準備,出口秀的才華,把文字浸泡於現實生活,反覆校驗與考證,融入自己研究所得,這是達到趣說的前提條件。趣說並不容易。首先老師得有趣,其次得有文學修養。所謂“有文學修養”,並不等於一定要讀過多少經典名著,更不等於有多高的學歷、學位、職稱和頭銜,當然也不等於一定得是歷史或者中文系畢業的,而是要有文學感。這是一種體驗的能力,品味的能力,把握情調的能力。沒有這種能力,書讀得再多也沒有用。三、趣說不是胡說,歷史教學千萬不能成為演義野史

歷史原本是非常精彩有趣的,只是我們原來的史學觀念和表達方法有些呆板教條,倒了學生的胃口。現在如果我們找到了一種比較合乎大眾學生口味的.形式,再配合上近幾年,影視等通俗文化產品的增長,會使學生的興趣不斷提高。但是當今很多的影片片面的為了追逐利益,開始對歷史胡編亂造,漸漸的人們迷失了正確的史實方向。這樣在學校的教學中急需要出現正確的答案。

“古史今說”的模式也非今日才有,魯迅的《故事新編》、莎士比亞的戲劇都屬此類,中華民族的“說書”藝術、野史“小說”更是源遠流長。司馬遷的《史記》多處採用生動的文學筆調,刻畫細節、想象場景,卻依然位居正統“二十五史”之首,是“文”與“史”結合得極好的典範。因此,不必把重新闡釋視為洪水猛獸。歷史劇也好、學者的個人見解也罷,如果能認真對待大眾的閱讀和鑑賞,把嚴肅歷史講得雅俗共賞,意味盎然,一定還會激發各種觀眾的興趣,追問歷史原貌、求諸歷史原典,甚至反溯到史論、考古等領域,對推動史學的發展大有裨益。但是我們不能忘記歷史的本質。但是一定要追尋歷史的真實性,司馬遷的《史記》為何能成為史書的典範,根源在於他的實踐和追求真理的考察。當然,通俗並不等於庸俗,歷史闡釋也自有其底線在,否則和荒村野潭沒什麼兩樣。這條底線是,文字可以活潑有趣,內容卻不能遠離歷史真實。目前市場上的通俗歷史讀物.有的因為編造成分過多,只能說是“文學的歷史”;有的旁徵博引、全無出處,甚至顯系援引自他人學術成果,也不稍加說明。如此等等,都談不上是合格的歷史闡釋者。總而言之,真正的通俗歷史作家,其作用在於降低學術的身段,以市場為媒介傳播真實的歷史及其背後的人文思想。在此前提下,無妨讓歷史俗點,再俗點!

正如馬克思所說,人們不能隨心所欲地創造自己的歷史。他們只能“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從過去承繼下來的條件下”進行創造。這樣一來,誰對歷史瞭解得更為深刻和透徹,誰能夠把歷史體現的更為現代化,誰就更可能成功。相反,如果僅僅把思想和眼光拘泥於書本,那他恐怕就連過去也把握不了,更何況現在。國家如此,個人亦然。實際上,偉大的時代必定具有歷史感,偉大的人物也必定具有歷史感。只有平庸人才會把歷史和時代相隔離,也只有那些平庸之輩才會對歷史任務般的學習,不屑一顧。何況歷史本身就是一部連臺大戲,有人物,有一故事,有情節,有動作,有懸念,有高潮,充滿戲劇性,豈能不讓人興趣盎然?通俗的課堂,趣味的演講,一定可以激勵學生去追尋和感悟歷史的真諦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