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思屋>學習教育>畢業論文>

論我國基礎教育課程研究的新視域

文思屋 人氣:2.12W
論我國基礎教育課程研究的新視域
摘要:我國基礎教育課程建設從傳統走向現代的深刻變革中,不斷拓展研究的問題域。在課程目標價值取向、課程結構與形式、課程內容選擇、課程文化建設、課程實施、課程發展的技術支撐及研究方法論等方面形成研究的新視域。

關鍵詞:基礎教育課程;研究新視域

隨著我國課程改革的深入,在教育現代化發展的目標要求下,正實現著我國基礎教育課程建設從傳統走向現代的深刻變革。在這一深刻的變革中,我國基礎教育課程研究以現代化發展為主題,拓展了研究的問題域,形成了符合中國實際的研究問題域及研究的新視域。研究主要聚焦於以下七個問題。
一、對課程目標價值取向的重新審視
課程建設,首要的問題是課程目標的價值取向問題。課程的現代化發展研究,首要的問題是課程目標的定位問題。長期以來存在的課程發展社會價值取向與個體價值取向之爭,即社會發展與個體發展目標定位上的分歧,集中反映在學科課程與活動課程、學術取向與經驗取向、教育準備生活與教育即生活的論爭。由於歷史和文化的原因,在我國長期以來其核心和佔主體地位的是以唯知識論為特徵的課程思想,是工具理性論,強調知識專精化和窄化,過分強調學科體系的形式化。主要表現在:從概念定義出發,著眼於邏輯上的嚴密,重視形成演繹推理系統,忽視了從實際出發,忽視掌握科學事實與現象;過分強調本學科的地位和作用,忽視學科體系整體的綜合功能;強調知識的全面性、系統性和基礎性,忽視了對學生髮展的作用;片面強調技能方面的知識內容,“學好數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忽視人文精神、文化素養的陶冶;以學科知識為中心,沒有把人格的完美髮展作為課程建設的重要目標。
審視我國課程目標價值取向的變革,集中表現在從以德、智、體全面發展教育方針的條文解釋為唯一依據到多元的價值判斷視角的形成。學者們拋開了長期以來對教育要適應政治經濟發展,德、智、體幾者關係等問題上的純理論、思辨性探討,形成了以下幾種對課程目標的價值取向選擇的新思路。
1.從我國產業結構的非均衡性調整所導致的勞動力結構、人口結構的變化,所導致的對人才素質提出的新要求,即對新型人才高的社會適應能力,強的主體性及鮮明個性特點的能參與國際競爭的勞動力隊伍需求出發,來考慮課程目標價值選擇。
2.從我國經濟、科技、文化、社會發展極不平衡的區域性發展實際出發,面對我國經濟發展的二元結構以及與此相聯絡的技術結構、社會結構、地域結構上的二元化特點,考慮課程目標如何適應多樣化人才規格需要以及區域適應性的要求。
3.面對市場經濟發展導致的價值觀基本取向的變化以及網路文化背景下新的倫理問題的挑戰和困惑,面對多元文化並存的格局,課程目標價值選擇如何處理傳統與現代、國際化與本土化的關係,在繼承與改造、創新中推進現代社會的發展。
4.關注全體學生身心的全面發展,在重新審視“基礎性”的同時,以促進兒童生動活潑主動發展為目標,既有正常兒童的超常發展,又關照特殊兒童群體和處境不利的兒童群體。
現代基礎教育的課程目標,立足於教育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要求,以主體教育理論作為基礎,追求人與社會的協調發展,為學生獲得終身學習能力、創造能力、實踐能力以及生存與發展能力打好基礎。《中國教育改革和發展綱要》中提出了基礎教育要培養學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學、勞動技能和身體心理素質四個方面的目標,指明瞭學校課程目標的方向。
課程的.發展性目標,強調通過基礎教育課程的學習,在良好的品格方面不僅要求熱愛祖國,有民族自尊心和社會責任感,而且要有積極的人生態度,有理想有抱負,具備樂觀向上、健康活潑的個性品質。
發展性課程目標,特別關注學生有較強的社會適應的能力。學生不僅要掌握現代科學文化的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具有科學態度、科學精神,學會科學方法,而且要有良好的學習品質及自主、主動學習的基本能力,較強的創新意識、創造性思維能力和動手實踐能力,具備健康體魄及審美情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