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思屋>學習教育>畢業論文>

探究科學的歷史認識的形成論文

文思屋 人氣:1.59W

歷史認識是歷史認識主體見之與歷史認識客體的結果。為了得到科學的歷史認識,對歷史認識主體與客體進行詮釋就變得很有必要。這是形成科學的歷史認識的第一步。緊接著本文對歷史客觀主義和歷史相對主義這兩種錯誤的歷史認識論進行了簡要的分析。最後,本文就“我們應該在哪些方面努力才能形成科學的歷史認識”這一問題進行一些探討。

探究科學的歷史認識的形成論文

一、歷史認識的兩個方面

歷史認識是歷史認識主體對歷史認識客體的能動反映的結果,換言之,歷史認識主體與歷史認識客體就是歷史認識的兩個方面。那麼歷史認識主體與歷史認識客體二者又包含哪些內容呢?一般而言,說到歷史認識主體,我們首先想到的便是史學家,但史學家是否就是唯一的歷史認識主體呢?既然歷史是發生在過去的一切,那麼每個人的成長曆程自然也在其中,那麼我們對“昨天的我”的認識屬不屬於歷史認識的範疇呢?答案是肯定的。那麼,我們是不是可以說:我們每個人都在不同的程度上可以稱為歷史認識的主體而不必成為史學家呢?李傑認為:“歷史認識中,凡是感知歷史存在的人都是歷史認識主體,即歷史認識主體是以歷史感認識現實的一切人。”然而,這並非歷史認識主體的全部內容。正如我們對於中國歷史的認識,並非某個人的認識成果,而是在幾千年發展歷程中,整個中華民族對於過去歷史的一個認識,它不是某一個人的,而是一個民族群體性的認識。在這裡,民族就成為歷史認識的主體。那麼,部落、階級、國家、學派以及各種社會團體是不是歷史認識的主體?正如李傑所說:“以集體方式形成的人,即社會共同體,也是歷史認識主體”,這就很好的解答了我們的疑惑。綜上所述,歷史認識主體既包括“感知歷史存在的人”,還包括“以集體方式形成的人”。

在探討歷史認識客體之前,我們有必要思考一下:什麼是歷史?正如龐卓恆所著《史學概論》中所述,“我們通常所說的歷史大概有三層含義。一是指人類過去的經歷;二是指述說過去經歷的歷史書;三是指把人類過去經歷作為研究物件的歷史學。”那麼,歷史認識客體是否就等同於歷史本身呢?實踐唯物主義認為:歷史認識主體與歷史認識客體是矛盾的兩個方面。歷史認識客體作為歷史認識主體的研究物件,屬於歷史的一部分而非全部。而且,歷史事件必須成為認識主體的研究物件,才成為歷史認識客體,否則只能稱之為歷史事件。歷史事件能否成為歷史認識客體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認識主體,即並非所有歷史事實都有幸升級為歷史認識客體。比如,長埋於地下的歷史遺蹟未經考古發現,便不成為歷史認識的客體,但並不妨礙其成為歷史事實。

綜上所述,歷史認識主體和客體作為歷史認識的兩個方面,二者辯證統一、而不可分割。歷史認識主體與客體都是在認識歷史的過程中產生的,二者相互依存、統一於歷史認識過程之中。

二、正確處理歷史認識兩方面的關係

如上所述,歷史認識主體與客體是歷史認識的兩個方面。對二者關係的正確把握對於我們能否形成正確的.歷史認識至關重要。有兩種錯誤的傾向,我們應引以為戒,即歷史客觀主義和歷史相對主義。為什麼會產生這兩種錯誤的史學認識論呢?根本原因在於未能正確把握二者的關係。歷史客觀主義,完全抹殺歷史認識主體的主觀性,“主張歷史研究者‘排除自我’,保持純客觀的不偏不倚的立場,切記帶著這樣那樣的理論、觀點研究和解釋歷史,完全‘讓史料說話’,‘讓史實說話’;有的還主張‘史學即史料學’。”19 世紀的蘭克及蘭克學派是這一主張的突出代表。柯林伍德將歷史客觀主義的觀點概括為:“每件事都要被思考為不僅獨立於其他一切事實之外,而且也獨立於認知者之外,因此歷史學家觀點中的一切主觀成分必須一概刪除。歷史學家一定不要對事實作任何判斷,他只應該說事實是什麼。”所謂“排除自我”“保持純客觀的立場”是根本無法做到的,研究者不可能不帶有任何理論、觀點而從事研究;而且“讓史料說話“、”讓史實說話“根本就是痴人說夢,完全有悖於實踐唯物主義的基本理論。

與之相對,歷史相對主義則過分誇大歷史認識主體在歷史認識中的作用,而完全忽視歷史認識客體的客觀性,從而走向了另一個極端。歷史相對主義,“強調歷史已經一去不復返,這就決定了人們可能認識它的真相,一去歷史著述展示出來的歷史現象或過程,都只不過是歷史寫作者按照自己的理解和想像建構起來的,各有自己的依據和道理,誰也無權宣稱某某著作或論斷代表了真理。”義大利著名史學家克羅齊是歷史相對主義的重要代表之一。他說:“歷史存在於我們每一個人身上,它的資料就在我們自己的胸中。因為,只有在我們自己的胸中才能找到那種熔爐,是確鑿的東西變為真實的東西,使語文學與哲學攜手去產生歷史。”英國國史學家卡爾也是這一主張的重要支持者。他說:“在歷史學家創造歷史之前,歷史事實對於任何史學家而言都是不存在的。”歷史認識客體在他們看來,不屬於客觀存在的範疇。這種主觀唯心主義和懷疑主義的史學認識論同歷史客觀主義一樣走向了極端,因未能正確處理歷史認識兩個方面的關係,而終究與科學的歷史認識失之交臂。歷史唯物主義由於把握了歷史認識兩個方面的關係,而使形成科學的歷史認識成為可能。歷史唯物主義不僅承認歷史事件和過程獨立於研究者之外而存在,而且指出歷史事件和過程能夠被研究者逐漸認識。這樣就很好地把歷史認識主體與客體聯絡起來了,同時在承認客觀性的同時也突出了主觀能動性的作用。更為難得的是,還重點指出了主觀能動性的發揮並非任意的,而是受到歷史條件的制約;歷史認識當然也就不可能達到絕對真理。正如恩格斯說:“我們只能在我們時代的條件下進行認識,而且這些條件達到什麼程度,我們便認識到什麼程度。”

三、如何才能形成科學的歷史認識

在正確處理了歷史認識主體與客體之間的關係的基礎上,要想最終形成科學的歷史認識,還需在一下兩個方面努力。

(一)歷史認識主體方面

要形成科學的歷史認識,歷史認識主體必須具備一定的史學知識並加強理論學習,特別是馬克思主義史學理論的學習。古之學者認為意欲著出高水平的史書,史家就必須具備一定的技能。如“劉子玄提出史家‘三長’:史才、史學、史識。……章實齋提出史家‘四長’:史才、史學、史識、史德。……梁啟超則認為應該如此:史德、史學、史識、史才。”所謂“史德”,即歷史學家應有的道德,作為歷史學家應該實事求是,在敘述歷史時應當客觀公正,不要因個人好惡而隨意篡改;所謂“史學”,就是要具備一定的歷史知識,這是進行歷史研究的基礎,否則就不可能對歷史事件有全面的、正確的理解;所謂“史識”,就是作為史學家應該看到別人看不到的東西,要透過歷史現象看出本質,找出規律,而非簡單的瞭解歷史事件本身;所謂“史才”,就是作為歷史學家的寫作水平以及語言組織能力能否將自己的想法如實的表達出來。古人對於史家的要求,在很大程度上便是形成科學歷史認識對於歷史認識主體的要求。歷史研究者可以以此為對照,提高自身綜合素質,為科學的歷史認識的形成打下堅實的基礎。

此外,歷史研究者收集、鑑別和解讀史料的能力以及分析研究能力也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科學歷史認識的形成。為此,研究者就必須拓寬知識面,加強學科聯絡,特別是近幾年心理史學、計量史學以及經濟史研究都在很大程度上要求研究者掌握跨學科的知識,為此我們要在這方面好好努力。

最後,最值得我們注意的是立場問題。特別是我們研究階級社會的歷史,如果立場問題出現偏差,就可能得出完全相反的結論。這就要求們認真學習馬克思主義史學理論,堅持站在人民的立場上分析問題,對於古代史家所著史書要特別注意其階級性和政治立場。

(二)歷史認識客體方面

其實歷史認識客體方面在一定程度上也取決於歷史認識的主體。歷史資料是我們認識歷史的基本依據,史料方面存在問題在很大程度上侷限著人們對歷史真相的認識。除本身現存史料就很少以外,如關於夏商周三代的史料以及更為遙遠的時期的記載,能否最大限度的佔有史料就成為這方面制約認識歷史真相的決定因素。這就要求研究者,必須努力提高自己蒐集史料、鑑別史料以及分析史料的能力。

當然除上述因素外,科學歷史認識的形成還受制於歷史條件。正如恩格斯說:“我們只能在我們時代的條件下進行認識,而且這條件達到什麼程度,我們便認識到什麼程度。”一定歷史條件下的認識主體只能達到客觀歷史認識的某一階段某一層次的大致正確反映,而不可能對客觀歷史一勞永逸的完成認識。馬雪萍認為:”我們總是要重寫歷史,但並不是因為歷史是不能發現真理的歷史學家的‘主觀產物’,而是因為你我們對過去的認識水準在不斷提高。因為歷史學家在其研究工作中只能達到相對真理,這是歷史敘述與事實完全同態的漫長道路上的一個階段,絕對真理是一個有限度的概念,是一種理想。“

雖然由於社會歷史條件等因素的制約,我們對歷史事實的認識可能存在侷限性,但這並不意味著歷史真相無法被認識,也並不意味著我們無法形成科學的歷史認識。每一代人對歷史的認識,都是向無限真理的接近。雖然我們無法獲得絕對科學的歷史認識,但卻可以發現相對真理,這對於處於一定社會歷史條件下人類而言便是科學的歷史認識。

四、結語

形成科學的歷史認識是我們研究歷史的重要任務,這在很大程度上也關係歷史學能否成為科學。而要形成科學的歷史認識,除了必須要正確處理歷史認識主體與歷史認識客體以及歷史認識的主觀性與客觀性這一基本問題外,研究者還要在提高自己史學研究能力的同時,以正確的理論作為指導。如此,獲得科學的歷史認識便不在是遙不可及的事。